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879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理环境

2、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

3、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

4、李固渡、铜瓦厢

5、自然因素、人为活动

6、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

7、下荆江

8、狩猎区、湖沼地貌

9、八百里洞庭

10、清初

11、鄱阳湖

12、森林、草原、荒漠

13、黄河流域

14、西北、东南

15、殷商

16、道

17、省(行省)

18、瑷珲条约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20、黄河

21、南京

22、方城

23、边壕

24、黄河中下游

25、广东佛山

26、景德镇

27、陶

28、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

29、生存型、强制型、开发型、少数民族的内徙西迁、海外移民

30、咸阳、直道

31、站赤、大都

32、成都

33、内河航运、海上航路、运河

34、广州屯门山

35、成都

36、两浙地区、福建、江西、四川

37、江西、湖南、浙江、福建

38、长安、洛阳

39、路

40、征东行省

41、县、郡国

42、巨防

43、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城

44、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

45、6:

4

46、禹贡学会

47、大河故渎

48、潘季训

49、大野泽(巨野泽)

50、寒温带森林

二、选择题

1、A;2、B;3、A;4、D;5、C;6、B;7、D;8、C;9、D;10、D;11、C;12、C;13、C;14、B;15、C;16、C;17、C;18、D;19、A;20、C;21、C;22、A;23、D;24、D;25、A。

三、简答题:

(要点)

1、

(1)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先秦至清代;

(2)近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3)现代历史地理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2、

(1)距今1万年到距今8000年,气候较为寒冷,为一气候寒冷期;

(2)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间,仰韶温暖期;

(3)西周时期,气候寒冷期;

(4)春秋至公元前1世纪,气候温暖期;

(5)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气候趋于寒冷;

(6)7世纪至10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

(7)10世纪至12世纪,我国气候又转寒冷;

(8)13世纪我国气候又转温暖;

(9)14世纪至清末气候寒冷;

(10)二十世纪以来,气候有增暖也有大幅度降温。

3、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比较大的有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

(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

这条河自宿胥口以下北流,至今巨鹿县东北流,走漳水水道,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即史书记载的“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经过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较长时期内固定下来,黄河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北滑县东北)后从汉章武县(今黄骅市)东入海,史称“大河故渎”。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11-1047)。

莽始建国3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改道,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修渠筑堤,形成一条荥阳东至千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多里的东汉大河。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1048-1127)。

北宋庆历8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在檀州商胡埽(sào)(今濮阳市东昌湖集)决口,经一条至今天津入海,为黄河的北流;嘉祐5年(1060)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支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在冀、鲁之间入海,称二股河,为黄河的东流。

(5)金代黄河河道(1128-13世纪中叶)。

南宋建炎2年(1128)年冬,人为决河李固渡,使黄河由泗入淮入黄海。

从此黄河不再东北流向渤海,改为东南流入淮泗。

这是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道。

(6)元代至明初河道(13世纪中叶-1390)。

元至元23年(1286)黄河在原武等地决口15处,黄河在原武或阳武境内分成3股,一股由徐州入泗,大致为古汴水河道;一股由颖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

至此,黄河下游自太行山东麓至黄淮平原西缘的华北平原上绕了一圈。

这算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改道。

元至正年间,贾鲁曾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元末明初黄河又多次决口,河道大致在颖水和泗水之间的地域范围内摆动。

(7)明至清咸丰年间河道(1391-1854)。

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河道仍有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分流。

后由于人工治理,河道逐渐向单股入淮转变。

这一时期白昂、刘大夏、潘季训等人先后对黄河进行了治理。

(8)清咸丰五年年以后的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携大清河入渤海,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

光绪元年(1875)黄河全线筑堤,黄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4、江汉平原上的云梦,从广义上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则主要指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因为汉水泥沙作用,已开始缩小。

西汉时期,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

到东汉时,继续向东南推移,已移至华容东南。

唐、宋时,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平陆。

北宋时曾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以安州云梦泽著称于世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被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5、古彭蠡泽原与长江水面相连,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

湖面在九江以南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在湖口与长江相通,形成新的彭蠡泽。

唐代彭蠡泽继续扩展,从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元明两代,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

清初松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没,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到鼎盛。

