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526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docx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

王新午:

太极拳阐宗

王新午:

太极拳阐宗

本书继许禹生先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而作,以阐发太极拳固有之道义。

寓提倡忠勇、豪侠、明礼义、知廉耻、轻死生、重气节之精神,与以门户自限者有别。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分述太极奉之流派、意义、文献、名著、教练法及术语释义,下编分述太极拳路姿势、步法、身法、使用法、推手术及体用概论,寓先知后行,知而更易行之意。

本书原稿遗失,续编于军书旁午,抢林弹雨之际。

为求明畅,不加修饰,因是编为技术书,非学理书故。

本书注重实事求是,养成国术技能,于散手使用法,着着详叙,皆实施于平时及军中而有显著效能之技击法,且可着着实用于推手术中,阅者幸予注意。

本书之编成,正民族自卫战争紧急之时,名人题序,多行谢绝。

其所作跋词者,皆日与共患难同生死之士,与本书之产生有关,故悉付于书末。

本书仓促编著付印,简略冗杂相问,未能曲引旁通,俟再版时再行补正,阅者幸予原谅。

本书插图原系铜版,经刘君琢之携往汉中,因被敌机轰炸烧毁,故改用木刻,阅者谅其简略。

宋岳武穆、明戚南塘军中,皆以忠勇信义之精神为体,而以武术之技能为用。

故岳家军、戚家军之声威,至今犹著,凡执戈卫国之士,皆宜步其后尘,不敏如余,亦存请自隗始之意也。

本书先后编辑时,有刘君琢之、张君成之、杨君博生、许君彭久、裴君汉藻,及米书年、董桂、邵英斌、梁春华、陆雨桂、赵思杰、王念祖、张万荣、李毓秀、傅殿森、聂立轩、王甸侯、薄应遴、侯汉三、沈希贤、师骏泽、郝文冲、李宗汉、刘邦麟、王祖清、李搏九、马振邦、和玺卿、马秀棠、常富有、邢国英、于友三诸君分别担任缮校绘图,特书于此,用志不忘。

我国国术之妙,首推太极拳,贤愚所共知。

而首倡国术救国者,厥惟太极拳宗师许禹生、吴鑑泉诸先生。

许、吴之弟子遍海內,而克绍其薪传,驰誉华北者,独见夫王子新午焉。

新午官并门,以是术倡,三晋大化,翕然成风,文武之士,罗拜其门者数千人。

新午历宰名邑,所至称贤有司。

率数县壮士与倭人战,每战辄捷,料敌进退,如指诸掌,人咸惊异其才能,余知其得力于太极拳者独多也。

自敌寇深入,新午乃去政治而专军事。

阎公百川命组技术总队,不三月而成,皆桓桓之士,夙精技击者也。

余观其道,所持者信义,所用者忠勇,深入人心,诫足以团结精神,杀敌致果。

其赏罚之明,纪律之严,皆不以法绳,而以义励,是知日优游于礼义廉耻之中,而能忠勇严明以急国难者,乃尽出于国术之士。

其视一般为何如也?

余闻新午言:

太极拳以健身应用为末。

其一贯之传,惟相交以道,相尚以义,重气节,轻生死,始终不渝,故其宗派屹然为世所崇拜,因出《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以见示,余固深知新午技击之神奇,而不期其用意之深如此也!

然则宗派之阐扬,诚有不可一日缓者。

新午军书旁午,日孜孜于进退攻守之策,此书之成弥足贵,乃不欲人之题序,虑掩其真也。

余提一军与新午共患难,因感书数语,弁之书端,是为序。

中华民国己卯冬沧江钓徒序

客岁夏养疴西安,得识汾阳王新午先生,数夕倾谈,相见恨晚。

盖先生不但学识渊博,医术精深。

而于内功拳术之造诣,尤非一般拳术家所能望其项背。

先生所著《太极拳法阐宗》一书,曾浏览数次,不忍释手。

理论既极透彻,应用又甚精详,熔名家传授于一炉,继内功拳术于绝世,振衰起弊,健种强身,裨益后学,良非浅鲜。

旷观古今扶危济困、雪耻复仇、惊天地泣鬼神之伟大事业,每出于豪侠之一流。

诚以艺高则胆壮,身健则气充,一遇不平,则侠肝义胆、忠勇之念,不觉油然而生,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

