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350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docx

学期教学计划

科目

地理

班组

八年级

起止时间

2019.2至2019.7

本学期主要内容为中国的区域地理,教材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完全按四大区域排列,显得模块清楚,这就为老师在教学与结业考试的复习中留有较大的空间。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四个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所选的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

这样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从平时的教学和期末考试检测来看:

大部分同学对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期末检测合格率不高。

大部分同学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少数同学听讲不专心,不能及时巩固复习,没有掌握地理科的特点,总以为死记硬背就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

非智力因素: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在思维拓展方面有点跟不上,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上课略有跟不上来。

除此之外,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留守现象、单亲家庭、自制力不强,也是造成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

1、能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比较四大地理区的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了解各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运用地图指出区域的位置、范围,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3、能够以具体区域为例,学会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学会评价自然区域特点,说明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月20日—4月14日完成八年级下册新课内容及复习。

4月14日—6月15日分两阶段复习迎考。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5、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6、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单元(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章)

标题

地理区域和界线

1、了解区域的定义、分类、范围和界限。

2、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界线、划分依据。

3、理解秦岭淮河线与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重难

理解秦岭淮河线与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课时

安排

2

主要

措施

读图、通过查阅图表获取信息

单元(章)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

标题

四大地理单元

1、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2、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

3、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农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4、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资源及工业生产情况。

重难

2、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农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课时

安排

4

主要

措施

读图、查阅图表、图片收集

单元(章)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章)

标题

认识区域

1、掌握各区域的范围、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2、掌握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掌握各区域的农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4、掌握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及工业生产情况。

重难点

掌握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课时

安排

6

主要

措施

读图、查阅图表、图片收集

单元(章)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章)

标题

珠江三角洲

1、掌握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地理位置优势。

2、掌握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过程、城市与交通的发展过程。

3、掌握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优势及经济发展的趋势。

重难

掌握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过程。

课时

安排

3

主要

措施

读图、查阅资料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理区域

第1课时

本期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定义、分类、范围和界限。

2、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界线、划分依据。

重难点

2、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界线、划分依据。

教学具

地图

一、区域的定义与类型

1、给出区域的定义并出示例图说明。

2、出示不同的区域地图,说明区域的类型划分。

二、区域的范围

出示“南方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四川省与成都平原”,说明区域的范围和大小比较。

三、区域的界线

1、出示“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说明划分明确的区域界线:

国界、省界(出示)。

2、界线不明确的区域:

气候区、温度带等。

四、中国四大地理单元

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单元”图

1、读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2、读出各单元的分界线、并与前期知识中哪些界线重合?

3、思考并讨论青藏地区的划分依据。

4、完成P6活动

(2)、(3)。

五、课堂练习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重要的地理界线

第1课时

本期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贺兰山的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线与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重难点

理解秦岭—淮河线与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教具

地图

一、秦岭—淮河线

1、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播放秦岭-淮河线的视频短片,学生观察秦岭、淮河跨越的省区、地形区等。

3、学生查阅相关地图,完成下面表格的填空: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冬季河流是否结冰

温度带

干湿区

降水量自然植被

自然植被

耕作制度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4、齐读课本P7-8,总结秦岭--淮河线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与我国1月℃等温线大致重合。

秦岭-淮河线与我国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秦岭-淮河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气候类型)。

秦岭-淮河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温度带)。

秦岭-淮河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干湿区)。

秦岭-淮河线是与的分界线(植被)。

秦岭-淮河线是与的分界线(农作物)。

二、贺兰山

1、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贺兰山的位置。

2出示“贺兰山示意图”,及贺兰山东西两侧农业、植被的比较图,学生讨论东西两侧形成差异的原因。

3、教师总结贺兰山对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起着怎样的作用?

