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964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界首市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辨析语病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选B。

A项不合逻辑,“汽车本身的状况”可能好也可能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二者不能呼应。

C项结构混乱,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人们”,最后一个分句出现了“被”字,反客为主,主语被偷换成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

D项表意不明,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而利用多重定语和数字生出歧义,也是表意不明类语病常用设题手法。

【学法点拨】

一、考点透析

(一)语序不当。

1.多层修饰语次序不当

(1)多项定语的次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③动词或动词短语;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优秀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位七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

七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语文(名词)教师。

(2)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

多项状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

①表目的、原因、时间、处所的介宾短语往往前置;

②先时间后处所;

③副词(表范围或频率);

④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

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的次序:

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例如:

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辨析:

本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我们”和“事业”,所以关联词语“如果”应放在主语“我们”前边。

3.并列的词语位置不当

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辨析:

应该先是“发现”,然后是“讨论”,最后是“解决”。

因此,前两个短语位置要调换次序。

4.复句的句序不当

在承接复句和递进复句中,分句之间的次序有先后和轻重之分,如果颠倒了,就造成复句的句序不当。

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应将“跳下池塘”与“来到池边”互换位置,因为这两个分句的动作有先后关系,不能颠倒。

5.主客体颠倒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报纸能和我接触吗?

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

陈述的主体应是“我”,而不是“报纸”。

当句子要表述“甲对乙”这样的意思时,谁是主,谁是客,必须弄清楚,次序先后必须放准确。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她的歌声亲切、质朴,焕发着泥土的芳香。

主语“歌声”不能“焕发着泥土的芳香”,将谓语“焕发”改为“散发”。

2.动宾搭配不当

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愿望”不能“传递”,可改为“传递着友谊、和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注意:

动宾搭配不当要注意的几种类型:

双谓+单宾单谓+双宾双谓+双宾

3.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便捷和共享。

“更加多样、更加便捷”可以,但“更加共享”不能说的。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前面的句子说的是“好坏”“优劣”、“高低”都是两种情况,后面说的是“健康发展……”一种情况,事理上说不通,应该在“健康发展……”之前加上“能否”才能搭配。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该句用了三重否定,“没有谁不会”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即谁都会;

“不”又是一重否定,即谁都想象不出。

而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

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2.谓语残缺

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国外进口的杂交水稻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颇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缺谓语,应在“而且”后加“具有”

3.宾语残缺

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

缺少宾语中心语,在“防静电”后应加上“的作用”

4.缺少必要的虚词

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缺少介词,在“和自己”前应补上介词“对”或“与”

5.关联词语残缺

如果能掌握各种类型的调查报告的特点,有助于在调查研究中抓住过程,突出重点。

缺少与“如果”相呼应的关联词,应在“有助于”前加上“就”。

成分赘余

1.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语义重复。

营建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魅力的好楼房。

句中使用两个“好”,造成语义重复。

二是句子里多了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不好理解。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是句中不该有的成分,应删除。

2.常见的成分赘余的情况:

互相厮打(“厮”含有互相的意思,应删去“互相”)

这其中(“其”即“这”,应删去“这”)

见诸于(“诸”是一个兼词,相当于“之于”,应删去“于”)

亲眼目睹(“目睹”即“亲眼看到”,应删去“亲眼”)

共同协商(“协”是“共同”的意思,应删去“共同”)

特别嗜好(“嗜好”即“特别的爱好”,应删去“特别”)

过度酗酒(“酗”已包含“无节制、过度”之意,应删去“过度”)

一致公认(“公”即“共同的”,“一致”意思是“没有分歧”,二者重复,删去“一致”)

前来光顾(“顾”已含有“到来”的意思,应删去:

“前来”)

开始启动(“启动”指“开始工作”,不必再用“开始”修饰)

热切渴望(“渴望”就是“热切地希望”,应删去“热切”)

悬殊很大(“悬殊”即“相差很大”,应删去“很大”)

多年的夙愿(“夙”即“素有的、多年的”,应删去“多年的”)

可堪称(“堪”已有“可。

能”之意,应删去“可”)

致信给(“致”有“给予”之意,应删去“给”)

涉及到(“及”就是“到”的意思,应删去“到”)

并非是(“非”含有“不是”的意思,其后不必再加“是”)

这个中原因(“个中”即“其中”,已含有“这”的意思,应删去“这”)

留下的遗毒(“遗”已有“留下”之意,应删去“留下”)

切忌不要贪睡(“切忌”、“不要”都表示否定,应删去一个)

全身遍体鳞伤(“全身”与“遍体”重复,应删去“全身”)

突然恍然大悟(“恍然”是“突然醒悟”的意思,应删去“突然”)

使人民生灵涂炭(“生灵”即“人民”,为避免重复,删去“使人民”)

至少------以上(“至少”含有“最低”的意思,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

将近40%以上(“将近”与“以上”矛盾,保留一个即可)

(四)结构混乱

主要指杂糅,包括句式杂糅和句意杂糅两类。

1.句式杂糅(格式混用)

即把两种句式混杂在一起组成一句话,前后交叉错叠,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语义不清晰。

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此句混杂了“再……也……”格式和“越……越……”格式。

常见的句式或格式杂糅形式:

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以------为中心)

比------相比------增加了(比------增加了,跟------相比,增加了)

2.中途易辙

即一句话说了一半,意思还没有说完,忽然另起炉灶,又说另一个意思。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

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

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3.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使两句藕断丝连,结构混乱。

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我们向政府提意见。

”是结构完整的一句话。

但例句却把他的后一部分“向政府提意见”用做下一句的开头。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五)表意不明

