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43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篇目4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

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

其中一个徒弟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

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大雁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

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

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

当然不是啊!

1、善:

3、其:

4、惟:

5、而:

6、然: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为是其智弗若与?

三、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44、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凡是顾炎武外出游历,(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伍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

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他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查看。

1、之:

2、至:

3、或:

4、径:

5、足:

6、即:

1、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三、这一故事表现了顾炎武的治学精神。

45、牧童指瑕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斗牛图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

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带在身边。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

“这画的是斗牛。

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

”杜某笑了笑,认为是这样。

有句古话说:

”果然是真的。

1、宝:

2、曝:

3、拊掌:

4、乃:

5、谬:

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2、处士笑而然之。

三、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46、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mí

)麑(ní

),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就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临江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

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

小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头鹿了,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

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

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鹿的尸体七零八碎散落在地上,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1、畜:

2、自是:

3、就:

4、就:

5、俯仰:

6、时:

1、积久,犬皆如人意。

2、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三、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四、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47、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

n)死于槽(cá

o)枥(lì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

)一石(dà

n)。

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

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临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

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1、一食:

2、食:

3、见:

4、临:

5、临:

6、知: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临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本文中哪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簿愚妄:

四、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

48、缇萦救父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骂曰:

“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上书曰:

“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⑾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

”上闻而悯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

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

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

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

淳于意生气,骂道:

“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

”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上书说:

“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受刑。

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

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

”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

1、言:

2、以:

4、泣:

5、子:

6、伤:

1、乃随父西

2、今坐法当刑

3、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

三、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缇萦救父需要具备什么精神?

49、管仲与鲍叔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说:

“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1、尝:

2、与:

3、以:

4、时:

5、走:

1、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50、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责,而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作扶手的横木,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外表。

天下的车没有不从车轮行迹上碾过的,而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在其中。

即使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

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车轮印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1、乎:

2、为:

3、虽然:

4、去:

5、惧:

6、外饰:

1、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2、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三、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苏洵在这篇文章中告诫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什么:

51、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盛,也没有永久的弱小。

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吞并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

当楚庄王死了以后,楚国就衰落了。

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

桓公死了,齐也就衰弱了......如今这些国家都成了弱国,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

这些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

1、奉:

2、并:

3、释:

4、私:

5、负:

1、国无常强,无常弱

2、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三、本文着重阐述了的重要性,强调了

52、哀溺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泳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

他的同伴们说:

“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

”他回答说:

“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

”同伴又说:

“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

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

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将要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

”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

于是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

况且如果是这样,难道更多的人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

于是我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1、咸:

2、甚:

3、去:

4、怠:

5、且:

6、是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三、作者“于是作《哀溺》”的用意是什么

53、谢安吟啸风浪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去不坐。

公徐云:

“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太傅逗留在东山时期,有一次与孙兴公等人泛海游玩。

突然风浪兴起,孙、王等人急得脸色都变了,便大声叫喊把船划回去。

谢太傅兴致正浓,只顾吟咏歌啸,没有作声。

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安闲,神情喜悦,便继续向前划去。

不一会儿,风更大,浪更猛,大家都喧闹叫喊,再也坐不住了。

谢公这才慢条斯理地说:

“看这个样子,莫非是该回去了?

”大家立刻顺着他的话返回。

从这里,可以看出谢太傅的气量足够安定朝野。

1、方:

2、既:

3、徐:

1、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2、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3、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三、本文表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

54、进贤为贤

子贡问孔子曰:

“今之人臣孰为贤?

”孔子曰:

“吾未识也。

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子贡曰:

“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

”子曰:

“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闻进贤为贤耶?

用力为贤耶?

“进贤为贤。

“然。

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子贡问孔子说:

“现在的大臣中,谁是贤者呢?

”孔子说:

“我不知道。

过去,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他们是贤人。

”子贡说:

“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

“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它的一方面,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你说是推荐贤人(的人)是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的人)是贤人呢?

“(为国家)推荐贤人(的人)是贤人。

“是的。

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过什么贤人。

1、识:

2、然则:

3、为:

4、然:

1、今之人臣孰为贤?

2、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3、汝闻进贤为贤耶?

4、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三、孔子认为鲍叔、子皮是贤臣的原因是什么?

55、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王冕是诸暨人。

(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就默默地背诵。

(他)黄昏回去的时候,却丢失了牛。

有人牵着牛过来责备牛践踏田地,(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王冕)还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

“儿子像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王冕离开,去寺院居住。

晚上(他)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拿着书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恐怖。

王冕(虽然)是小孩,(却)心神安适得好像没看见(佛像)。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

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大儒。

1、命:

2、亡:

4、其:

5、去:

6、异: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4、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三、从王冕苦学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56、何岳拾金不昧

秀才何岳,号畏斋,曽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

“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其人感谢而去。

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

“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两百两银子,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让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东西,便走上前问他关于银子的事情,那人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吻合,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

那人想从丢失的钱中分一部分给何岳作为酬谢,何岳说:

“我捡到钱时没人知道,都可以算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

”那人心存感激地离开。

他也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箱子里面有银子数百两,官吏说:

“等到以后我回来再来取。

”官吏离开了许多年,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何岳听说官吏的侄子因为其他别的事情到南方来,不是取箱子的事。

何岳就把箱子托官吏的侄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

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1、曾:

2、其:

4、俟

5、绝:

6、略:

1、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2、何利此数金乎?

3、因托以寄去。

4、此其过人也远矣!

三、文末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

57、郭进治第

郭进有材略,累有战功。

尝刺荆州,今荆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

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

人或曰:

“诸子安可与工徒齿?

”进指诸工曰:

“此造宅者。

”指诸子曰:

“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

”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

郭进有才能韬略,多次建立战功。

他曾经出任荆州刺史,现在的荆州城墙就是他在任时所建。

城墙厚六丈,至今坚固完整。

郭进在城北建成房子,聚集族人宾客庆祝完工宴饮,连土木工匠也在宴请之列。

他在东廊设席招待工匠,在西廊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

有人问:

“您的儿子们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

”郭进指着工匠说:

“这些人是建宅人。

”又指他自己的儿子们说:

“这些人是卖宅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

”郭进死后不久,大宅院果然被子孙卖掉。

1、累:

2、乃:

3、至:

4、既:

5、宜:

6、为:

1、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

2、诸子安可与工徒齿?

3、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

三、“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给人的教训是:

58、贾人食言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

盍救诸?

是许金不酬者也。

舣而观之,遂没。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趴在浮在水面的水草上呼救。

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

“我是济北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

渔夫问他:

“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诺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

”商人马上变了脸说:

“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

”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

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

“你怎么不去救救他?

”渔夫轻蔑地回答说:

“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

”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1、亡:

2、于:

4、色

5、若:

6、焉:

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2、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3、是许金不酬者也。

三、这一故事给人什么启示?

59、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并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

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吕蒙正则说: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

”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

1、过:

3、是:

5、止:

6、量: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2、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3、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三、文章表现了吕蒙正的品行。

60、孙膑赛马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膑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膑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膑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