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69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

A.东汉B.北宋C.明朝D.唐朝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

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3.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

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

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6.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商品经济的发达8.“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9.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10.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11.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2.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1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

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1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5.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

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

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6.《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7.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19.“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

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0.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

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2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2.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3.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晋D.宋

24.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5.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27.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28.《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30.《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

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3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3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3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34.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

它的制作

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3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

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36.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

间规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7.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38.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

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3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

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4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41.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

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2.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4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

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44.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5.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

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46.《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47.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

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48.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49.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50.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

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注意正确答案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国家统一,二是民族融合,三是青白瓷闻名世界,四是火药出现。

其中,火药在唐朝已出现,并用于军事,由此可排除项。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由此排除A项。

答案选D。

2.【答案】C【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3.【答案】B【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

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

项符合题意。

4.【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

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

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

7.【答案】C8.【答案】A

9.【答案】C【解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

“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戴刑具的陶俑,与农耕生产无必然联系;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商朝时已出现的井田制的内容。

10.【答案】D【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

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

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11.【答案】A【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

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

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

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

推雷车。

”表明灌溉工具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材料“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可看出农业生产对自然还是有依赖的,始终不能

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17.【答案】A【解析】古代社会,政府特别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因为国家控制的户口是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18.【答案】C【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

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19.【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

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D三项,故选C项。

20.【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

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21.【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

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

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22.【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23.【答案】D【解析】首先需明确图中的江水指长江,然后注意图片中阴影部分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说明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可判定这一时期为宋朝。

24.【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

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

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