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233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docx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最有启发效益,含有独特的见解,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名着是真正的艺术,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

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

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

”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

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

“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

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

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会导致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中国诗歌

第三讲中国散文

第四讲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着的标准有哪些

2.名着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着

4.为什么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第一讲文学和文学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一般要求

三、教学难点

文学欣赏的特征、原则、和要求

四、课时安排:

2学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狭义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形式。

文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具体体现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三个互相联系、作用、依存的基本环节的动态过程。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作用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

美感娱乐是身心和谐的愉悦感。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

《奥狄浦斯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文学表现的就是美。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文学是美。

文学之美的具体表现:

1.文学的形式美

2.文学的社会美

3.文学的语言美A.文学语言的意象性;B生动的人物形象群体;C文学语言的表现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多层次解读;

三、文学的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四、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要读名着

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E.学好母语

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五、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3.文学是三大功能是什么

4.文学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要读名着

5.文学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文学欣赏有哪些要求

8.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二讲中国诗歌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会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

三、教学难点

诗歌欣赏

四、学时安排:

2学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诗歌的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功能

诗歌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

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艺文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

言志的诗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3.诗歌的分类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和抒情诗;

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称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从年代来分,可分为古典诗和现代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4.诗歌的特点

A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如:

《长恨歌》

B.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和谐的音乐性

韵律和节奏

D.想象的丰富性

E.结构的跳跃性

如:

王昌龄的《闺怨》

5.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拟: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夸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代:

“大珠小珠落玉盘”

6.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概况

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

“候人兮猗。

”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A.西周产生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开创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先河,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石。

B.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C.汉魏六朝出现的汉乐府是诗歌的一种新的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骈文盛行,诗歌内容空泛。

D.唐代诗歌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

准备期。

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张若虚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

巅峰期。

?

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李白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与晚唐时期:

发展与成熟期。

代表诗人白居易。

较着名的还有:

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E.宋代以文为诗,词鼎盛。

F.元代,散曲盛行,明、清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

G.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

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H.“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新诗诞生。

I.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

J.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朦胧诗等新的诗歌形式出现了。

(二)诗歌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诗歌

2.诗歌有些什么类型

3.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

5.创作一首格律诗。

第三节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散文的定义

2.散文的特点

3.如何欣赏散文

二、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

2.如何欣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散文欣赏

四、课时安排:

2节

五、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散文的定义

最初的散文概念很广,统称为文或文章,指与韵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

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重要性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

(余光中)

1.没有散文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2.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无约束的,活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3.散文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满足读者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灵活机变。

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

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

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选材广泛,可大可小。

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

散文可以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是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

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4.意境深邃,诗意盎然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

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古有“诗文一家”之说,这是认同散文具有诗的文质。

因此,诗意盎然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5.语言凝练明快,富有神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散文的发展脉络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1.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当时出现了以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成功地记述传播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记载描绘了唇枪舌剑、刀光血影、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创作第二个灿烂的高峰。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无论从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来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唐宋时期,各家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

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体裁各异,多姿多彩,多不胜数的局面。

人们往往把唐诗时期的散文,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能够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艺术珍品。

4.元、明、清时期,古代散文创作逐渐衰微,虽然在这个朝代的早期和晚期尚有几篇稍有生气的作品,人们在散文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所探索,也曾出现过打着不同旗号的各种散文流派,但总体上看散文创作比起元杂剧明清小说的繁荣显得相形见绌。

5.近现代散文在吸收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吸收部分外来思想,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四)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着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

?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

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例如: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五)散文欣赏

如何欣赏散文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线索,文章是“一盘散沙”。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例如:

《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二月兰》以“二月兰”为线索。

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

2.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散文的意趣和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文中的人事景的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一种艺术韵致。

写人注重神采,叙事注重寄意,写景意在抒情,含蓄蕴籍,空灵飞动。

“一切景语即情语。

”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常言道:

“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

例如《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

3.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

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在散文中总有一些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精练警策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它是作者精心安设的“机关”,与文章的立意关系重大。

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文眼,如果抓不住文眼,就会影响对散文的正确理解、深刻把握。

如《哭小弟》的文眼“哭”;《二月兰》中的“紫气直冲霄汉”。

《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理趣是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高层次追求,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4.把握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

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

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

(六)《幽径悲剧》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些什么特点

3.简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

4.散文有些什么类型

5.谈谈季羡林《幽径悲剧》的特色

6.欣赏散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7.任选一篇散文进行赏析。

第四讲中国戏剧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戏剧的欣赏方法

四、课时安排:

4学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按剧本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剧本、演员、舞台是戏剧的三要素。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

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的大禹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