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381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docx

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

2019高考冲刺模拟理综卷化学部分练习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中,可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C.只用水无法鉴别苯、乙酸和四氯化碳

D.植物油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标准情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1L  0.1 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Mg2+的数目为0.1NA

C.17.6g丙烷中所含的共价键数目为4NA

D.20 ml 2mol▪L-1 H2O2完全分解,转移的电子数为0.08NA

3.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M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4.

俗称“一滴香”的有毒物质被人食用后会损伤肝脏,还能致癌.“一滴香”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7H7O3

B.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

C.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2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该有机物的一种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

5.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无污染等特点,图为Mg-NaClO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作Y电极

B.电池工作时Na+向负极移动

C.废液的pH大于NaClO溶液的pH

D.X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ClO-+2H2O-4e-=ClO3-+4H+

6.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zC(g),图1表示200℃时容器中A、B、C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

n(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mol•L-1•min-1

B.图2所知反应xA(g)+yB(g)⇌zC(g)的△H>0,且a=1

C.若在图1所示的平衡状态下,再向体系中充入He,此时v正>v逆

D.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 A和1mol B,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小于0.5

7.25℃时,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弱酸

CH3COOH

HCN

H2CO3

电离平衡常数

1.8×10-5

4.9×10-10

K1=4.3×10-7  K2=5.6×10-1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关系为pH(NaCN)>pH(Na2CO3)>pH(CH3COONa)

B.a mol•L-1HCN溶液与b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Na+)>c(CN-),则a一定小于b

C.往冰醋酸中逐滴加水,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大

D.将0.2 mol•L-1 KHCO3溶液与0.1 mol•L-1 K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K+)+c(H+)=c(OH-)+c(HCO

)+2c(CO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8.化学在解决雾霾污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雾霾由多种污染物形成,其中包含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NOx)、CO、SO2等.

(1)已知:

NO(g)+

O2(g)=NO2(g)△H=-56.5kJ•mol-1

2SO2(g)+O2(g)=2SO3(g)△H=-196.6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H=______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物质的量比1:

2置于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

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 SO3的同时生成1mol 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物质的量比为1:

3,则平衡常数K=______(用分数表示)

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在氨气足量的情况下,不同c

不同温度对脱氮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已知氨气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请解释300℃之后脱氮率逐渐减小的原因:

______

(2)CO综合利用.

①CO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

CO(g)+2H2(g)=CH3OH(g)若起始投入1molCO,2mol H2,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得知该反应的△H______0,该反应的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 250℃、1.3×104kPa左右最为适宜.反应达平衡后,下列操作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混合物中CH3OH物质的量分数增大的是______

a. 升温                     b.恒容条件下充入H2

c.加入合适的正催化剂        d.恒容条件下再充入1molCO,2mol H2

e.压缩体积                  f.移走一部分CH3OH

②电解CO制备CH4,电解质为碳酸钠溶液,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写出阴极区电极反应式______

(3)利用喷雾干燥法脱硫工艺是除去SO2的常见方法,先将含SO2的废气溶于水,再用饱和石灰浆吸收,具体步骤如下:

SO2(g)+H2O(l)⇌H2SO3(l)H+(aq)+HSO3-(aq)Ⅰ

HSO3-(aq)⇌H+(aq)+SO32-(aq)Ⅱ

Ca(OH)2(s)⇌Ca2+(aq)+2OH-(aq)Ⅲ

Ca2+(aq)+SO32-(aq)⇌CaSO3(s)Ⅳ

该温度下,测定吸收后液体中c(Ca2+)一直保持为0.70mol/L,

已知Ksp(CaSO3)=1.4×10-7,则吸收后溶液中的SO32-的浓度为______.

9.钨是我国丰产元素,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用于拉制灯泡的灯丝,钨在自然界主要以钨(VI) 酸盐的形式存在.有开采价值的钨矿石之一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CaWO4,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铁等杂质,工业冶炼钨流程如下:

已知:

①钨酸酸性很弱,难溶于水

②完全沉淀离子的pH值:

SiO32-为8,WO42-为5

③碳和金属钨在高温下会反应生成碳化钨

(1)74W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______周期.

