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583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1Word格式.docx

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

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C.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A.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二.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9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占中”组织者得到美国民主基金会的援助,该基金会由一些国际大企业撑腰,这不禁令人怀疑“占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取民主。

B.延川中学每年都举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目的是防止踩踏事件不要

发生。

C.2015年,陕西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6.74万户,至此,陕西6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突破100万户大关,惠及到400万农村贫困群众。

D.谢晋辞世了,相信无数影迷很伤心。

他的电影曾带给中国人深刻的集体记忆,既有不一般的故事,也有人性关怀,更具有时代性。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武术自发轫以来,经过数年的传承,踪迹遍及大江南北,各门各派拳法套路虽有不同,但同出一宗,共承一脉,是不容置疑的。

B.作为中国台球第一美女的潘晓婷,被称为“九球天后”,却因从未拿过亚运金牌而显得妍媸毕露,这次终于实现了美貌与实力的完美融合。

C.父亲的言

传身教,同学们的耳提面命,使弥金冬的画风日渐成熟,在弥派的苍郁凝重里笔锋变得爽利、有劲,光大了弥派画风。

D.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孩子暑期报班从趋之若鹜到以兴趣为主的情况,培训班的负责人反复提醒,应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言语,完成7—10题。

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

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

“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注:

①趣:

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

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

谋划。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

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

受挫折,折损。

C.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期:

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

照亮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蟹六跪而三螯

B.遂成竖子之名/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

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

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孙膑兵

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第Ⅱ卷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5分,共10分)

①、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译文:

②、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二)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共11分)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

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7分)

(1)杜甫在《蜀相》中,从大处着眼,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得的两句是,。

(2)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明心志的两句诗是“,”。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还断言:

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

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

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

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

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

以朗朗而读。

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

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

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

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

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

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

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

“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

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

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

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

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

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

价值

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

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

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

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

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

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

视野。

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

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

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B.“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

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

”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C.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D.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

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E.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2)试分析饶宗颐在国学研究方面取得非凡成绩的原因。

(3)请概括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方面的特点。

(4)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求阙”精神的理解。

(8分)

五.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40分)

14.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光世界冠军就有将近20个的金满贯得主;

一个却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世界冠军梦的“千年老二”。

我们会记得林丹夺冠后的疯狂庆祝,也有不少人忘不了李宗伟落寞的身影。

有网友说,若没有李宗伟,林丹纵然再强,也无法被激发出最好的自己,观众也就不能欣赏到如此跌宕、酣畅的比赛。

而林丹说:

“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

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

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

李宗伟在接受采访时说:

“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高二语文)

一.阅读

1.B(“生态类型丰富”“提供物种资源”应是整个三级台阶而非“第三级台阶”)

2.D(“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是不重视环保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而非“目前情况”。

3.A(文中涉及到的“地质灾害表现更加突出”的原因是青藏高原与平原不同的地质结构,而非生态遭到破坏。

二.语言文字运用

4.【答案】D(A“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

B“防止”和“不要”否定不当。

C重复,去掉“到”字)

5.A(④描写的应该是未成熟的向日葵,才有“高亢的欢叫”状,应在②后,排除B;

 

①句后面应接着描写,第四空后是句号,可排除C;

AD都以③续前,①写晨

风,后面⑤作描写,似乎可以,但②在其后不当,且第四空后为句号,故排除D。

6.A【解析】B项,“妍媸毕露”指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C项“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用在上下级或师生等关系中。

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D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三.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7.文言实词C其:

约定。

8.文言虚词CA,而,连词,表并列;

B,之,结构助词,的;

D,以,介词,因为。

C,其,代词,他、他们、代词,自己。

9理解分析B“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

10.翻译

(1)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2)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

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儿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

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

“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

“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

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

”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

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

“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

“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

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俗话说:

“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

”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见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可叹啊!

(二)古诗鉴赏

11.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景物2分,情感3分,共5分)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

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

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悦和超脱。

(两方面各3分)

12.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也无风雨也无晴(5)无边落木萧萧下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答C、D不给分.D没有反面。

C.前一层因果牵强。

B.源自他“求阙”的精神)

(2)①饶宗颐得益于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有一个良好的接触文化的环境。

(2分)②一场大病让他有机会结识了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2分)③富有“求阙”精神和开拓精神。

(2分)

(3)①治学既博又专。

研究涉猎广泛,多达十八种,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2分)。

②在学术方面具有锲而不舍深钻的“求阙”精神,追求永不知足。

(2分)③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他钻研古籍,借鉴西方和印度等国资料,时刻关注考古学进展。

(4

)“阙”就是不知足的意思,天下万物都有“缺”,追求把“缺”补齐,可事实上永远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2分)因为不断地有新东西,新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激发了人们的探求兴趣,促我们求真,求新,追求更高境界。

(2分)饶公秉持这种“求阙”精神,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地深入钻研,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2分)所以“求阙”就是不断地追求完美,让我们日臻完善。

五.作文(40分)

作文参考立意:

(1)成功和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目标永不放弃的态度。

(2)坦然面对失败,重新开始新的奋斗。

(3)成功不是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那些默默努力的人同样值得肯定和尊敬。

(4)强大的对手可以激发出最好的自己,尊重对手,欣赏对手,学习对手。

(5)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你所热爱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