4、学生阅读图和课文总结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1、贺兰山是区与区的分界线

2、贺兰山是河流区与区的分界线

3、贺兰山是区与区的分界线

4、贺兰山是区与区的分界线

三、完成课堂练习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北方地区

第1课时

本期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2、掌握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掌握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4、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工业生产情况。

重难点

1、掌握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2、掌握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教具

地图、图片

一、导入(回顾四大地理分区图)

二、北方地区

出示“北方地区图”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和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及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2、学生读图讨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并找出主要地形区(山地、高原、平原)。

3、讨论北方地区平原分别由哪些河流冲击而成,在图中找出该区主要河流。

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及相关图片

4、让学生回顾北方地区的温度带、干湿区、找出该区主要气候类型、总结其气候特点。

讨论该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讨论该区气候对当地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完成P15活动1)。

5、讨论气候对北方地区植被的影响,并出示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

6、学生阅读P13,总结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耕作制度、耕地类型、农作物(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

7、学生阅读P13,总结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工业区。

三、各地形区

东北平原

关键词:

黑土、旱地、机械化、针叶林、小麦、甜菜、大豆。

华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

关键词:

黄土、旱地、小麦、棉花。

黄土高原

关键词:

黄土、旱作、谷子和小麦。

四、总结:

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点并总结学习一个区域的方法和步骤。

1、关于北方地区的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北方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B.北方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

C.太行山将黄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          D.长白山将黑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相同的自然特征是(  ) A. 河流都有很大的含沙量

B. 1月平均气温均在0 ℃以下

C. 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D. 都属于我国湿润地区

4、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平原面积广阔 

B.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区内草原、沙漠广布 

C. 北方地区盛产温带水果,包括苹果、梨、桃、杏、柑橘等

D. 在四大区域中,本区水热条件最为优越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东北地区

第1课时

本期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北地区的范围及省级行政区。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关状况,三江平原的变迁过程。

4、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

1、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2、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关状况,三江平原的变迁过程

教具

地图、先关图片、资料

一、导入(由填写北方地区空白地图导入)

二、东北地区

1、出示“东北地区图”

说一说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找出东北地区包含的省份--“东三省”及行政中心。

2、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山脉、平原、河流,总结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地形特点。

注重词语:

“白山黑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干湿区图”

读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讨论分析气候特点,强调“冷湿”、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

冷(纬度高,气温低),表现有吉林雾凇。

湿(气温低,蒸发弱),表现有湿地。

阅读P35,学习湿地的定义及作用。

总结: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冷、湿。

4、完成P36活动2,讨论“冷湿”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分析东北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商品农业基地?

(地广人稀)

阅读P37-38,了解三江平原的变迁过程(北大荒-北大仓-退耕还湿)及变迁的原因。

完成P37-38活动,总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

5、读图P40图7.15“东北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城市分布图”

找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工业中心城市、工业基地。

阅读P41,找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总结、课堂练习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北京市

第1课时

本期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2、了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名胜古迹,领会北京未来发展方向。

重难点

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

教学具

视频,地图、文字资料。

一、导入:

《北京欢迎你》歌曲及北京奥运宣传片导入。

二、正课

1、完成P58活动,读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讨论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阅读P57,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

3、阅读P59及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北京的的名胜古迹。

4、阅读P60-62,思考

(1)结合北京城市发展历程,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应注意什么?

(4)讨论在北京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对待名胜古迹?

5、阅读P64,了解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措施。

针对北京“雾霾”,北京应该怎么做?

三、课堂练习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陕西省

第1课时

本期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陕西省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2、掌握秦岭南北两侧气候、河流、农业生产的差异。

3、掌握秦巴山地、渭河平原、黄土高原气候、及农业生产。

重难点

1、通过读图分析陕西省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2、掌握秦岭南北两侧气候、河流、农业生产的差异。

教学具

地图

一、导入由秦始皇兵马俑导入

二、陕西省基本情况

出示“中国政区图”、“陕西省地形图”

1、找出陕西的位置及陕西省周围相邻的省份,并说出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找出陕西省内的河流,并说出它们属于哪个水系?

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是哪座山脉?

3、读出陕西省自南向北的三大地形区名称?

