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035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单元课时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难点:

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课时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从“时间”这个话题入手,用谜语吸引学生,再引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旨在引导学生迅速聚焦课文主题。

1.出示谜语,聚焦“时间”。

“看不见,摸不着;

没有脚,却能跑;

永远往前走,从来不回头。

“有人说过,它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会有的。

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谜底:

时间。

提问: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呢?

预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导入课文: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也就时间这个主题进行了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小结:

匆匆,是一种行走的状态,急急忙忙的样子。

那么,课文中到底是谁在匆匆?

是作者,还是另有他物?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可以知道,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

但如果想了解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涔、潸潸”的读音。

(2)理解“涔涔、潸潸、赤裸裸、徘徊、蒸融、伶伶俐俐”等词语的含义。

3.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藏”和“蒸”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

“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下半部分“藏”中的“臣”不要写成“

”。

书写“蒸”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其他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可以结合形声字特点记忆字形。

如,“徘、徊”的字义均与行走有关,因此是双人旁;

“裸”的字义与衣服有关,因此是衣字旁。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感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查找到的资料思考:

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叹惋、对自己无所作为的不安和对时间的珍惜。

2.引导学生聚焦开头的问句: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指名读,提示其加强问句语气,让大家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之深。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连续提问的写法。

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一连串提问,并结合课文标题,揣摩作者的心情。

3.引导学生聚焦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1)出示第3自然段第1句话,指名读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2)启发思考: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与第1自然段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3)出示第4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4)启发思考:

从“逃去如飞、徘徊、匆匆、罢了”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怅然若失。

4.引导学生发现第1自然段中与结尾相同的一句话。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叹惋。

(2)通过首尾两句话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板书“首尾呼应”。

5.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是对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慨与叹惋。

(板书:

时间一去不复返 感慨 叹惋)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思考:

作者是怎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呢?

预设1: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来写。

预设2:

通过举出一些事例来写。

预设3:

通过抒发作者的感受来写。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如第1、4自然段中的一连串提问,中间三段中对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3.引导学生梳理脉络并小结:

文章通过首尾两段的发问,中间三段对具体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感受的抒发,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了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叹惋。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

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

他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呢?

同学们,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自己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提出默读要求:

默读课文,想想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

请把相关内容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记录你的感想。

2.同桌相互交流所画内容及感想。

3.引导学生聚焦第1自然段展开交流。

(1)指名汇报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关键词句并板书:

燕去再来、柳枯再青、桃谢再开。

(2)引导学生发现:

三个排比句写的都是我们常见的、最能表现时间流逝的现象。

(3)激发学生情感:

还记得自己经历了多少次花开花落、燕去燕来吗?

转眼间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4)引导学生对比文中与“不复返”相关的三个问句并板书“时光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聚焦第2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将“八千多日子”与“一滴水”对比,体会时间流逝得迅速、无声无息。

(2)引导学生将“时间的流”与“大海”对比,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得迅速、无声无息。

(3)引导学生思考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入大海之中的感受,借以体会时间流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进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4)引导学生抓住“头涔涔、泪潸潸”,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叹惋。

5.聚焦第3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提取信息:

时间都从什么地方流逝了?

(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取关键词:

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伸手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

(3)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

作者选取的事例都是生活中人们难以察觉的寻常事,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事例?

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的匆匆。

(4)通过“太阳他有脚啊”“跨”“飞”“溜”等句子或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所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5)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用排比的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文用排比的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无奈、伤感和彷徨。

引导学生学会用再平常不过的现象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旨在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写作的能力。

6.聚焦第4自然段语句。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中作者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谈体会:

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喻非常形象,我仿佛看见时间在慢慢消失。

体会到时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感受时光的悄然流逝。

7.教师小结:

作者选取了身边常见的事与物,把情感融入到景和物的描写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

这样写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三、升华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关注抒发情感的语句:

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受。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2.聚焦第4自然段内容。

(1)引导学生发现:

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些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读完有什么感受?

感情强烈,语气铿锵。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问句,一起读一读,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这些问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选取的事例:

文章中哪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你感同身受?

