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303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docx

部编本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课堂纵横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隐居多年后的潜心之作。

作品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

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老有所乐,幼有所养,劳有所获;家家安康,人人幸福。

这样的乐园却得而复失,寻而不见,意味着它的虚幻缥缈。

教学本文,首先,教师创设情境,从“梦想”话题谈起,解读陶渊明的梦想。

其次应引导学生悟读课文,感受“梦”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

最后,师生研读课文,探究“梦之因”,理解“梦之果”。

体悟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3.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就“梦想”话题讨论,领会梦想的时代特征。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翻译文句。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师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梦之境”,初步感受桃源之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以作者导入。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田园文学中的“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是超越世俗、超越平庸、超越时代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学习其作品的必要。

今天,我们有幸走进《桃花源记》,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和浪漫追想。

2.以陶渊明创作心理导入。

有人说过: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大济苍生的抱负被现实击碎。

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仍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

《桃花源记》就是最好的明证。

二、初步感受桃源梦境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感知文意。

然后分组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制作文言学习卡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多媒体显示:

读准字音:

缤纷(bīn)

豁然(huò)

俨然(yǎn)

垂髫(tiǎo)

衣着(zhuó)

怡然(yí)

郡下(jùn)

诣(yì)

骥(jì)

便要还家(yāo)

读清句读(注意逻辑停顿):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忘/路之远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读出情韵。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

读出感情。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加横线的词宜重读。

语调稍慢。

“问今是何世”句读得略平缓,读后停顿略久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读得宜有起伏,两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以自己的方式放声读,大胆读。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3.翻译句子,积累文言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随机强调重要词语,督促学生制作文言词语学习卡片。

学习卡片

(一)

篇目:

《桃花源记》

类别:

文言词语释义

重要词语

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芳草鲜美

新鲜美丽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说如此

像这样

学习卡片

(二)

篇目:

《桃花源记》

类别:

一词多义

多义词语

解释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便舍船,从口入

丢弃

屋舍俨然

房屋

处处志之

做记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志向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寻病终

副词,不久

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出郭相扶将

搀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司命之所属

掌管

学习卡片(三)

篇目:

《桃花源记》

类别:

疑难句子翻译

重要语句

翻译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具答之。

便要还家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叙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

4.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桃源梦境。

教师选择或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讲述武陵渔人的这一次奇特的游历。

教师可稍加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评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

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事,都贯穿起来了。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舍船,从口入(得桃源)

复行数十步——停数日,辞去(游桃源)

既出——得其船一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离桃源)

及郡下——诣太守(失桃源、寻桃源)

教师提示学生。

以此思路梳理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全文,并说说槐源梦境的美妙之处。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深层品味桃源梦境,领略桃源之美。

探究梦之因,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理解梦之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个别检查和集体检查结合。

二、领略桃源之美,深层品味桃源梦境

教师要求学生即兴发言,说说桃花源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以用“桃花源是一个……”开头说话。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酌情总结:

1.景致美

美在桃林。

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

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美在土地。

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美在屋舍。

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美在田池。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美在桑竹。

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美在阡陌。

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

桃源是美丽的,它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的美的所在。

2.生活美

使人快乐、令人愉悦的生活就是美的生活。

桃源中的人乐在幼有所长,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居有安,业有乐;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

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幸福是一种感觉。

桃源中人快乐,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和谐。

3.人情美

教师提示:

面对陌生的来客,桃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

师生联系文本: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同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没有设防,没有排异,热情接纳外客。

人心舒展敞亮,人情真挚淳朴。

为接待外客倾尽其所有。

为尘世中人的悲惨生活哀惋叹息,古道热肠尽现淳朴民风。

4.教师作过渡性小结:

这是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

这是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感谢武陵渔人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胜境。

那么渔人真实的游历为什么被世人称为梦境呢?

师生达成共识:

之所以说是真实的游历,是因为作者开头向读者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渔人的身份职业,结尾写历史上实有的与作者同时代的名士南阳刘子骥欣然前往寻找桃源。

但不能忽视的是文章所具有的浪漫的虚幻色彩。

桃花源是因避秦乱而开辟的,一直延续到近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是不可能的。

作品所描述的桃源之美(特别是生活美、人情美)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渔人离开桃源时是处处做了标记的,而后却不复寻得,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综合以上,桃源胜境确实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

三、探究梦之因,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1.教师作过渡性启发诱导:

同学们,梦想固然绚丽.但离开现实的土壤也会凋谢。

陶渊明的梦境为什么能跨越时空阻隔,依然开放一如当时那样炫目呢?

让我们一起潜心解读文本,探究梦之因。

学生一起交流对梦因探寻的心得体会。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桃源中人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是为了突出桃源中人避世之久,还是为了避免时人实证?

(3)渔人对桃源中人讲了什么?

他们为什么“叹惋”?