值此国难严重、人心浇薄之时,正宜扶持正气,挽救颓风,砥砺献身殉国之精神,养成成仁取义之信念,则其收效之宏,当不只健种强身已也。

余久历戎间,尝习太极拳以自娱,初不过借以锻炼身心,未暇精研细究。

及蒙先生之指点,并阅先生大著,始悉个申微妙,绝非浅薄如余者所能道其一二。

兹当是书付梓之期,属余为文,聊缀数言以志念。

李兴中写于巩县康店军次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太极拳法阐宗序

天生人而赋予力智,欲其平等生存也。

强者妄用力智,杀人以自雄;弱者怠用力智,依人以求活,杀人依人,同为悖天,悲惨世界所由成也。

中国自秦汉以后,学术败坏,进化之几以熄,民族之力智日趋微弱,生产衰落,依人为活,又何怪敌人之日肆侵陵也。

忧国之士,伤民族之陵夷,倡为国术救亡之论,而尤致力于太极拳法。

太极拳法,乃身心兼修之武术,为国术之最上乘。

惟是传授分歧,渐致讹误,不克收强种救国之效。

汾阳王新午先生,邃于医,而尤精于太极拳法。

于身心兼修之道、內外并用之功,研之有素,习之有成,悯学者之误入歧途也,著《太极拳法阐宗》上下二编,于太极拳之派别、文献、姿势、步法以及原理、应用,阐发靡遗,洵太极拳法之指针,而后学者之津梁也。

国人苟能循此潜修,自强不息,以养成强健之身心,洗东亚病夫之诮。

夫然后以之持身,则仁而明;以之为国,则忠而勇;以之生产建设,则文明而进步,方将举先圣仁民爱物之大道,发扬于世界,岂仅以摧彼强敌已耶。

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中旬解梁樊象离序于西安客次

太极拳法阐宗序

释氏有体而无用,管晏有用而无体,昔贤之论体用,既精且审矣,实则释氏之体非体也,管晏之用非用也。

吾之所谓体,惟精唯一;吾之所谓用,仁民爱物,夫然后体用兼资,知行合一,美善醇备,夐乎尚矣。

汾阳王子新午先生,与余订交有年。

为人虚怀如谷,罔知其兼儒文侠武之长,此其中殆有大过人者。

先是新午擅形意拳,游故都,从诸大师问业,遂改故辙,专精太极拳,垂廿年,承学之士云集,名知海內久矣。

兹者,出其所著《太极拳法阐宗》上下两编见示。

寻绎再四,洵属太极拳法之正宗,而为空前罕觏之杰作。

回忆民国十六年,国府定都南京,余承乏内政部土地司时,同侪相与提倡拳技,亦尝参与其列,但时习时辍,终鲜成就。

去岁奉命来陕,主持中央银行。

念国难之严重,愈感身心锻炼之必要,因与同仁约聘教师,习太极拳式。

初谙蹊径,固未敢以蠡测筵撞之词,妄赞高深。

而独于是编所揭橥太极拳之体用一章,精警透辟,不禁叹为观止,盖又技而进乎道矣。

且新年尝从政从军,殚竭精力,倡导太极拳法,宣勤于抗建之途,周旋手疆场之上,是则试用其技术于事功者屡矣。

顾犹虑其道之湮没弗彰,师承之宗风陨坠,更为阐述原理,别其宗派,正其讹伪,词而辟之,著之于篇,殆亦邹鲁之遗响也欤。

惟冀览是篇者,溯理论而精技术,得窥体用之正,俾由形下之技,进而求形上之道。

庶几蕴藉于精一之旨,溥利于爱物之用,以别于释氏管晏之体用,则于太极拳法之精义,与夫新午之著是编之苦心,将有更深之玄契也已,故乐为之序。

壬午春太原马铎拜

送新午归晋

羡君侠骨自天成,启秘寻源我亦惊。

此日已能腾众誉,他年定可冠群英。

破荒蹶起思先觉,护道行功赖后生。

毕竟强身始卫国,苦心孤诣树风声。

民国八年夏许禹生作于京师

予与王君新午为总角交,生同里,少同游,谊订金兰,交称莫逆。

年事稍长,不惟学行砥砺,且以政治、文章相勖勉。

新午于修学之暇,好拳术,而予颇不欲为,尝谓之曰: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者,匹夫之勇也。

赖人提撕而能动作者,傀儡与木牛流马也,习此安为?

君殆欲效班定远投笔从戎,飞而食肉,以攫取万户侯耶?

