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14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docx

高考语文考点分析表

2016年高考考点分析表

姓名:

任教学段:

任教学科:

2016年命题政治方向

2016年4月6日——7日,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强调了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的命题方向,明确了分省试卷的使用类别,对指导普通高中教学适应全国卷意义重大。

会议指出:

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命题工作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看齐意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

命题工作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新,确保平稳过渡。

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将命制甲、乙、丙三类试卷(海南卷除外,仍由国家考试中心为海南省单独命制)。

在2015年甲卷(全国II卷)、乙卷(全国I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

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

2016年,重庆和四川、广西、陕西考生将使用丙卷。

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II卷)与乙卷(全国I卷)使用情况不变。

精神解读:

什么是对“一点四面”的考查?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

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如何备考全国甲、乙、丙卷?

语文着重考查阅读理解,偏向考查考生的思辨性

在语文考试上,文言文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名篇名句语境补写题、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实用类文本关联探究题、图文转换题、事件类材料写作题(含时事类材料、故事类材料、应用文)等7类新题型,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全国卷在字音字形上考的比重较少,着重考察阅读理解。

在题型上全国卷更重视考察语言表达能力,语境更贴近生活,经常出现仿句、图文转化、作文等题型,比如给一段留有空白的文字,让考生补充完整,或者给考生一些标识图、图标、漫画,让考生用文字表述,等等。

同时,全国卷的作文更偏向考验考生的思辨性。

掌握传统文化的能力——这种考题能够反映考生文化积累的差异,建议同学们应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多记忆。

数据、图表阅读的能力——同学们要紧跟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培养自己数据阅读的能力不仅会读文字材料,还能够学会分析数据、图表。

说理辨析能力——在语文课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说理辨析能力,以增强作文的逻辑性,学习的思辨性。

2016年学科高考命题点

及考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措施

一、、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每题3分)

  考点: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

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注意:

重点应立足于③和④的考点检测上。

  

(1)答题要领:

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

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

这、这些;远指:

那、那个;不定指:

某、某些)。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

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步骤: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

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

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还要把握提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如第五题)。

  (3)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②找:

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③比:

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强调要注意选项与原文的对应比较,这种对应有时是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的情况下,选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而同学们绝对不可以机械地答题。

注意:

①自科类文:

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

③社科类文:

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

(全国卷选择设三小题9分,每小题3分)

  1、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④偏义复词。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3)特殊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

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

1>Who、2>What、3>When、4>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

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

  ⑴断句题:

将给出的选项通读,注意文言虚词,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⑵文化常识题:

平时积累。

  ⑶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全国卷120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全国卷27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信”占8分,“达”占2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

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

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点面结合,译准句子。

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

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

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

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11分)

  

(一)考查要点:

(要与《高考古诗鉴赏及答题技巧》配套使用)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

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或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

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

a联系其人其事b整体把握作品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二)答题要领:

  ①“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c边塞征战、d咏史怀古、e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

  ③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

①抒情:

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2)艺术手法:

A修辞手法及作用:

①描绘类:

(作用:

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涵)、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拟人(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和作者…感情)、通感;②结构类(作用:

强调突出、增强语势、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

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B表现手法: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只要有想象)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

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象征(比喻)、铺陈、托物言志等;③边塞征战的诗词:

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④即事感怀的诗词: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四)答题方法和步骤:

  ①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点(概括知识点)后面(分析阐释),纲举目张。

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

不要被繁多的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

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②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2。

从字面读出感觉,3。

从注释破解难点,4。

从作者了解背景,5。

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③“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

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A“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a读文题分析其与内容的关系。

B读意境、读情感(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确定体式,以锁定表达技巧。

C审题干看赋分把握答题点。

  B悟,悟诗歌意象(名词),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动词和形容词)。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鉴赏内容。

(顺序:

意象――想像――画面[意境]――情感。

  C联,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尤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注释部分。

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D结,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对诗歌鉴赏要目(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的总结。

如此可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五)①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词语在诗句中含义的表述:

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③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