(2)CaWO4与纯碱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______.调节pH可选用的试剂是:

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氨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盐酸   D.碳酸钠溶液

(4)母液中加入盐酸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检验沉淀C是否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

(5)为了获得可以拉制灯丝的高纯度金属钨,不宜用碳而必须用氢气作还原剂的原因是______.

(6)将氢氧化钙加入钨酸钠碱性溶液中可得到钨酸钙,已知温度为T时Ksp(CaWO4)=1×10-10,

Ksp[Ca(OH)2]=4×10-7,当溶液中WO42-恰好沉淀完全(离子浓度等于10-5mol/L)时,溶液中

=______.

10.震惊全国的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因爆炸冲击导致氰化钠泄漏而造成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来处理.

资料:

氰化钠化学式NaCN(N元素-3价),白色结晶颗粒,剧毒,易溶于水

(1)NaCN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备硫代硫酸钠(Na2S2O3),并检测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能否达标排放.

【实验一】实验室通过图装置制备Na2S2O3.

①a装置中盛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②c装置中的产物有Na2S2O3和CO2等,d装置中的溶质有NaOH、Na2CO3,还可能有______.

③实验结束后,在e处最好连接盛______(选填“NaOH溶液”、“水”、“CCl4”中任一种)的注射器,再关闭K2打开K1,目的是______

【实验二】测定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

已知:

①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

②Ag++2CN-=[Ag (CN)2]-,Ag++I-=AgI↓,AgI呈黄色,且CN-优先与Ag+反应.

实验如下:

取25.00mL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示剂,用1.000×10-4 mol/L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2.50mL.

④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

⑤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为______mg/L,______(选填“能”、“不能”)排放.

11.

11.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已有关于白铜的记载,云南镍白铜(铜镍合金)闻名中外,曾主要用于造币,亦可用于制作仿银饰品.回答下列问题:

(1)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3d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

(2)硫酸镍溶于氨水形成[Ni(NH3)6]SO4蓝色溶液.

①[Ni(NH3)6]SO4中阴离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

②在[Ni(NH3)6]SO4中Ni2+与NH3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称为______,提供孤电子对的成键原子是______.

③氨的沸点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膦(PH3),原因是______;氨是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______.

(3)单质铜及镍都是由______键形成的晶体;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

ICu=1958kJ•mol-1、INi=1753kJ•mol-1,ICu>INi的原因是______.

(4)某镍白铜合金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晶胞中铜原子与镍原子的数量比为______.

②若合金的密度为d g•cm-3,晶胞参数a=______nm.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

A.水、乙醇均与Na反应生成氢气,则不能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故A错误;

B.甲烷可发生燃烧反应,则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故B错误;

C.苯、乙酸和四氯化碳与水混合的现象为:

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不分层、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错误;

D.植物油含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则不能用于萃取溴水中的溴,故D正确;

故选D.

A.水、乙醇均与Na反应生成氢气;

B.甲烷可发生燃烧反应;

C.苯、乙酸和四氯化碳与水混合的现象为:

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不分层、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

D.植物油含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有机物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

解:

A.标况下水是液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A错误;

B.镁离子水溶液中部分水解,所以1L  0.1 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Mg2+的数目小于0.1NA,故B错误;

C.17.6g丙烷物质的量为0.4mol,每摩尔丙烷中含有共价键10mol,所以0.4mol丙烷含共价键为4mol,即4NA,故C正确;

D.双氧水分解时,1mol双氧水转移1mol电子,故20mL2mol/L的双氧水即0.04mol双氧水分解转移0.04NA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

C.