”新午笑曰:

“天赋人以五官百体,不善运用,则行尸走肉耳。

人各有志,君毋哓哓。

”予性喜篆刻,每借以自遣,新午则谓金石刻画,是亦千秋不朽之业。

予知其意,乃冁然曰:

“此正拟为足下镌斗大黄金印耳,毋相诮。

”及其壮也,学仕入官,新午历宰大邑,卓卓有政声,参军戎幕,率健儿以前驱,为国宣勤。

予側身曹椽,与俗浮沉,虽博涤水红莲之誉,而人乃仅以文士目之,视新午弗如远甚。

迨国难作,新午从事戎行,大显身手,而予仓皇入陕,举平日所弃之书画金石,弃之如遗。

新午后予来关中,悬壶长安市上,隐于医,乡人之侨寓于秦者,多利赖之。

并仍著书立说,传习太极拳法,孜孜不倦,及门称弟子者甚众。

以一人而兼两艺,各不相掩,盖新午之医术与其拳法,皆本之太极也。

嗟乎!

古之圣贤豪杰,成大名立功业者,即兼擅艺术,往往为其功名事业所掩,人多忽之。

新午乃兼以艺术显耶,予则雕虫小技,更卑卑不足道矣。

新午近编《太极拳法阐宗》一书,脱稿后,属予为序,故所言如此,未识新午以为何如。

壬午春文叔孔昭来序

盈天地之间,莫非太极阴阳之妙,岂止一拳术已哉。

予于华佗之五禽经,曾研讨习练,而未克得其精奥,至若拳术,则为门外汉,何能妄赞一辞,然顾名思义,可见端倪。

夫太极本于无极,两仪四象,由太极而生,演变无穷,不可思议,河洛图书,奇偶相应,亦悉本太极之至理。

太极本无动静,动静者,属于气机。

古人注《易》,谓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其于太极动静分合,固已包括靡遗,今拳术以太极名,刚柔、辟阖、进退、消长,当不外是。

予友王君新午,精于医,兼擅太极拳,师承有自,徒众日增,敬业乐群,博学亲师,夙为同侪所敬仰。

尝闻新午云:

“待机必静,而后言动;养气以理,真宰不失。

”即此数语,不啻为《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之提纲矣,足征持重不苟,知几如神,世之矜血气尚技击者流,徒夸健儿好身手,又乌足望其项背耶!

予老矣,腰脚笨拙,欲执弟子礼而不果,但见猎心喜,伏枥长嘶,时有跃跃欲试之心,得毋笑我为蚍蜉撼树不自量力耶。

回忆少年时,结交游侠,奔驰关陇,从事于革命之时,华发皓首,不禁感慨系之。

予以业医,得与新午友,天元太虚阴阳五行之说,切磋观摩。

为时既久,交日深,知之挚,医学家云乎哉?

拳术家云乎哉?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长洲宋紫峰序于西安

自序一

太极十三式拳法,自有清咸同之间,始著称于世,学者甚众。

迄清之末叶,京兆许禹生先生。

首倡于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视,三十年来,流传遍海内,非当时初料所及也。

第所资以为师承之具者,惟赖口传指授,先生乃著《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为初学者作津梁,于今殆一二十年矣。

岁丙子,先生承百川阎公之召,抵三晋讲学,于时有以求深造是术,请先生续著以示途径者,亦正全国人士所同望也。

先生以公冗,不获走笔,乃命余依次编述以问世。

自审驽骀,惧无以副长者之望,爰本先生之所传,分章陈述,语不离宗,间有参以己意,亦据二十余年来集同学数百人之经验,实事求是,非一人之私言。

故于拳法利病、着劲应用,反复列述,不厌重复,先后杂出,不加修饰,以言谨严,瞠乎远矣。

并世作者如林,陈意比事,词藻瑰丽,窃未敢企,惟旨在阐发拳理,竖立行功入手之阶梯,增强健身实用之効能,非驰骋词章,纵谈考据,自比于作者之林也。

善习者,循序渐进,玩索有得,虽不获养叔穿杨之技,或少挽王良诡遇之风乎。

重以先生之命,特志其缘起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夏新午王华杰序于偏关县署之威爱堂