该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④诗词感情的分析题的表述:

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⑤词语作用的表述同大阅读。

  3、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补缺(全国卷6分)

  

(1)复习重点

《大纲》列出的初高中64篇,平时积累,背诵时不能死记硬背,还要理解原文,生僻字,易混淆的字反复记忆。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全国卷22分) 

    考点:

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④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

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答题要领:

强调三句话,一是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做现代文阅读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答案一定是出自原文的(除了那种特别明显的让发挥的题)。

答题的时候先定位,然后就在原文中整合文章找答案。

尽量用原文的语句或者关键词回答。

而不是自己去生造。

另一个原则,答案都是有正面意义的(不一定是褒义的),因为高考具有社会导向作用。

文学作品的阅读把握主题是核心。

可以说,阅读题的四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答题时都要往主题上引。

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

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之中)。

  

(2)答题五步骤:

  第一步:

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

  第二步:

浏览各段首句,了解全文梗概;

  第三步:

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

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即中心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起承转合),把握主题;

  第四步:

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相关的提示语。

B、查语境。

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C、看赋分,配答案);

  第五步:

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题。

)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中的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

表述模式:

a回答句子的含义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的作用,即对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作用。

b回答句子的作用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

C回答写作特点这一类题目侧重在感情和语言两个方面。

d回答鉴赏题(对转或合部分整段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5)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

散文离不开情。

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

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2]小说阅读:

小说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A分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B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C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3]戏剧阅读:

设题点:

通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语言,即对话和独白。

A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

a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例如《雷雨(节选)》;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节选)》;c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

B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4]传记阅读

传记阅读指导

(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什么样的思路层次?

(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二)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

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三)解题原则总原则:

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

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

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

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

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20分)

  语言基础知识题(全国卷设四小题,每小题3分)

  设题范围:

成语、熟语的辨析、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连贯等。

对前3道小题来说,考生要相信第一感觉、珍惜第一判断,在做修改时务必慎重

  1、成语、熟语的辨析:

  A、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

1感情褒贬2修饰语意3逻辑词义不4运用对象5语法功能6轻重程度7敬谦运用

  B、答题方法: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成语应先看本身的语义,再看语境意义,最后看色彩。

  5病句的辨析:

  

(1)6种类型:

【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①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和句序)、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④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B话说一半另起话题C藕断丝连)、⑤表意不明(代词指代不明,一词多义、缺乏交待、停顿不同造成歧义)、⑥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不清、分类不当[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

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

  

(2)解题步骤与方法:

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①结构类语病(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②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

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③语义类病灶采用逻辑思维判断法。

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6语句的衔接:

  解题思路及要求: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

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做题思路是:

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7 语句的连贯  ⑵连贯类型及:

    A:

解题要领①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总领句、总括句)。

②抓思路,a记叙文,以时、空为序。

b议论文多以逻辑为序,观点句在前,材料句(思想句于前,行为句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

c说明性文字和描写性文字,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循空间或逻辑关系。

③抓标志a暗示性词语(提示层次结构),b关联词语c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相同句式,d音节的和谐变化。

④局部组合法:

寻找联系最密切的语素和相关的语句。

  B内容衔接:

要语气粘连,话题一致,句子结构一致,语脉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

   C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渡、照应。

  

(一)扩句:

(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扩展语句四种类型:

①给出主干句,主谓句的扩展;②给出语句或不完整语段,接续填补空白;③给出几个词语和中心词,定向联缀词语成句;④给出话题中心句或首尾句,话题情景阐发。

  2、解题方法:

对应以上四种类型。

①添加修饰限制成分;②比较、对比,因果论证;③联想想像,利用生活经验,搜寻记忆情景;④举例扩展,借用修辞(比拟、排比、比喻)增强意蕴。

  3、解题思路:

扩展语句是铺陈。

(1)要讲究意蕴,力求创新。

(2)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解题步骤:

(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

(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

(3)结合前两点考虑多设方案。

(4)按题干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

(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二)压缩:

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将丰富的较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