4、复习秦岭相关知识,结合图7.80完成P68活动。

三、陕南秦巴山地

1、读“陕西省地形图”,分析秦巴山地的地形、气候。

2、了解汉江谷地是水稻、油菜主要产区

四、渭河平原

1、阅读课本P66和图7.75,讨论西安作为古都的原因(从地形、气候、水源、军事等方面分析)

2、将收集到的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分享。

3、找出陕西境内的主要铁路线及主要铁路中心。

4、阅读P67,了解为渭河平原的工业发展情况。

五、黄土高原

1、阅读P68-69,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回顾说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2、阅读资料说说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3、了解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景点。

4、阅读材料,说说陕北在我国能源基地中的重要位置。

六、总结、练习。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南方地区

第1课时

本期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南方地区的范围、包含的省级行政区。

2、掌握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掌握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4、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工业生产情况。

重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2、掌握南方地区的作物熟制、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

教学具

地图、资料

一、导入

由南方地区风景名胜图片导入

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

出示“南方地区图”和““四大地理单元图”

1、让学生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关注该区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找出南方地区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3、读图讨论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并找出主要地形区(山地、高原、平原)。

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温度带”、“中国干湿区”

4、读出南方地区的温度带、干湿区、找出该区主要气候类型、总结其气候特点。

讨论该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讨论该区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5、学生阅读P16,总结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制度、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

7、学生阅读地图,总结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工业区。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

1、找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制度、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

四、东南丘陵

1、读图找出东南丘陵位置、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

2、阅读P19“知识之窗”,了解红壤及适合在红壤中生长的植物。

3、通过图片展示,了解东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茶叶产区。

五、云贵高原

1、阅读课本,找出云贵高原的范围、气候类型及特点、温度带、干湿区。

2、阅读P18,分析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植被特点、农业生产特点。

3、了解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

五总结和练习

备注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

辅导学生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江流域

第1课时

本期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江流域的位置、范围、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

2、认识长江流域的城市群,分析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城市密度的差异及原因。

3、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了解其工业、农业在全国的带动作用。

重难点

认识长江流域的城市群,分析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城市密度的差异及原因。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了解其工业、农业在全国的带动作用。

教学具

地图、资料

一、导入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出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1、找出长江流域在中国的位置、包含的范围和省区(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2、阅读P42-43,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3、阅读P42-43,总结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重点讲解水能资源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积极作用)。

4、讨论说说长江流域为什么被称为“黄金水道”?

三、中国的“黄金腰带”

1、阅读P45,完成活动,了解长江流域的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地位,讨论为什么被称为“黄金腰带”?

2、阅读P45-46,思考回答

(1)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并分析这些地形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为什么长江流域的淡水产品产量较大?

(3)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特色。

3、读图7.31和P47,

(1)找出长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工业基地。

(2)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完成P48活动2。

四、沿江分布的城市与人口

1、阅读P48-49,找出长江干流的主要城市和旅游景点,讨论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2、讨论长江上、中、下游人口与城市密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3、让学生找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群,并介绍城市群的知识。

五。

总结和练习

1.下列铁路线中和长江航线相交于南京的是[     ] 

A.京广线 B.京九  C.京沪线D.京哈线

2.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沪宁杭工业区是我国仅次于京津唐工业区的第二大工业区

B.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区有钢铁、造船、炼油、海洋化工等工业

 C.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区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区

D.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区

 3.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川江河段      D.河口三角洲地区

4.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下列农产品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是[     ] 

A.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      

B.冬小麦、水稻、甘蔗、大豆

C.冬小麦、玉米、茶叶、橡胶     

D.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

作业批改典型问题记录

辅导学生记录

时间

学生姓名

主要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四川盆地

第1课时

本期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四川盆地的历史文化遗产。

重难点

分析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

地图、资料

一、导入

二、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自然环境

出示“四川省政区图”、“四川盆地地形图”

1、读出四川盆地的位置,完成P51活动

(1)

2、找出四川盆地主要城市(重庆、成都、南充、宜宾、万州、泸州),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