自序二

据私家谱记载,內家拳法,起于元季明初之张三丰先生。

张固道家者流,故以太极之理言技。

传及近代,世颇珍之,而以河北杨氏之传为正。

杨氏自露蝉先生精是术,号称无敌,得其传者,为其哲嗣班侯、健侯及弟子全佑、凌山、万春、纪德诸先生。

健侯有高足曰许禹生,全佑有克家子曰吴鑑泉,功行皆冠于时,治技者咸拜下风焉。

余志学之年游金台,礼接各派名师,胥皆功行精绝,各具专长,而无不兼研太极功者。

乃决然舍去曩昔所学,问道于吴师鑑泉,说着于纪师子修(名德),讲劲于许师禹生,复承各派名师益友之熏陶,而深悉太极拳言气言劲,纯根于古之导引术。

三十年来。

尤觉导引之微,技近乎道,一般徒作技击观者。

盖卑之矣,又岂所谓举手投足之运动者,所可同日语哉!

抑余闻之古语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又曰:

“为政不在多言,愿力行何如耳。

”今人每羡古人之技艺神奇,资为掌故之谈,而于自身良知良能之发挥,反漠然视之,盖暴弃之心重,而竞争之志薄也。

有提倡斯道者,亦多偏于标榜宣传之弊,而不见事功之成,是又重犯多言之戒,而力行之意轻也。

矫其柱而直之,厥唯知行一致,实践而不计功,体用兼修,明辨以笃其行,庶真传不失,古意不晦。

余夙以此为志者久矣,自问无所底,然勉其所已知,而益其所未知,则日夕兢兢也。

昔者并门同志,强笔其所知以行世,计已灾梨枣者数种,而《太极拳法阐宗》一书,重以余师许公之命。

稿勉就,未付剞劂。

卢沟事变后,失去十之二三。

有心之士,促余足而成之,乃于军事之余,疾书补著。

滥冗阙漏,知不免也,倘蒙方家教而正之,所欣幸焉。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十一月十一日新午王华杰序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技术总队,时在乡宁防次。

太极拳法阐宗目次

第一章太极拳流派

第一节国术源流与太极拳

第二节许宣平之三十七式

第三节李道子之先天拳

第四节程元涤之小九天法式

第五节宋仲殊之后天法式

第六节张三丰之太极十三式

第七节陈长兴之太极拳

第八节杨福魁之太极拳

第九节许禹生之太极拳

第十节宋书铭之太极拳

第二章太极拳之意义

第一节太极拳效能

第二节太极拳与易象

第三节太极拳与体育

第四节太极拳与科学

第三章太极拳文献

第一节张三丰传

第二节张松溪传

第三节王征南墓志

第四节王征南内家拳法

第四章太极拳名著

第一节太极拳论<附注)

第二节太极拳经(详注)