(1)结合文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时间从身边匆匆流逝。

(2)读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叹惋。

4.再读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一连串问句直接、强烈地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匆匆自然景物燕子——去来

杨柳——枯青

桃花——谢开日子一去不复返

渐渐空虚——头涔涔 泪潸潸

来去匆匆洗手 吃饭 默默

跨 飞 溜 闪

遮挽 睡觉 睁眼

内心感叹——日子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假如,我能放慢匆匆的脚步,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里多朗读、多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评价,也许,语文味会更浓,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会产生更为深刻的碰撞,擦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9那个星期天

1.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2.收集有关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兑现的焦灼吗?

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

2.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

(《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3.过渡: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课文的主人公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着史铁生,看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怎样的期盼。

4.板书课题,认识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重点词语。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揉、绽”和后鼻音“惶”。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重点生字书写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书写“偎”时右下部分容易多写一撇,需重点提示,还要提示学生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

书写“吻”时注意“勿”不要写成“匆”,最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行文线索,旨在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2)重点词语释义。

翻箱倒柜:

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

耽误;

拖延。

惆怅:

伤感;

失意。

依偎:

亲热地靠着;

紧挨着。

晃动:

摇晃;

摆动。

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惊惶:

指惊慌、惊恐,举止失去常态。

消逝:

(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4.交流讨论,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从早到晚)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启发思考:

通过初读,你发现了课文的线索吗?

(“我”的心情)

三、梳理线索,体会心情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

启发思考:

“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梳理作者的心情变化。

3.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重点语句

心情变化

描写手法

这不会错。

……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期盼

心理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我藏在大门后。

兴奋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续表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焦急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懊悔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失望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绝望

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

  4.引导学生总结“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我与天坛》等。

1.进一步感受“我”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借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明媚 方砖 蚁穴 念叨 绊倒 耽搁 揉动 绽开 搓动 惊惶 亲吻 依偎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本篇课文的故事梗概——主人公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他这一天的心理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吧。

二、课文研读,感悟内心

1.启发思考:

课文中“我”的心情经历了细腻而曲折的变化,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体现的?

(1)借助动作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跑出去……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这段话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我”等待的焦急和兴奋的?

借助了动作描写,如使用了“跑、藏、看着”等动词。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期待、兴奋。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引导学生画出这段话中描写“我”和母亲的动作的词语。

这些动作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和母亲的一系列动作,如“追、晃动、停、绊、绞、碰”等,表现了“我”的急切、渴望。

(2)借助内心独白来表现心理活动。

您说了去!

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买完菜马上就去吗?

嗯。

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

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走吧……

这些话哪些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

哪些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

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焦急的心情。

(3)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光线渐渐暗下去”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写光线变暗,暗示时间在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感。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描写光线和声音?

作者用对光线和声音的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漫长”是说等待的时间长;

“急遽”是说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2.梳理变化:

随着“我”心情的变化,“我”的动作和周围环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是怎样来写“我”心情的变化的?

人物心情的变化:

人物动作的变化:

跑、藏、跳、追、绊——蹲、看——哭。

周围环境的变化: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引导学生梳理作者表达心情的基本方法:

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三、对比阅读,学习写法

1.提问: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启发思考:

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出示表格,学生参照表格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总结异同点。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

表达内容

表达方式

《匆匆》

《那个星期天》

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写了时光匆匆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光匆匆的感慨

一连串的问句,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全文以内心独白贯穿始终

写了“我”第一次的盼望,然而盼望最终落空,表现了“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侧重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进行了描写,同时用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烘托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在谈话导入和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接着,分析这些语句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即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也比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上,对学生的提问不够关注。

其实,提问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潜能和勇气,也许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激射出思维的火花。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

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1课时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活动一:

交流名言,总结道理。

(1)回顾单元导语,说说自己对“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的理解。

(2)古人早就注意到文章跟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了,引出名言: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交流自己的理解:

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自然抒发。

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回想一下,我们经常会因为看见某件事、某样物、某处景而牵动了自己的心情,又迫切地想跟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跟大家举例说说。

小结:

写文章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2.活动二:

回顾课文,巩固认知。

(1)回顾所学的两篇课文,说说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要点: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与惋惜,还有自己对前途的迷茫。

《那个星期天》写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后“我”心情的变化,先写“我”藏门后时的兴奋;

再写妈妈买菜忙家务,“我”挨时光的焦急;

然后写“我”午觉睡过头的懊恼;

最后写“我”守着妈妈洗衣服时的无奈与失望。

(2)这两篇课文都跟时间有关,都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细腻感受。

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