A.气体摩尔体积使用对象为气体;

B.镁离子水溶液中部分水解;

C.依据n=

计算丙烷的物质的量,结合1个丙烷分子含有8个C-H,2个C-C;

D.双氧水分解时,1mol双氧水转移1mol电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3.【答案】B

【解析】

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部分的结构和元素位置可知:

金属M为Al,X为Si,Y为N,Z为O。

A、同周期自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半径Al>S>O,故A正确;

B、由于非金属性:

N>Si,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NO3>H2SiO3,故B错误;

C、由于非金属性:

O>Si,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2O>SiH4,故C正确;

D、O原子含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6个电子,因此O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ⅥA族,故D正确;

故选:

B。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部分的结构和元素位置可知:

金属M为Al,X为Si,Y为N,Z为O。

A、同周期自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根据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分析;

C、根据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分析;

D、根据O原子含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6个电子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通过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部分的结构和元素位置推出元素种类,熟悉物质的性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

解: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7H8O3,故A错误;

B、该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醇羟基,所以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和还原反应;醇羟基能和羧基发生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该有机物能燃烧,所以能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

C、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有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所以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

D、该有机物含有三个双键,其芳香族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所以苯环的支链上不可能含有醛基,导致其芳香族同分异构体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D错误;

故选:

B。

A、根据各元素形成的共价键确定分子式;

B、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有酮羰基、碳碳双键、醚基和醇羟基,所以具有酮、烯烃、醚和醇的性质;

C、根据1mol该有机物中含有的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的物质的量计算;

D、根据该有机物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是否含有醛基判断.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易错选项是D,能正确判断该有机物芳香族同分异构体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5.【答案】A

【解析】

解:

A.Mg容易失去电子,OH-在燃料电池中移向流出电子的负极,故Mg作Y电极,故A正确;

B.Na+移向流入电子的正极或X电极,故B错误;

C.镁失去2个电子变为镁离子,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氢氧化镁沉淀,OH-被消耗,反应后废液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故废液的pH小于 NaClO溶液的pH,故C错误;

D.H+与OH-不能大量共存,则正极反应式为ClO-+2e-+H2O=Cl-+2OH-,故D错误。

故选:

A。

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由阴离子移动方向可知Y为负极,X为正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综合考查电解池和原电池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为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

6.【答案】D

【解析】

解:

A.由图Ⅰ可知,200℃时5min达到平衡,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4mol-0.2mol=0.2mol,故v(B)=

=0.02mol•L-1•min-1,故A错误;

B.由图Ⅱ可知,n(A):

n(B)一定时,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图Ⅰ可知,200℃时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8mol-0.4mol=0.4mol,B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2mol,在一定的温度下只要A、B起始物质的量之比刚好等于平衡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平衡时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就最大,A、B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0.4mol:

0.2mol=2,即a=2,故B错误;

C.恒温恒容条件下,通入氦气,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v(正)=v(逆),故C错误;

D.由图Ⅰ可知,200℃时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0.4mol、0.2mol、0.2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x:

y;z=0.4mol:

0.2mol:

0.2mol=2:

1:

1,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为

=0.5,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达到平衡等效为原平衡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A的增大,故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小于0.5,故D正确;

故选D.

A.由图Ⅰ可知,200℃时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4mol-0.2mol=0.2mol,根据v=

计算v(B);

B.由图Ⅱ可知,n(A):

n(B)一定时,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据此判断反应热效应;

在一定的温度下只要A、B起始物质的量之比刚好等于平衡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平衡时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就最大,由图Ⅰ判断200℃时A、B的起始物质的量,据此计算a的值;

C.恒温恒容条件下,通入氦气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

D.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达到平衡等效为原平衡增大压强,根据图Ⅰ中A、B、C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确定x、y、z,据此判断增大压强平衡移动方向.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反应速率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有关计算等,难度中等,注意B选项中理解稀有气体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7.【答案】D

【解析】

解:

A.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小,相同浓度的钠盐溶液pH越小,水解程度CO32->CN->CH3COO-,则这三种盐pH大小顺序是pH(Na2CO3)>pH(NaCN)>pH(CH3COONa),故A错误;