第三节十三式歌

第四节行功心解一

第五节打手歌

第六节八字歌

第七节心会要诀

第八节周身大用歌

第九节十六关要诀

第十节功用歌

第十一节用功五志

第十二节四性归原歌

第五章太极拳教练法

第一节教授太极拳应施之步骤

第二节练习太极拳应历之程序

第六章太极拳术语释义

第一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第二节提吊裹护含拔松沉

第二节中正与单重双重

第四节着劲粘走

第五节开合鼓荡匾抗丢顶粘连黏随

第六节实地应用各名词第一章太极拳流派

第一节国术源流与太极拳

尝有称武技、武艺、武术、拳术、拳技、拳勇等不同之名调,自民国而后,见有称为国技者,义皆甚当。

于十七年经政府定名曰国术,言为我国固有之武术也,其为义尤重矣。

盖非徒高其名,实以国术有强国强种之伟大能力,而我国之强,更非此莫由。

故政府定为图强之大计,人民视为健身之良药,是必须保存之,提倡之,改进之,力行之,毋负文明古国之名,一洗东亚病夫之耻。

吾人顾名思义,其亦知所兴起乎。

国术之传,说者以五代之季达摩之入少林为始。

然考黄帝造弓矢驱蚩尤,已为国术之滥觞。

降而周秦之间,剑术甚著,迨汉晋隋唐,则日趋于盛,其间豪人奇士,著闻者甚多,试读司马氏《游侠》与《汉书·方伎》等传,可以知之矣。

所谓精精空空,亦代有其人,未可目为荒诞。

宋元以降,稗官野史所流传,此术大行于世,统系复杂,流派日多,而皆推达摩为之祖,盖先之者,非达摩无以传;后之者,非达摩无以法乎。

或曰,国术之始,始于上古之导引术。

古者医药尚未发明,人之病者,则俯仰作势,以意导气,使血脉通畅,而病自失,能继针砭所不及,学仙者依为难老之法。

后汉华佗以《五禽经》(虎、鹿、猿、熊、鸟)授吴普,普行之,九十余而颜发不衰,盖即古导引术之遗法也。

少林寺僧人,以华佗之法,与达摩罗汉功融合,而作五拳;又宋岳武穆因学达摩《易筋经》,而创双推手之法,是皆注重应用,失体育原意,然即国术之进步也。

以此观之,达摩所传之法,如易筋经、罗汉功等,仅从事于体魄之锻炼,以安灵魄之修养,并未涉及武术,而前于达摩者,已有流传。

然则达摩虽未创武术,而先之者,无统系之可考,后之者就其法变造以为世倡。

宜乎世之言国术者,咸宗少林,而少林之传,必推达摩为开山祖也。

少林之最著可知者,有洪蕴禅师、觉远上人、一贯禅师、徵隐上人、独杖僧等,世并目之为外家。

外家者,出家之意,以示别于在家者也。

至元季明初,有儒者张三丰先生,融会各家之长,纳五行八卦等哲理于拳术步法方位之中,而以周易太极之理喻其作用,注重精神上之修养,名曰太极十三式拳法。

曾游武当山,世遂以武当派称之。

又如宋岳武穆之形意拳、清董海川之八卦拳,及各名家巨子,代有创作,流传至今,派别滋多,分道扬镳,各争门户,世并称之为内家,而以少林武当为派中之最著者耳。

惟往昔以派别门户之不同,而主奴污附之争竞遂起。

盖学之者多学识浅薄,素不注重武德,是己非人,其行甚鄙。

以致谨厚之士,视习武为卑下,有嗜之者,辄屏弃不齿,成为习惯,人多裹足。

稽诸已往之史,文人士大夫不屑道焉而武道遂凌夷不振,真传渐失,悲夫!

失传之原因,在乎国人之屏弃;国人屏弃,在乎武德之不重;武德不重,始于门户之见,于以知门户之争竞,实自绝其传之工具。

今之学者,尚是己非人,津津标榜,诩诩自得,讵非下愚不移之甚者耶!

故政府正其名曰“国术”,亦存破除门户意见之深意,杜塞自绝其传之争竞,其兴灭革弊之苦心孤诣,诚不浅哉。

內外家之相轻互诋,既深为世病,而内外功之淆混谬说,亦遂不辨其真伪。

内家外家,乃在家出家之意,凡在家之练武术者,虽非武当,亦内家也;凡出家之练武术者,虽非少林,亦外家也。

內功外功之意,非指内家外家而言,惟视其所练之术而定。

无论武当少林,及任何派别,其专主锻炼筋肉骨骼皮肤者为外功,其专主锻炼脑筋脏腑神经感觉以及精气神者为内功。

但专练外功者,其内部未必不练,绝无精气神不动,而筋肉骨骼皮肤可单独自动者,惟练内之成分少,练外之成分多耳;专练內功者,筋骨皮肤绝不能不牵动,惟练外之成分少,练内之成分多耳。

此特就专者而言,凡功深者,无不內外具练而后有成。

则所谓专练者,尚非完善之法,今人自诩其专精,且未见其专精者,何所谓哉。

国术之源流,概如上述,若质言之,实自有人类始。

盖古者人与兽争,进而人与人争,于是择其确切能施于实用之斗争应用方法,编为定式,从事教练,是即国术之嚆矢。

其相传递嬗之迹,虽不得而详,然逢蒙学射于羿(《汉书·艺文志》,有逢门射法,即逢蒙);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子濯孺子,厥后盖聶荆卿,源渊有本,则国术之有统系,固不自达摩始,惜无详切之记载已耳。

溯自孟轲著论,小勇遭嗤,叔孙定体,英雄无用,启后世重文轻武之习尚,为民族萎靡自杀之工具。

自汉以来,腐史所记,游侠之流,尚绍战国之风,奇杰之士,多屈山泽,历代因之,以至于今。

吾民族之不振,盖有自矣。

今略叙其源,备有志者之参考,为提倡国术之张本,盛强之道,或基于是。

前述太极拳法,传自元李明初之张三丰先生,言国术者,尽人而知之。

然考太极拳法,实有数种,其名称不同,惟张三丰所传始名太极十三式,与许宣平之三十七式,大致相同。

盖以太极一图,于宋始见于世。

张固道流,故假太极之理以言拳,以其拳法包罗各家之精英,而归根于修养,与无极太极拳理相因应,剽名太极,非神其说也。

于是得后世之推崇,执拳术之牛耳,发挥光大于今世,渐成为中国之新体育,其播益于世,诚未可量也。

第二节许宣平之三十七式

许先师,名宣平,唐时江南徽州歙县人。

隐城阳山,结檐南阳,辟谷。

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

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

借问家何处?

