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424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成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重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纠正了过去“超越阶段”的思想错误。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其特定的容和特殊要求,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什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关系。

这些关系得到社会承认和共同遵守,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则得到法律保护。

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

占有权指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管理生产资料,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权能。

支配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置生产资料的权能;

二是指安排和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的权能。

使用权指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并论证其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

公有制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采取了多样化形式。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

第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同一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国有资产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采取多样化的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是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不会失去或改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

(3)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资本组织形式而言有两种:

一是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

二是国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4)就经营方式而言,对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主要采用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方式;

属于竞争性领域又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其产权主体应当多元化,由独资转化为股份公司,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4.怎样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

(2)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

(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仅要通过国有独资形式企业的作用来实现,更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由国有经济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

(5)国有经济在经济领域某些方面的“退”,是为了某些方面更好的“进”。

无论是“退”或“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都是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控制力的需要。

5.什么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涵义、特点、优点、局限性及改革的政策方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原因:

(1)家庭承包经营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分散性、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特点,更适合家庭经营的分散经营方式。

(2)家庭承包经营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还比较落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管理水平也不高。

这就决定了分散经营和独立操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必须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层次实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必须长期坚持农村基本政策,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2)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探索和实施土地使用流转制度。

(3)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也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采用高效的经营方式。

(4)要大力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5)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6)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配套和完善必要的外部条件。

包括国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清除农产品流通的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等。

6.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本章第10、11、12道思考题)

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体经济增加经济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活跃商品交换,发展各种服务,开展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第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的重要源泉;

第四,对就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私营经济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海外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开发新型产品。

第三,私营经济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施展所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外资经济是指由国外资本所有者在我国境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形式。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我国必须允许和鼓励外资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

第一,它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可以提供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可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第三,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我们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五,有利于安排就业,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什么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容?

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1)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

(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它要表现的生产关系自身。

经济体制包括的主要容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经济决策方式;

经济协调方式;

经济管理方式;

经济刺激方式;

信息传输方式。

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

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面来判断:

(1)经济增长;

(2)经济效率;

(3)经济的稳定性;

(4)经济结构;

(5)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保证高的经济增长、高的经济效率、高的经济稳定性、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经济体制。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是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

(1)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其他各种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2)微观经济主体享有微观经济决策权,政府享有宏观经济决策权。

(3)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关系等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经济资源的分配和流动由市场决定,计划调节仅在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而且计划调节要受到法律等多方面的约束。

(4)政府主要以经济管理方式管理国民经济。

(5)经济刺激方式以经济利益刺激为主,非经济利益刺激起补充性作用。

(6)信息传输方式以横向的信息传输为主。

二是其作为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原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市场经济。

三是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其它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的国家或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为全体人民利益服务的。

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1)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畴的思想束缚。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3.市场经济有哪些性质、功能和缺陷?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经济职能?

市场经济的性质:

(1)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

(2)市场经济是自利经济;

(3)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

(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5)市场经济是分工经济。

市场经济的功能

(1)自发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自发促进提高生产效率

(3)自发促进技术创新

(4)自发促进积累的增长

(5)自发促进产品供求结构的优化

(6)自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7)自发促进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的缺陷:

(1)市场没有能力界定和有效保护产权;

(2)市场没有能力形成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

(3)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地解决垄断对竞争的限制;

(4)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自然垄断行业的过度竞争问题;

(5)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国外竞争者的竞争或者过度竞争;

(6)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7)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外部经济效应;

(8)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和利用问题;

(9)市场在抑制交易成本上升方面存在局限;

(10)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

(11)市场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

(12)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非理性行为;

(13)市场不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

(14)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失衡。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包括:

(1)界定与保护产权;

(2)建立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

(3)预防、限制或者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4)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保证其高效率;

(5)限制国外竞争者的竞争或者过度竞争;

(6)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尽量减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

(7)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

(8)提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保证其充分供应和利用;

(9)为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外部条件;

(10)禁止、消除或限制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

(11)促进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12)防止和纠正非理性行为;

(1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

(14)防止和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失衡或经济危机。

第四章企业经济分析

1.什么是企业制度?

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

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产权制度。

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为基础的,三者分别构成企业制度的不同层次。

企业制度的演变:

(1)从产权制度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古典的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再到现代的公司制企业。

(2)从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经历了传统的工厂制度再演进位如今多单位、多职能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产权清晰:

指出资者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产权关系清晰。

(2)权责明确:

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3)政企分开:

政企之间体现为法律关系,而不是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

(4)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3.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企业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

它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

4.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哪些特点?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约束和激励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三个特点:

一是企业动力的行政化。

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和统一的工资标准,造成两个“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企业的经济行为不是靠自身追求经济利益而焕发出来的在动力,而是靠外部行政机构的推动力。

二是企业决策的行政化。

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而是政府行政指令的被动执行者。

三是企业约束的行政化。

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自负盈亏,预算约束是软性的。

企业受计划指令、行政评价偏好的影响,片面追求产值、速度,而忽视经济利益,出现普遍的“投资饥渴”和数量“扩冲动”,造成宏观上的资源浪费。

5.什么是股份制?

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

股份制有什么特点?

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经营制度。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等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制特点可归结为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

具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筹资面广,股东按股份获取收益和承担相应风险等特点。

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

(2)有利于筹集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和部门对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围,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五章居民收入分配

1.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

劳动收入是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

非劳动收入是指居民不是凭借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

资产收入是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

存在何种收入形式,取决于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除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之外,任何其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都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才会成为社会唯一的所有制形式。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在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不同的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劳动收入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收入形式的多种收入并存的格局。

2.什么是按劳分配(含义与性质)?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一种最公平、最合理、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因为只有它消除了利用劳动以外的手段剥削他人劳动的现象,只有在按劳分配制度下,人们才能依靠增加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量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因为按劳分配的规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按劳分配虽然不能使人们实现经济上的完全平等,但是它所反映的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其劳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按需分配之前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经济权利的平等。

3.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

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

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

(1)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求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3)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的局限性要求政府积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4)政府具有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依靠力量的能力。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则:

(1)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促进居民之间在经济上的平等,又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兼顾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3)以相对平等为平等的度;

(4)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运用的手段:

(1)对居民收入征税;

(2)对居民财产征税;

(3)征收商品税;

(4)政府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

(5)发展社会保险;

(6)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7)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

(8)实行逆向的工资级差制度;

(9)最低工资制度;

(10)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

(11)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制度。

4.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