B.HCN与NaOH恰好反应生成NaCN,CN-发生水解浓度减小,所以NaCN溶液中c(Na+)>c(CN-),此时a=b,故B错误;

C.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稀释过程中促进醋酸电离,溶液中离子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溶液导电能力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

D.0.2mol•L-1KHCO3溶液与0.1mol•L-1KOH溶液等体积混合生成K2CO3,KHCO3有剩余,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

c(K+)+c(H+)=c(OH-)+c(HCO3-)+2c(CO32-),故D正确;

故选D.

A.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小,相同浓度的钠盐溶液pH越小;

B.HCN与NaOH恰好反应生成NaCN,CN-发生水解浓度减小;

C.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D.0.2mol•L-1KHCO3溶液与0.1mol•L-1KOH溶液等体积混合生成K2CO3,KHCO3有剩余,根据电荷守恒分析.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明确酸的强弱与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注意:

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解质强弱无关,易错选项是C.

8.【答案】

(1)-41.8;b;

;300℃时反应达平衡,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脱氮率减小;

(2)①<;de;②CO+6e-+5H2O=6OH-+CH4;

(3)2.0×10-7mol/L。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及其计算、图象的分析与应用等,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1)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得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计算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可K=

计算平衡常数;根据图示得到温度和脱氮率的关系300℃之前,温度升高脱氮率逐渐增大;300℃之后,温度升高脱氮率逐渐减小,据此结合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知识来回答即可;

(2)①图象分析可知压强一定,温度升高CO转化率减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逆向是吸热反应,温度在250°一氧化碳转化率高,反应速率大,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混合物中CH3OH物质的量分数增大,依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反应正向进行,CO(g)+2H2(g)═CH3OH(g),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a.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速率增大,平衡逆向进行;b.恒容条件下充入H2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进行,反应速率增大;c.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d.恒容条件下再充入1molCO,2mol H2 ,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e.压缩体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进行;f.移走一部分CH3OH平衡正向进行,反应速率减小;②由此电解原理可知,阳极失去电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加入碳酸钠,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阴极CO得到电子生成甲烷气体,据此解答即可;(3)利用溶度积常数计算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浓度。

【解答】

(1)NO(g)+

O2(g)═NO2(g)△H=-56.5kJ•mol-1①

2SO2(g)+O2(g)═2SO3(g)△H=-196.6kJ•mol-1②

将方程式

-①得:

NO2(g)+SO2(g)⇌SO3(g)+NO(g)△H=(

+56.5)kJ•mol-1=-41.8kJ/mol,

a.随反应:

NO2(g)+SO2(g)⇌SO3(g)+NO(g)的进行,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都不变,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二氧化氮的浓度不变,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b正确;

c.随反应进行,SO3和NO都是生成物,所以体积比一直等于系数比,所以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每生成1molSO3的同时消耗1molNO2都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自始至终都按此比例进行,故d错误;

          NO2(g)+SO2(g)⇌SO3(g)+NO(g)

起始物质的体积a      2a        0        0

转化物质的体积x       x         x        x

平衡物质的体积a-x    2a-x        x        x

平衡时NO2与SO2体积比为1:

3,即(1a-x):

(2a-x)=1:

3,故x=

a,故平衡常数K=

=

=

根据图示信息得到:

300℃之前,温度升高脱氮率逐渐增大;300℃之后,温度升高脱氮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

300℃之前,反应未平衡,反应向右进行,脱氮率增大;300℃时反应达平衡,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脱氮率减小,

故答案为:

-41.8;b;

;300℃时反应达平衡,后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脱氮率减小;

(2)①图象分析可知压强一定,温度升高CO转化率减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逆向是吸热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H<0,图象分析可知,温度在250°一氧化碳转化率高,反应速率大,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混合物中CH3OH物质的量分数增大,依据影响化学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