自清代后期以来湖底日益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不适当地围湖告造田,加速了湖面的萎缩。

到1976年短短的22年间,洪水湖面就缩小了1200多平方公里。

6、秦汉时代毛乌素沙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业兼有发展的地区。

413年赫连勃勃曾在现今流沙地区修建夏王朝都城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是风景宜人地区。

唐王朝建立后,曾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进行屯垦,唐中后期民族间纷争频繁,军事行动引起农田荒芜和渠道废弃,战火焚烧森林,战马践踏草原也使天然植被破坏,致使沙化越来越严重。

至994年夏州已深在沙漠中。

明代在陕北修筑长城,在边地屯田,开荒樵柴频繁,后因屯军逃死,所垦荒地几经废弃,于是边墙周围就地起沙。

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边防城镇已经四望黄沙,不产五谷。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以借地养民、移民实边政策开垦本区,草原破坏已达到极点,靖边地区无森林茂树水草肥美之地,而是遍布硬沙梁草地滩。

7、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受到这两条河的影响很大。

大致可分为滦河河口三角洲、黄河河口三角洲和渤海湾西海岸三部分。

滦河三角洲在历史上堆积延伸较慢,明代滦河三角洲在柏各庄附近。

19世纪以来,由于清末开禁围场,森林草地受到破坏,入海泥沙大增,伸展速度加快,现代西南海岸已经比明代伸延了10~20公里。

公元前7世纪以前黄河在今天津附近入海,部分海岸伸展到今海岸附近。

两晋南北朝时,黄河入海口南部岸与今海岸靠近,但北部海岸远离今海岸。

9世纪海岸大约在今新三角洲附近。

1128年以后黄河改由淮河入海,黄河河口海岸转为沙质海岸,出现海浸。

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再入渤海,经过近百年堆积形成今天的新三角洲。

渤海湾西海岸冰后期出现海浸,距今6000年左右海水达到最大高程时,海岸可能与现在的4米等高线相当,自天津市北部育婴堂至静海北小屯的第IV贝堤,大致形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离今海岸约50公里。

第III堤起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经巨葛庄至沙井子,年代距今3400年左右,大致代表殷商时代后半期的古海岸线。

第II堤北起海河北岸的白沙岭向东南,东经泥沽至歧口,大约形成于西汉至唐宋时期。

第I堤从塘沽至歧口,大约在明末最后形成。

8、夏、商、西周时期的实行分封制;

秦汉魏晋南北朝州郡制;

隋唐五代两宋道路制;

元明清民国行省制。

9、其一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相继兴起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这些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有机会就进入农耕区,游牧民族统治者为了掠夺财富而经常南下,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内犯,中原政权修筑长城,长城在战术上确实起到了作用。

许多王朝的前期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有长城的保卫有很大关系。

其二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与发展。

长城沿线在古代一直是较为落后的地区,历代政权多向这一地带移民屯垦,发展该地的农牧生产,促经了边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长城的修筑又可以保护边地居民的安全。

其三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修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牧地区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但在一些军事关、堡等地逐渐形成农牧民族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既保证了交通的通达,也促进了边地商业贸易的发展。

10、

(1)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2)强制型移民;

(3)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型移民;

(4)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

(5)东南沿海向海外的移民。

11、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隋唐宋时期的大运河,分为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元代的大运河,除沿用唐宋时期的大运河的部分河段外,又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河段,基本形成现代大运河的大体框架;

明清时期又在不少河段对运河进行疏通浚和开凿,如明初重开会通河,通过修凿淮北段运河,使黄河、运河分立,同时又对江、淮之间南河运河进行了治理,终使大运河全线畅通而达于极盛。

随着近代海上汽轮和铁路运输兴起,大运河的运输作用渐为铁路和海轮所代替。

大运河因年久失修而日益淤废,除江南运河及河北境内的南运河尚可通航外,其余河段均不复通航,山东境内部分河段甚至为平陆。

12、殷周之际,农业区的北界大约位于泾渭中游一汾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春秋战国时期农牧分界线大致是龙门-碣石及其延长线附近。

秦汉时期农牧分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农业区的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以及长城一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至汾水中游一带。

