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31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1

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第一篇。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5各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回答: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3、教学目标:

根据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诗词的欣赏、理解、背诵。

难点:

诗词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教法在详细说下作用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

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启发式导读:

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

读释——串解——赏析——悟旨,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

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设计: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我设计的导入是: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如:

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了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朗读训练:

要求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并将生字、注释(出示幻灯片)拼注在原文中,以后都应这样,养成习惯。

如:

: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有关词的知识的介绍:

用幻灯片打出关于词的介绍。

然后向学生提问:

《沁园春·长沙》属于词的哪一类?

其词牌名与题目是什么?

简介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4、学习全词:

(1)背景介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毛泽东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

(出示幻灯片)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学生齐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

(3)师生共同理解全词

①先让学生齐读上阕,思考正确的语序,并用正常的语序解释。

②逐句分析上阙中的内容。

(与学生讨论)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③小结上阙。

带着“谁主沉浮”这个问题学习词的下阕。

④让学生齐读下阕,带着上阕的疑问体悟下阕内容,用正确的语序解释。

⑤逐句分析下阙内容。

(与学生讨论)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⑥小结下阕。

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与学生讨论)

5、小结课文:

(1)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2)学生总结:

学习了这首词后有何收获和感悟?

6、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整首诗词、完成课后练习。

7、课外延伸:

《沁园春·雪》和《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诗词名句。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对于提纲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五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

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

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

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

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

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德育目标:

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式

(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

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

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

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

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

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

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

3、 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

主要有:

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 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

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 总结: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六、说板书设计

师说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

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

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

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

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唐彪曾说:

“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

”我从两方面指导:

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

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⑥齐读(4分钟)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

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

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

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

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

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

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文中原句回答。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

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

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

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大家讨论一下。

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想北平说课稿

这次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3)教学设想(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其中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

(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

二、学情分析   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

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的,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对于这篇课文,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

这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

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等等。

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的内涵。

考虑到学生课前的作了充分预习,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法

(1)涵咏法:

即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努力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尽量做到“文若己出”,只有这样才能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

即通过设置疑问、提出疑问,加大学生探讨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并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情思。

学法:

美读欣赏:

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

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自学作业:

1、落实字词。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至少2遍,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一)导入

   在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中导入: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对话2、鉴赏感悟(同时板书课题及目标)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这里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接下来是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强调,如:

(1)第2段: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②“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2)第3段: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3)第8段:

“真想念北平呀!

2、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明确:

爱。

教师小结:

这个“爱”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

(三)品读课文,体悟阅读感受。

(这里总共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

1、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

(这里给学生的时间是7分钟)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记下的阅读感受。

要求:

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

学生代表交流各组的评点。

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

(这里也给学生留了8分钟的时间)

学生在广泛的对话和评点后,找出的句子大致有:

例如课文第3节:

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评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也只有这里才是适合他的,作者也只属于北平。

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

最后教师小结:

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

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总之,只要你在阅读时有所思,并写下你的思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读书的收获。

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要坚持动笔。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

(这里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这里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

问题设计:

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

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

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接下来是学生思考,再四人一组讨论,发言。

)明确:

(1)对养育自己的北平的回报。

例如:

第3节:

“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