穿云入翠微。

”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

其所传之太极拳功,系受业于于欢子,名三世七,因共三十七式而名之。

又名长拳,长拳者,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

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其各式名称,与太极拳十三式大致相同。

其不同之名称,为弯弓射雁、簸箕式、雀起尾、弹指、泰山升气、推碾、挂树蹬脚等数式。

尚有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莲等六手在外,以之锻炼腰腿,舒展血脉。

其锻炼之法,为单式练习,一手练成,再练一手,而所练之手,亦不固定次序,唯在练者自择。

至三十七式逐一用成,则自然贯串,能呵成一气,故又名长拳也。

第三节李道子之先天拳

李道子,唐时江南安庆人。

所传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

相传李道子生经数代,自唐迄明,尚在人间。

其拳法至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至明时尝游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日啖麸数合,人又称之为夫子李。

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

宋远桥之远祖,尝过宁国俞家,知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为太极拳之别名。

俞家之功,为唐李道子所授,代代相传,每岁必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金元之际,不知所往。

至明时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久相往来金陵之境。

远桥、莲舟往游武当山,遇夫子李,面垢土厚发,参参味臭,历述莲舟上祖俞清慧、俞一诚之名,且曰:

“吾在此几十韶光,未及一语,今见汝,诚哉大造化也。

”因授莲舟祕歌曰:

“无声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水清河静。

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莲舟至是不但无敌,遂得全体大用焉。

此歌七人皆知其句,后同往武当山,再访夫子李不遇。

道经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乃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

当袁项臣盛时,有幕友宋书铭,自言为宋远桥后,精易理,善太极拳,其传多源于许宣平、李道子也。

第四节程元涤之小九天法式

程灵洗,字元涤,江南徽州府休宁人。

受业于韩拱月,太极之功,成大用矣。

侯景之乱,惟歙州得保安宁,皆灵洗之力也。

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谧忠壮。

传至程珌,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至吏部尚书,拜翰林院学士。

立朝刚正,风节凛然,晋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

珌居家常平粜以济人,凡有利众者,必尽心焉。

所著有《洺水集》。

珌将太极功改名为小九天,追流溯源,韩拱月所传也。

共十四式,其中提手、单鞭、穿梭、大小裆捶、揽雀尾等数式,与太极十三式名称相同。

此外如叶里花,盖即肘底捶;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

程灵洗所著《观经悟会法》云:

“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

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內,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

”对于太极拳之体用,已昭然若揭。

宋远桥所谓“无论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不能有两说”,即此可知太极拳种类名称虽不一,要皆出于一源而变化各异者也。

第五节宋仲殊之后天法式

宋仲殊,学太极功于胡镜子,胡在扬州自称之名无可考。

仲殊,安州人,所传之人,有殷利亨。

其拳法名后天法,亦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与太极十三式功用相同,根则一。

仲殊尝游姑苏台。

柱上倒书一绝云:

“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

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可想见其风概。

后天法共十七式,除八方锤、阴五掌、阳五掌三式外,皆属肘法,变化万端,极运用肘法之能事,于手步之外,多所助益。

殷利亨之后,其法尚在,而其传不详矣。

第六节张三丰之太极十三式

张三丰,名通,一名全一,又名君实,三丰其号也。

元季辽东懿州人,又名张邋遢。

或言宋之技击家,本武当丹士。

身长七尺余,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箬笠,日能行千里。

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道。

宋远桥、俞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名十三式,即吾人所习之太极拳也。

前说采宋远桥所著十三式之源流,而今之言内家拳,以三丰为祖者。

其说有三,一说云:

“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

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以王宗为最著。

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

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一说:

“三丰为宋徽宗时人,值金人入寇,彼以一人杀金兵五百余。

山陕人民慕其勇,从学者甚多,因传其技于陕西。

元世祖时,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是为北派。

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长兴。

”一说: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

”以上三说,互有出入。

称张三丰为宋人,所传者为内家拳,且言其精于少林,其说均始于清初,然未尝确指为今之太极拳。

而考明史所记张三丰传,则亦未尝言其善拳法。

以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