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640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科学中考知识点梳理.doc

科学(地理)知识梳理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主题一、地球

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北逆南顺)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

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

(一般指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一)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

(跳高跳远)

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具体见聚焦中考)

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

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

(2)三者成垂直时:

(如右上图)

月球地球——太阳

(上弦月初七初八)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月球

4、月相变化的规律:

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月在日地间;初七初八上弦月,半月朝西上半夜。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半月朝东下半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

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

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

5)太阳系

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

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公转

地球公转图:

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对于北半球来讲)

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

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

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银河系和宇宙

宇宙:

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

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

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

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

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

主题三、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大致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个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和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2、地壳运动

(1)地壳是变动的:

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由于其本身或地球其他部分的物质与能量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地循环和转化而产生或变形的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上表是两个最好的例证。

地壳变动后的地质结构——褶皱、断层。

褶皱是在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叫做褶曲。

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叫做褶皱。

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断层是在地壳运动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岩石受礼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都是断层结构。

板块学内容: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1)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2)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抬升形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火山的成因:

火山活动一般常在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背景上发生,其中大多数都在构成岩石圈的庞大的板块边界处。

约80%的地球活火山及其相关的火山活动都发生在两个板块相聚,并且其中一个俯冲到另一个下面的地方。

俯冲下去的板块,一方面因挤压而造成局部压力增加,一方面其自身也融为岩浆;这时,上面受挤压的板块如果出现裂口或薄弱处,压力极大的岩浆就会从这些地方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火山的组成: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三部分。

火山的喷发物:

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

火山对人类的利和弊:

火山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

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火山弹、火山岩烬、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尘等。

不仅熔岩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而且还会引发地震;火山灰遮天蔽日,随风飘到很遥远的地方,影响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火山还会喷出有毒气体,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不过火山对人类也有好的一面,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是很好的建材;火山附近常有地热及温泉;对科学研究来说,火山的喷出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火山的分布:

主要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地震:

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3)地中海缩小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板块交界处地形:

巨大山脉、海沟、海岭、海洋

主题四、地球上的水体

地球上的水体

水体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根据水的存在状态分为:

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根据水的含盐量分:

有咸水和淡水。

根据水的分布分:

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根据水的用途分:

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交通和娱乐用水等。

各种水体的比例:

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

淡水又可以分为冰川水、地下水和其他水体。

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

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

水循环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又称为小循环。

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

按多年平均径流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由大到小的排序。

(1)各大洲水资源总量排序:

亚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2)各个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序:

巴西(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六)。

(3)从我国来看,空间上:

南多北少、动多西少;时间上:

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水资源问题前景不容乐观。

淡水总资源虽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排名在世界第121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为:

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1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节水惜水、防治水污染、兴修水利工程和跨流域调水;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利用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固体冰川水资源的新途径,扩大水资源。

其中节水惜水、防治水污染、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淡水短缺原因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自然原因

储量有限

海水淡化

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跨流域调水

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

修水库

 

人为原因

用水量大大增加

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普遍浪费水

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初中阶段常见物理公式

单位换算:

1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s;1min=60s

物理量单位

v——速度m/skm/h

s——路程mkm

t——时间sh

1.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

求路程——求时间——

物理量单位

G——重力N

m——质量kg

g——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

单位换算:

1kg=103g1g/cm3=1×103kg/m3

1m3=106cm31L=1dm31mL=1cm3

物理量单位

ρ——密度kg/m3g/cm3

m——质量kgg

V——体积m3cm3

4.密度公式:

物理量单位

F浮——浮力N

G——物体的重力N

F——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

5.浮力公式:

(1)F浮=G–F

提示:

[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单位

F浮——浮力N

G——物体的重力N

(3)F浮=G

面积单位换算:

1cm2=10--4m2

1mm2=10--6m2

注意:

S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接触面积

6.压强公式:

P=

7.液体压强公式:

注意:

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

p——压强Pa;N/m2

ρ——液体密度kg/m3

h——深度m

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p=ρ液gh

物理量单位

F1——动力N

L1——动力臂m

F2——阻力N

L2——阻力臂m

 

提示: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1、L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8.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或写成:

物理量单位

s——动力通过的距离m

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m

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单位

F——动力N

G总——总重N(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总=G)

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9.滑轮组:

F=G总s=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n=1∴F=Gs=h

对于竖直拉的动滑轮而言:

∵n=2∴F=Gs=2h

物理量单位

W——动力做的功J

F——动力N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m

提示:

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

W=Gh

10.机械功

W=Fs

物理量单位

P——功率W

W——功J

t——时间s

单位换算:

1W=1J/s1kW=103W

11.功率:

P=

提示:

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W有=Gh[对于所有简单机械]

W总=Fs[对于杠杆和滑轮]

W总=Pt[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

物理量单位

η——机械效率

W有——有用功J

W总——总功J

12.机械效率:

×100%

 

14.燃料燃烧时放热

提示:

如果是气体燃料可应用Q放=Vq;

物理量单位

Q放——放出的热量J

m——燃料的质量kg

q——燃料的热值J/kg

Q放=mq

物理量单位

W——电功J

U——电压V

I——电流A

t——通电时间s

提示:

(1)I、U、t必须对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而言。

(2)式中各量必须采用国际单位;

1度=1kWh=3.6×106J。

(3)普遍适用公式,对任何类型用电器都适用;

16.电功公式:

W=UIt

只能用于如电烙铁、电热器、白炽

灯等纯电阻电路(对含有电动机、

日光灯等非纯电阻电路不能用)

W=UIt结合U=IR→→W=I2Rt

只能用于:

纯电阻电路

W=UIt结合I=U/R→→W=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

Q=W如电热器。

18.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表达式:

I=I1=I2

电压:

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

U=U1+U2

分压原理: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表达式:

20.电能表:

(N—电能表消耗一度电走过的圈数n—测定电能表消耗走过的圈

数P—用电器的功试率(瓦)t—测定用电器工作的时间)

21.动能:

E动=1/2mV2势能:

E势=mgh

化学部分计算题公式: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溶解度的计算:

3、溶质的质量分数=

在某温度的饱和溶液中有:

溶质的质量分数

5、溶液的稀释:

7、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点燃Fe3O43.铜在空气中受热:

2Cu+O22CuO4.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2H2+O2点燃2H2O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

4P+5O2点燃2P2O5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点燃SO2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2点燃CO2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O2点燃2CO2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2HgOHg+O2↑14.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

2H2O2MnO22H2O+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16.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

2KCl3MnO22KCl+3O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

2H2O通电2H2↑+O2↑18.生石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