(4)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生共同交流,成果如下:

五六百年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竟然毫无变化,这是对历史的否定。

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刘裕篡晋的动乱更使得社会发展止步不前。

同时,这也恰恰表现了作者的幻想是基于现实生活而产生的,幻想中的幸福和现实的黑暗形成对照,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现实的不满。

渔人对桃源中人所讲述的内容应该是与他在桃源中看到的图景截然相反的情形。

有剥削压迫,有战争纷扰,人民流离失所,命尚不可保,何求安康和谐?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由“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担忧,希望继续避世于此。

通过桃源中人,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的否定。

2.知人论世读经典。

教师顺势介绍时代背景和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理解梦之因。

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

但却有大济苍生的伟大志向。

29岁那年,为生活所迫步入仕途,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但由于个性高洁。

与黑暗官场格格不入,41岁那年,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家躬耕田园。

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隐居16年后的作品,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大济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尽管诗人隐于田园,他仍然不忘社会上广大的人民——这种居陋室而心怀天下的情结恐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在那个乱世之中,人民的生活如此艰辛和困苦,他们需要一个“世外桃源”来逃避这样的生活。

3.理解梦因,感受陶渊明的济世情怀。

教师总结延伸:

桃源胜境是陶渊明的美梦,折射出他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切情怀。

他借奇特的想像、质朴的语言为我们传递幸福的密码。

他代表了人民的心声,他是社会的良知。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进行深层的思考。

他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人。

四、理解梦之果

预设性提问:

1.作者的梦想在当时能否实现?

依据文本,说说你的推断。

2.从现在看来,作者的梦想是否变成了现实?

预设性生成:

课文中结尾写到,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从这里看出。

桃花源最终得而复失,意味着这样的梦想不可能实现。

梦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当时的社会条件、政治格局、经济基础决定了陶渊明的梦想仅仅是梦想而已。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从现在看来,陶渊明的梦想已经被我们实现。

桃花源中的景致美、生活美、人情美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

和谐富裕的生活壮景正在被我们一一描绘。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想必他也会像武陵渔人初到桃源一样惊喜乃至惊诧吧。

五、课堂总结

《桃花源记》作为经典之作,流传千年而仍魅力无穷。

苏东坡给予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评价是: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沈从文说它增加了无数人的幻想,增加了无数人的酒量。

这些说法一点不假。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篇经典之文仍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心怀梦想的人,激励他们在喧嚣的生活中不至于丢掉自我,忘记前行。

作为21世纪的青年,让我们在陶渊明期冀的目光中高擎梦想,向着更高更美的前方行进。

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2007烟台中考语文试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一是______,达到了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达到了______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1.A

2.

(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和黑暗世俗决裂的宣言书,是他为后代文人精心构建的心灵家园。

教学本文,我力求突破原有的模式,使经典散发出不老的魅力。

课堂设计有以下亮点。

第一,课堂脉络清晰,建立学生和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

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充分感受桃源的美(景致美、生活美、人情美),体悟梦境的美好。

接下来,师生一起探究梦之因,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个人原因和时代原因),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最后深层探究梦之果,虽然作者的梦想当时没有实现,但给时人和后人以精神的慰藉和引领。

最后归结为:

只要梦想在,希望就在。

第二,课堂密度大。

知识与能力并重,既注重文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又注重课堂顺向延伸与拓展。

既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有学生之问、师生之间合作共享。

既有人文陶冶,也有思维训练。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湖南西部的武陵地区,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晋朝时就过着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生活,而且还有着和陶渊明所写的一样的崇爱桃树、款待客人的习俗。

东晋时,有文人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也记述了这里的情景:

“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遥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旁有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这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一样。

所不同的,一个是渔民,一个是猎户。

所以武陵人们说,武陵地区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人说他们那里是真正的桃花源,1986年9月重阳节时,桃源县人民还隆重举行了发现桃花源1600周年的纪念活动。

最近,徽州学研究会秘书长方满棠在对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地理、人文、史料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今安徽黄山市的黟县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黟县有一块9l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历代文人都称这里“旧秦村”“桃花源”。

人们要进入这块盆地,须沿着一条叫章术的溪流到渔亭,然后穿过一个叫“桃花洞”的小洞。

进了洞便可看到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舍、潺潺的小溪、摇曳的桑竹,其景象与陶渊明描写的完全一样。

可惜的是,这个“桃花洞”在20世纪50年代修公路时被炸开了。

黟县南还有一座叫武陵的山和叶武陵的村庄。

当年陶渊明就住在离黟县仅一二百里的地方。

最近,人们又在黟县发现了一份《陶氏宗谱》,至令黟县桃源洞一带还有陶渊明的后裔,而且这一带还保留着一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样的风俗,还喜欢在门楣上雕刻“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了“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赞美诗句。

此外,古代的海州即今连云港地区也有两个叫武陵的地方。

而且景致也很像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

一个在赣榆县沙河村,一个在宿城山西麓。

所以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若干个景点的“合影”。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有趣的是,当今许多地方都打起“桃花源”的牌子。

这种现象折射出人们的慕名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沾亲带故。

自主预习提纲编号

课题: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1.朗读课文3遍,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豁然平旷俨然间隔

阡陌垂髫怡然问津

3.利用课本、资料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翻译文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5.理解性填空

(1)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林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

6.读第二段。

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自主预习提纲编号

课题: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班级:

姓名:

1.利用课本、资料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翻译文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自主预习提纲编号

课题: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班级:

姓名:

1.朗读课文3遍,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豁然huò平旷kuàng俨然yǎn间隔jiàn

阡陌qiān)垂髫tióo怡然yí问津jīn

3.利用课本、资料在括号内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翻译文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

缘(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一内,中间没有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甚异(对……感到诧异)之(指见到的景色)。

复前(向前)行,欲穷(尽)其(这个)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看得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舍弃)船,从口入。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有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鸡犬相闻(相互听见)。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

并怡然(高兴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理解性填空

(1)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林美好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