主要指歧义句和指代不明两类。

1.歧义多解

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

“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2.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不知他是“反对”还是“接受”。

(六)不合逻辑

指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说不过去,主要有概念混乱、自相矛盾、否定失当、强加因果、否定与反问连用导致语意颠倒、语气过于绝对等。

1.概念混乱或概念并列不当

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进行革命斗争,他们写的小说、诗歌、杂文以及画的漫画,都成了群众斗争的武器。

“作家”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不了诗人,也包括不了漫画家,应把“作家”改成“艺术家”。

2.自相矛盾

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死难者和幸免”互相矛盾。

3.否定失当

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4.强加因果

就是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加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如:

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还是照常来到了学校。

(强加因果关系)

正确说法是:

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是我们还是照常来到了学校。

(应是转折关系)

5.不合事理

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酷暑”和“严寒”分别在夏天和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与事理不合。

二、应考方法、

辨析病句的应考方法是:

抓特点——记方法——看标志

1.抓特点

(1)看到长句子,注意运用简化成分法即压缩主干法,辨析该句是否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结构混乱等。

(2)感觉语句不通,读起来别扭,注意该句是否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或不合逻辑等。

(3)有些病句有特殊的标志,见到相应的词能想到相应的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或不合逻辑等。

2.记方法

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

(1)语感审读法。

即调动语感,在审读过程中,从感觉上察觉语句是否合于语言习惯。

如果读起来感觉别扭,或感到句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或感到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该句就可能有语病,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2)压缩主干法。

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通过找出句子主干,可以查出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或赘余,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3)理顺枝叶法。

如果通过找句子主干没有发现病因,我们不妨理一下句子的枝叶,看看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次序是否恰当。

(4)造句类比法。

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通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5)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句从语法上不好分析,就得从事理上分析,这就是逻辑分析法。

即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符合情理,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3.看标志

(1)一看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

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

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性:

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

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性:

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

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如:

①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②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与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分析:

①中“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一个并列短语,但只有“官兵”能“放弃休假”,“消防车”却不能;

②中有二个并列短语:

“教育与帮助”、“挽救和培养”、“教育与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

在第二个并列短语中,“失足青年”只能“挽救”,不能“培养”,前后搭配不当。

故此两句均为病句。

(2)二看句子中出现了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语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

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

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①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③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强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①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生产”前加“能否”,形成两面。

②中的“能不能”和③中的“能否”后面均无表示正反两方面的呼应的词语、故视为病句。

(3)三看谓语是“是”和“成为”时

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一般的规律是:

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①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本句从外形上看,“是”将主语“收成”和宾语“一年”等同起来,表示同一关系,但是它们不是同一关系。

可以删去“一年”或“麦子的收成”。

②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

(4)四看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

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

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经过老主任的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②因句首介词“经过”,使“这次下乡调查”的主语地位丧失,可去掉“经过”,如果要保留“经过”,则可去掉“使”,从而整个句子的主语变为“我们”。

①的改法与例②相同,也可去掉“经过”或“才使”。

(5)五看句子有多层定语、状语时

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

一是语序是否不当,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①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②著名航天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

①中语序不当,“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

②中有歧义,“著名航天专家”是修饰“梁启超”还是修饰“梁思礼”,不清楚。

(6)六看句中出现了“与”、“和”、“对”、“对于”时

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①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本句表达比较,本来要表达的是“今年”和“去年”比较,“今年”的情况怎样,但是因为有了“和”,却表达成了“去年”的情况,所以要将这两个词语换位置。

②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对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对于”与其它词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只能用在主语前,不能放在主语后,所以,“对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应调至“世界各大报纸”前面。

(7)七看句子中出现了多个否定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的否定词,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

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

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①春游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事故。

②雷锋精神虽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③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①中刚好把意思说反了,删去“不”。

②中“否认”“不”和反问构成三个否定,表达一个否定意义,与实际相反,故为病句。

③中,“忌”与“不可”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又与实际相反,也是病句。

(8)八看句子中出现了代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这些”等代词时,一看到句子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句中的指示代词“这方面”,到底是指“搜集史料”呢,还是指“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确。

②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分析:

“自己”指代不明,是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清楚,应改为“我”。

(9)九看句子中出现了关联词时

当句子中出现关联词时,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

考查关联词是否搭配。

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联词要成套使用。

考查是否使用该套关联词。

也就是要考虑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该用“因为……所以”而用成了“不仅……而且”,当然错了。

考查关联词的位置的当否。

这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方式。

一般情况下,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后分句主句往往承前省略),这时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置于句首,关联词上半部分放在主语的后边;

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相同,这时每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这时关联词分别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主语放在关联词的后边。

①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②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③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①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②中前后分句主语均是“我”,“虽然”放在“我”之后,使用正确;

③中前后各分句主语均为《古文观止》,所以“由于”多余。

(10)十看句子出现谦辞或敬辞时

句子中出现谦辞或敬辞时,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①我们将光临贵馆参观。

“光临”指宾客来到,是敬辞,用错了对象。

②既然你这么客气,我再推辞就真的敬谢不敏了。

“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

谦辞。

语境中“真的是敬谢不敏”失当。

(11)十一看句子出现数词短语时

在数词短语上易出现的语病,主要是产生歧义、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或矛盾。

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还要考虑是否搭配。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

有歧义。

②合肥至上海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比火车动车组票价低一倍多。

倍数误用。

“低一倍多”说法有误,表示“降低、减少”的意义时不能用倍数。

③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大约半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