唐朝前期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上在碣石—龙门及其延伸线。

明代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余里,边墙实际上就是明代的农牧分界线。

清代北方的农牧分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由陕西省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山至大兴安岭南端。

13、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长江口南岸沙嘴在海浪作用下,形成几列平等的沙堤和贝壳堤——俗称“冈身”。

距今6000—7000年形成第一条贝壳沙堤海岸在今马桥、胡桥、黄渡一线。

距今3000年左右,海岸线自沙冈向东推移4~10公里,岸线在今横经、南横经的嘉定南桥一线。

两晋时期,海岸已经伸展至太仓东北20公里的下沙、北蔡、沙滨岸沙带。

宋代海岸有了大幅度推移,北起今高桥以东,南经川沙、祝桥、南汇、大团,奉城以迄拓林一带形成了海岸线,成陆范围已经推至古冈身外达30公里。

明代前期,海岸线推移到白龙港、马石一带,已经与现代海岸不远了。

明代万历12年(1584)修建的外捍海塘,在川沙东北伸展最大的部分不足5公里。

清雍正年间和光绪年间,分别紧接外捍海塘附近修钦公塘和外圩塘,直到现代所筑的人民塘,变化不大。

长江上的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年间,当时在江中仅是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小小沙洲。

五代时吴越王钱钺在西沙设崇明镇。

至明末清初崇明岛已是南北长140余里,东西阔40余里,构成了今日的基本轮廓。

但崇明岛面积由于长江来沙不断地增加,已由1954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的1000多平方公里。

14、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

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

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

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

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

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

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

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元代的丝织业仍然是南盛北衰,地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成都等地。

福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丝织业中心。

明代期长江下游的丝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州、杭州、湖州、松江(今上海松江)、常州、南京都是丝织业的重要城市。

清代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重要丝织业城市有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杭州、广州、佛山等。

成都平原的丝织业则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15、西汉我国的人口分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冀、兖、豫、青、徐5州和幽州南部(今北京市以南地区)和司隶校尉部人口分布稠密,人口最密集的兖州人口密度达106人/平方公里,其余各州,密度最高的只有14人/平方公里,最少的仅1.72人/平方公里。

在人口稠密地区,还有不少郡国人口密度在100~150人以上;而人口稀疏地区,亦有不少郡的人口密度不足3人。

(2)人口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的司隶校尉部、冀、兖、豫、青等州和淮河下游的徐州、幽州南部,约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北省中南部、河南、山东全省及江苏省北部地区,面积占西汉版图的13%,而人口占西汉总人口的62.6%,人口平均密度达70.4人/平方公里。

(3)人口稀疏地区人口分布也不均衡。

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下游以外的区域,今南阳盆地、成都平原、安徽北部、河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在20人/平方公里左右。

在一些盆地、河谷、平原、江河沿岸或江河交汇处、区域政治中心、交通线附近,人口密度略高于周围地区的平局人口密度。

(4)在人口稀疏区,南北方均有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南方长江以南多数地区人口稀少,以今浙江南部、福建、两广、贵州等地人口密度最低。

北方则以河西走廊、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及辽宁南部地区人口密度最低。

四、论述题

1、要点:

简述经济重心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过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可自由发挥。

2、要点:

要介绍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四种观点及其依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可自由发挥。

3、要点:

可自由发挥。

4、要点:

可自由发挥

5、要点:

可自由发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____《论语·子罕篇》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____《论语·季氏篇》

君子不器。

____《论语·为政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____《论语·八佾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论语·里仁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____《论语·微子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____《论语·八佾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____《论语·子路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____《论语·述而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____《论语·卫灵公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____《论语·里仁篇》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____《论语·雍也篇》

德不孤,必有邻。

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____《论语·里仁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____《论语·雍也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____《论语·为政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论语·子路篇》

未知生,焉知死?

____《论语·先进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____《论语·里仁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____《论语·为政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论语·颜渊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____《论语·述而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____《论语·季氏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____《论语·公冶长篇》

从心所欲不逾矩。

____《论语·为政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____《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____《论语·为政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____《论语·颜渊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____《论语·为政篇》

欲速则不达。

____《论语·子路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

____《论语·里仁篇》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____《论语·子罕篇》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____《论语·学而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论语·为政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____《论语·泰伯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____《论语·子路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论语·为政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