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279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 古代中外与近.docx

高考历史一轮人教新课标主题复习课一古代中外与近

主题复习课

(一) 古代中外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

 

(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1.早期政治制度

(1)一个“核心”:

王权。

(2)两项“内容”:

分封制和宗法制。

(3)三个“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一体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

(1)一个“集中”:

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即皇帝制。

(2)两个“方面”:

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特点”: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和不断强化,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任免制取代世袭制。

(4)四大“制度创新”: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行省制)创新,中央行政机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军机处)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新,皇帝顾问机构(内阁制)变迁。

(5)五个“阶段”:

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朝发展与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1.雅典民主政治

(1)一个实质:

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2)两个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流执政。

(3)三个发展阶段: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

(4)四点认识:

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2.罗马法

(1)一个趋势: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

(3)三大原则:

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方面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③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必记图示】

【必背知识】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2)一条主线:

议会的发展演变。

(3)两个趋势: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和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4)三个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美国总统共和制

(1)确立标志:

1787年宪法的颁布。

(2)一个转变:

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3)三大权力: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4)三项原则:

中央集权(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

3.法国总统共和制

(1)标志: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的颁布。

(2)一项制度:

共和制度。

(3)两大权力:

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

(4)三种职责:

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1)两个核心和一个标志

核心:

在德意志联邦内以普鲁士邦国为核心,在国家政权中以皇帝为核心;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两种方式:

王朝战争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三个特点:

主导权掌握在容克地主阶级手中;不彻底、不完善,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运用“题干压缩简化法”解答选择题

 (2013届武汉模拟)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

【解题思路】

初步分析

本题题干看似复杂,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使用了两种材料,特别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的材料不是很好理解。

比较而言,“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较为容易理解

深度分析

将本题的题干压缩成“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这句话可以反映下列哪种政治制度”。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化成“政治面前人人平等”,进而对题干再次压缩成“下列哪一制度体现一定的平等性”

调用知识

通过对四个选项的分析,可以知道C项不是建立在血缘宗亲关系之上的,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才能和政绩之上的,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

得出答案

C

当前历史各类考试中,试题大多具有情境背景,这可以提升题目的新颖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习题的审读难度。

将题干有效的进行压缩简化,提炼出主旨,对于高效解答历史题很重要。

压缩的总体方向是:

将复合型的压缩成单一的,将个性的抽象成共性的,将复杂的凝练成简单的。

非选择题的解题流程

 (2011·江苏高考)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 对照材料“三读”:

第一遍“速读”,可知此题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切入,考查英国的现代化这一主题;第二、三遍“细读”和“精读”,可知材料一涉及工业革命的原因,联系设问,考查的时空阶段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材料二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三概括“保守主义的政治”的缺陷,从而明确命题者考查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材料四,四句话实际上是三层意思,第一、二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三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矛盾,第四句“新的斗争”联系教材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即可定位。

对照要点“三找”,可以找出每则材料的中心论点。

本题材料一中心论点是工业革命,要回顾教材中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中心论点是保守主义政治与经济同步发展,要回顾教材中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因后果。

材料三中心论点是英国议会的缺陷,要列出提纲“议员出身、反映贵族利益的议员比例”,再联系教材。

材料四中心论点“新的斗争”,要联系教材中1832年的议会改革运动。

答案组织“三界定”:

界定第

(1)问中答案来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

(2)问,第一步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特征并结合教材中的政治特征;第(3)问第一步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依据材料……概括”,分层归纳材料要点,答题术语尽量接近教材中的语言;第(4)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2)建立:

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

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

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1.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二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4.答题书写要“四注意”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

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

总而言之,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史实的考查,即使高考年年出现“新材料、新情境”,掌握以上解题技巧,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应对高考便可游刃有余。

 

(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一、选择题

1.(2012·广东清远模拟)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各级封君都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即周天子,因此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答案】 C

2.(2012·广东佛山模拟)《汉书·贾山传》载: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郡县制B.皇帝制度

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解析】 兴修全国规模的驰道需要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郡县制使皇帝的权力延伸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最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答案】 A

3.(2012·广东粤西北九校联考)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

“百代多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论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以下最能说明“百代多行秦政法”的是(  )

A.西汉建立后刘邦封同姓子弟为王

B.汉武帝令各郡国举孝廉,向中央推荐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机构

D.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士人,完善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秦政法”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项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D两项阐述的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C项从行政制度讲,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施,题目要求“最”能说明,故选C。

【答案】 C

4.《剑桥中国史》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解析】 A、C两项无任何信息依托,可直接排除;B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中“大部分人出身名门望族”的信息不太相符,排除;这一信息主要说明D项结论。

【答案】 D

5.(2012·湖北孝感统考)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D.甲乙对,丙丁错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郡县制战国时已经出现,明成祖时期内阁形成,乙丁错误,选择B项。

【答案】 B

6.(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考试)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图示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图示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图示三反映的是近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三权分立制度;综上反映的是古代东、西方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说明文明的多样性,故选C。

【答案】 C

7.(2012·浙江台州中学统练)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这位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解析】 政权的更替只是表面现象,国力对比变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两种社会形态质的悬殊。

所以本题最佳答案为B项。

中国明清政权更迭,封建社会在延续。

英国则是通过封建专制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答案】 B

8.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

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  )

【解析】 A项是近代德国的政治体制,B项是近代法国的政治体制,C项是近代英国的政治体制,D项是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9.(2012·淄博一模)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B.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C.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D.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解析】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是封建帝王的帝位传承,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是为了打破专制独裁,巩固民主政治,因此二者的让位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由此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2·安徽省城名校联考)下面是19世纪80年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A.①首相 ②选举 ③任期制

B.①皇帝 ②选举 ③任期制

C.①首相 ②选举 ③终身制

D.①皇帝 ②选举 ③终身制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19世纪80年代法国实行共和制,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是国家元首;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德皇是德国的国家元首,由世袭产生,实行终身制。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2·福建三明联合命题)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

及产生方式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罪名

约40

约4.2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

渎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三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

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

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四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

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材料四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4)如将伯利克里执政时的雅典与当代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就民主的性质、范围和方式而言有何不同?

【解析】 第

(1)问将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进行比较,解题时重点抓住二者的阶级属性来区分不同点。

(2)问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作答。

第(3)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第(4)问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民主的阶级属性。

【答案】 

(1)同:

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异:

唐朝的三省六部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2)存在的问题:

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3)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

分别是指:

民主共和制,总统制。

(4)雅典:

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少数人,直接民主;美国: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多数公民(普遍性),间接民主。

12.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这两制度”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探究问题二:

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下表是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

(4)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解析】 第

(1)问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身份的变化;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可从管理体制角度分析。

(2)问考查唐朝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三省六部制。

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即可。

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美国依据1787年宪法建立的国家的政体分析,所谓“新”主要是指区别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的出现;表现主要是指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5)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天下变局”:

西周时统治阶级由世袭贵族组成,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平民。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制度: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原因: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收归中央政府,大大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