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9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docx

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3.《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4.“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6.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7.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9.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0.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1.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的意识)、(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

(4~6年级)、第三学段:

(7~9年级)。

1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4.数学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5.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的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 )和( )的过程。

1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7.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18.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 随机现象 )。

19.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课本)、(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20.“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设置反映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和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改进()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21.“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22.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23.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4.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5.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26.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图形)、(表格)、(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27.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结束时,“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学生应达到每分(8~10)题。

二、简答题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哪几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3.“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什么?

作用是什么?

答: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4.第二学段中“综合应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具体目标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5.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6.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1】

  【1】关于乘法:

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

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关于除法:

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7.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8.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9.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0.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统计与概率”中“数据统计初步”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参见例1]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参见例2和例3]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2.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13.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中“正比例、反比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参见例8]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14.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15.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空间与图形”中“图形与变换”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图形与变换

  

(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三、论述题:

1.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在焉。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4.你认为目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叶老师能从学生经验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开放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以学导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样做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心呵护,老师有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建构的过程,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5.有人说数学课程建设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的内容教学就可以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课程课程资源。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6.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你对教材的认识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答:

有人认为: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

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判断分析说明题)

重要的是要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

《标准》在这一方面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三、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7.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3小明家养鸡的收入是243元,养猪的收入是479元。

估计这两项收入一共多少元?

  答:

不同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

"200加400等于6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700多一点";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

"243小于250,479小于500,因此它们的和比750小";有的学生可能说:

"这个数比200+400大,比300+500小",这些都是正确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对于计算34+27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1)34

    +27

     61

  

(2)34+27

  =34+20+7

  =54+7

  =61

  (3)30+20=50

  4+7=11

  50+11=61

  34+27=61

  (4)34+27

  =34+6+21

  =40+21

  =61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

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你是怎样想的?

刚才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怎么样?

出现什么错误了?

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

……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8.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