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425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64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4页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1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专物理通用类第三版完整版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

物理者,万物之理也。

“物理”两字最早出现在《礼记·

大学》中的词句“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都是聪明、有灵性的,都会学习新知识;

而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其中的“莫不”是语文中的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

“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物理学下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用数学工具解决自然哲学问题,即用数学了解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现代物理学的定义为: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逐层递进,让学生了解物理的真实含义。

三、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向学生播放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物理的关系视频。

(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今天,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与物理学相关的技术和产品。

飞机、汽车、电视、空调、电脑、手机、磁卡……无不与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关。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

科学技术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又推动社会飞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不仅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强大的手段,又是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前沿研究、改善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工具,而且它们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各种观念和思潮,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

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

”(赵凯华)

中职各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从事的不是专门的科学研究,但从事的职业,却无不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同时,还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同样应当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

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具备起码的科学精神,了解必需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

对公民的科学素质的教育,物理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都比较浅显,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中职物理将展现比初中物理更精彩、更多姿的世界。

四、怎样学好物理

自身要求:

对各种物理现象感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问为什么?

课堂要求:

对语言文明、课堂纪律等一些细节都要有要求。

实验要求:

要认真做好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要求:

努力思考,独立完成。

本课程平时学生回答问题的评分标准说明:

共分为六档:

1.不回答………………………………得0分。

2.回答“不知道”……………………得1分。

3.回答完全错误………………………得2分。

4.回答对少部分………………………得3分。

5.回答对约一半………………………得4分。

6.回答对90%以上……………………得5分。

教材绪论部分最后一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意思是:

“前人中具备高尚道德的,我就仰慕他;

具有光明正大的行为的,我就效仿他。

虽然不能达到前人的那种程度,做得像他一样好,可是我心里却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板书

学生回答

一、自我介绍

三、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回顾本节知识

准备学习物理需要的文具、作业本等。

第一章运动与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2课时

1.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时间和时刻,路程和位移,标量和矢量的概念;

3.理解速率和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

1.通过对质点概念的学习,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通过对速度概念的学习,知道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原因;

3.通过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初步了解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1.通过对时刻、时间、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刘翔破世界纪录等事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位移、瞬时速度的概念;

速度公式。

对位移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系统、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数字信息系统)。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播放刘翔创造世界纪录和夺得奥运会冠军的视频。

提问:

你知道刘翔跑得到底有多快吗?

你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出来吗?

(一般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准确)

引入课题:

在物理上,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概念。

二、质点

同学们猜一猜,“质点”这个词中的“质”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先不说答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举例:

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即有火车整体相对于地面的平动,又有车轮的转动,还有车体的振动,等等,因此要全面描述火车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

为了便于研究,就需要对物体进行简化,突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例如,在研究一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的运动问题时,由于火车的总长度约为150m,而从北京到上海的总里程约为1500km,火车的长度是总里程的万分之一,因此火车的大小、形状等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只突出火车的质量及其占据空间的某一位置这两个主要因素。

把火车简单地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质点,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物理中的“质点”与数学中的“几何点”有何不同?

答案:

物理中的“质点”与数学中的“几何点”的不同之处在于“质点”有质量,它代表的是物体。

三、时刻和时间

举例:

在百米赛跑中,“枪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它代表一个时刻;

“运动员撞线”是一个时刻,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就是一段时间。

如果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时刻和时间,则时刻应该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板书:

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间轴,依次向学生说明零时刻、1s末、1s内、第1s内、第1s末、第2s初等解决运动问题时常用的时刻、时间。

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联播”节目前5s,总要插播一段报时的镜头。

伴随着一个钟表秒针的走动,发出几个短促的报时声:

“叮、叮、叮、嘀!

”请问这个小栏目给我们报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刚才的那一声“嘀”,其实是“八点的时刻”。

四、位移和路程矢量和标量

“位移”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有很多学生能回答出来:

位置的移动)

例如:

教师可以先向左方走2m,然后再向右方走2m,回到原地,问同学们老师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回答一般有对有错,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解答:

位移应该是0)

当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时,我们从初位置A到末位置B作一条有向线段AB,用这条有向线段表示物体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位移。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力、速度、压强等。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在物理学中,像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例如初中物理中的长度、路程、质量、密度、时间等。

(矢量和标量的区别:

1+1是否等于2)

五、速度和速率

有两个运动员,运动员甲在8s内跑过了64m;

运动员乙在6s内跑过了54m。

他俩谁跑得快呢?

问学生回答的依据是什么?

他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比值定义法。

要求学生记住常用的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

我们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或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叫作平均速度。

如果这段时间取得非常小,就可以认为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这个速度叫作瞬时速度。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利用现代的数字信息系统,可以更加快捷、精确地测量瞬时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不做要求)

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表1-1一些运动物体的速率或平均速率”。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猜想、回答

学生明白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可以进行单独提问

学生记忆

学生观察

学生讨论

运动的描述:

1.质点

质点是一种物理模型,它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将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

2.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点;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一个线段。

3.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终了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是矢量。

4.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常把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物体的速度,它是一个矢量;

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是标量。

速度又可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回顾本节知识;

体会思考方法;

感受情感态度

练习1-1

1.解因为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km=1.28×

104km,远小于与太阳相距1.5×

108km(研究的范围)。

所以当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研究地球上纬度不同地区的物体随着地球自转的情况时,研究的范围小于地球,所以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3.解根据路程与位移的定义可知:

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

400m×

3=1200m。

位移是0。

4.参考答案因为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

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被雷达天线获取。

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s,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t,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c,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s为:

s=ct/2

思考并回答

2.解从列表可以看出:

火车到达西宁西的时刻是15:

50,停车时间是20min,开车时刻是16:

10。

从北京到格尔木的平均速度为

km/h=88.2km/h

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平均速度为

km/h=81.7km/h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章运动与力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3.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通过对加速度的学习,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学习,增强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认识物理规律的作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思考与研究”,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

加速度的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加速度的概念

用运动传感器测量加速度、钱毛管演示实验装置

如果让我们和内燃机车进行100m比赛,如图1-23所示,大家能猜出谁会赢吗?

