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455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胎盘是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最初的胚胎,此时的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

当胚胎到达子宫后着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怀孕),此后的营养物质来自母体。

怀孕两周后,胚胎称作胎儿。

所以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①卵黄,后期来自②母体。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

此时胎盘只是交换的场所。

3.如图为人体心脏与血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是主动脉

B.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

C.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c处止血

D.若b处为静脉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应该在a处扎上胶皮管

【答案】D

本题考察几种血管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知识。

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是动脉,可能是主动脉,也可能是肺动脉,A错误;

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是静脉,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B错误;

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a处止血,C错误;

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D正确。

4.听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其目的是(  )

A.防止声响从口腔进入,听不清楚

B.防止鼓膜内外音响度不同,听不准确

C.防止脑震荡

D.防止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损伤鼓膜

要知道巨大的声音,会对人的鼓膜造成伤害,如果鼓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鼓膜会受到严重伤害.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

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

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5.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A不符合题意;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B不符合题意;

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即浪费了资源,有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C符合题意;

正确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不利于环保。

6.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射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要经过的路线是()

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⑦主动脉

A.③④①②⑤⑥⑦B.③④⑤⑥⑦①②C.①②③④⑦⑤⑥D.⑤⑥①②③④⑦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

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先体循环:

注射部位-上腔静脉-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①肺动脉-肺毛细血管-②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⑦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胃)。

故选D。

关键正确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

7.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试题分析:

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8.下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克/100毫升)。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液体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血浆

7.5

0.1

0.02

0.9

原尿

0.15

尿液

0.0

1.8

1.1

A.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肾小球可能有炎症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答案】B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A、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

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A正确;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被滤过后又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了,而不是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B错误;

C、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回血液,而没有重吸收尿素,C正确;

D、血浆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D正确。

故选:

B。

9.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  )

A.淀粉B.脂肪

C.蛋白质D.葡萄糖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人体只能吸收小分子的能够溶于水的物质。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即淀粉只有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选项中只有D可以不经过消化就被人体吸收。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只有经过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

10.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肺泡内B.血液里C.心脏中D.细胞内

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

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

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11.如图,从某人手臂静脉注射药物后,药物流经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起于心脏,汇集中心脏,并且是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的路线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路线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循环的路线如下:

图示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心脏的左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右心室,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右图。

静脉注射药物,药物进入血液后首先参与体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然后再进行肺循环,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即依次通过心脏的③右心房、④右心室、②左心房、①左心室。

故选B。

此题考查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明确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过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游泳时若水超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

这是因为吸气时,在水压作用下肋间肌和膈肌(  )

A.收缩时阻力减小,胸廓容积难以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B.舒张时阻力增加,胸廓容积难以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C.舒张时阻力减小,胸廓容积难以减小,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D.收缩时阻力增加,胸廓容积难以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解析】在游泳时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会:

若水超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水压迫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外界空气不易进入。

13.看电影是良好的休闲方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刚进电影院时,感觉伸手不见五指的原因是瞳孔较大

B.黑暗中不小心碰到其他物体迅速收腿是简单反射

C.光线进入眼睛的次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D.电影情节使人感动得流泪,这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复杂反射

【答案】A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眼球的结构如图:

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

光线强,瞳孔变小;

光线弱,瞳孔变大。

刚进电影院时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是由于光线弱,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物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眼球的瞳孔变大的缘故,故A错误;

黑暗中不小心碰到其他物体迅速收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是人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故B正确;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视觉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C正确;

被电影情节感动的流泪,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故D正确。

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反射的类型。

14.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

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

A、甲图中③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A正确。

B、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

B正确。

C、①气管有清洁吸入的气体的作用,C正确。

D、乙图中③膈肌顶部下降,肺扩张,表示吸气,因此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

15.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细胞体中含有遗传物质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C.脑干具有调节心跳、呼吸等功能D.传出神经可以将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A.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神经元的细胞体中含有遗传物质,A正确;

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

C.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C正确;

D.传出神经可以将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到周围神经系统的效应器,D错误。

16.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

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

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不能无限增多;

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平衡的。

根据上述,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

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选项D曲线体现气体扩散后,达到平衡,D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17.如图中A、B、C为膈肌三种不同状态,当肺泡内氧气含量最高时,膈肌内应处于( 

A.A处B.B处C.C处D.均有可能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图中当膈肌由状态A向状态C转换时,膈的顶部下降,因此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胸廓扩大,此时膈肌收缩,肺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大,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吸气。

图中当膈肌由状态C向状态A转换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完成呼气。

因此,当肺泡内氧气含量最高时,膈肌内应处于C吸气状态。

C。

此题主要考查了呼吸运动的吸气过程中膈肌、膈的顶部位置、肺的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关系。

18.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将表现为( 

A.失去感觉,但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且能运动D.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做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仍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因此,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将表现为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9.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下列关于“食不言”解释正确的是()

A.说话需要力气,不利于保养身体B.避免食物进入气管

C.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不利于消化D.有利于保护声带

呼吸道包括: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消化道包括: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

会厌软骨犹如铁路上的道岔。

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

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

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的动作无所适从,导致食物“呛”入食管的事故发生,可见B正确。

关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组成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图示掌握。

20.肺泡适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是()

A.肺泡数量多B.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C.肺泡壁薄D.以上都是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故D正确,A、B、C项不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