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猜对,在100m比赛中火车可不是我们的对手。

若进行1000m比赛,你还猜得出来吗?

2000m比赛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汽车开动后,速度越来越大;

行驶的汽车制动后,速度越来越小。

我们把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叫作什么?

(这个答案学生一般都能答对——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

例如,一辆汽车沿一条直线从静止开始加速,如果1s末的速度为2m/s,2s末的速度为4m/s,3s末的速度为6m/s,4s末的速度为8m/s……那么,每经过1s它的速度就增加2m/s,我们把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等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将上面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每一时刻的速度作为一个点画出,就形成一条如教材图1-24所示的直线。

这样绘制的描述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叫作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有时简称速度图像)。

这样就既直观又准确、简洁地将上例中的汽车的运动状况描述出来了。

如果有甲、乙两辆汽车,运动状态如下图所示,大家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

为了描述这种性质,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

三、加速度

为了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我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加速度。

加速度用a表示,末速度用vt表示,初速度用v0表示,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用t表示,则‍

加速度的SI单位是m/s2(米每二次方秒),其数值的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演示实验:

用运动传感器测量加速度。

(利用DIS实验系统,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屏幕上显示出v-t图像,并自动计算出某段时间内的加速度。

调整斜面的倾角,再做两次)

随堂练习:

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可以在2s内将自身的速度从0提高到10m/s;

迫击炮可以在0.005s内将炮弹的速度从0提高到250m/s。

(让学生初步练习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说明: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即,则加速度是正值,表示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如果速度减少,即,则加速度是负值,表示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如果已知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加速度a和时间t,则可以用速度公式求解末速度vt,即

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如果已知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加速度a和时间t,则可以用位移公式求解位移s,即

推论

如果我们与内燃机车进行100m比赛,由于我们可以在2s的时间内将速度提高到7m/s左右,大约15s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冲到终点;

而内燃机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大约为0.1m/s2,在15s内能将速度提高到1.5m/s左右,大约前进11m。

因此,我们可以稳操胜券。

如果我们与火车进行1000m比赛,并假设我们都是世界级中长跑选手,可以7m/s的速度跑完全程,那么,我们的成绩约为143s;

而火车仍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跑完全程约需141s。

我们与火车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如果我们与火车进行2000m比赛,并假设我们仍可以7m/s的速度跑完全程,那么,我们的成绩约为286s;

而火车仍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跑完全程只约200s。

我们只有甘拜下风了。

六、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讲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思想及方法。

钱毛管实验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作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

在粗略计算时,可把g取作10m/s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表示为

vt=gt

通过让学生观察v-t图像,加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演算

强调加速度是矢量

给学生指明公式的适用条件

利用位移公式,说明节前言中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后思考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等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种。

2.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a=g。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练习1-2

1.解由加速度公式得

m/s2=0.1m/s2

则火车的加速度是0.1m/s2。

2.解由加速度公式得

m/s2=-6m/s2

a为负值,表示加速度方向跟汽车初速度方向相反,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解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

=(20+0.5×

20)m/s=30m/s

5.解由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得

m=19.6m

6.由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得

m/s≈14m/s

4.解已知火车的初速度v0=72km/h=20m/s,末速度vt=0,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得

m=2000m

独立完成

第一章运动与力第三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1.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

2.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了解胡克定律;

3.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能简单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通过对重力的学习,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弹力的学习,体会微小形变对物体的作用;

3.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初步了解静摩擦力随外力变化的特点,了解摩擦力的分析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即可为人类造福,利用不当则会对人类造成灾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精神。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特点,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几个弹簧秤、多媒体展示系统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29,展示出一幅战士们在冰面上训练的情景。

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能够轻松潇洒地行走,而到了冰面上则会步履蹒跚?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

当我们写字时,我们的手对笔用力了吗?

笔对我们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手对笔施了力,笔对手也施了力。

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或物体是否变形来判定。

我们写字时,手要对笔施力,才能抓牢笔杆随意书写;

同时,笔杆对我们的手也施加了力,三个手指都被笔杆挤变了形。

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

力的SI单位是N(牛)。

力是矢量,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

因此,要把一个力准确地表达出来,就要表明力的这三个要素。

三、力的图示

人们经常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是按一定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30。

有时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即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31。

四、重力

重力是怎么来的?

(苹果为什么往下落)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宇宙中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具有相互吸引的力的作用,因此叫作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两个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人们通常将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作重力,用字母G表示。

物体所受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

G=mg

空气为什么覆盖在地球表面没有散向太空,就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3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并可认为是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五、弹力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1-33。

发生形变后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最经典的产生弹力的情况如图所示。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

F=k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