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698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docx

佛山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经济研究new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一:

佛山城市经济发展与功能定位研究

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对新佛山市经济发展的影响60

1.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60

1.2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61

1.3佛山市在“珠三角”走向整合发展中的新使命61

2.佛山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61

2.1“珠三角”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62

2.2佛山各区经济指标比较65

2.3对佛山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71

2.4结论:

佛山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同位竞争72

3.佛山的城市发展与功能定位72

3.1佛山的城市发展定位及依据72

3.2城市功能的构建73

3.3佛山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同周边城市的关系73

4.佛山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取向73

4.1做强主导产业的取向73

4.2培育新兴产业的取向74

4.3优化传统产业的取向74

4.4佛山各产业的空间布局导向74

5.佛山未来城市发展的若干策略性思路75

佛山城市经济发展与功能定位研究

本报告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的背景、及其对新佛山市发展的潜在影响;同时通过“珠三角”各城市及城市内各区的比较,把握佛山经济发展的现实,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佛山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构成、产业空间的配置方向等。

此外对佛山城市的未来发展取向,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植,运作机制的调整与管理体制的整合等问题提出建议。

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其对新佛山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2002年,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同时处于经济不景气状态,因此全球经济增长没有摆脱低迷的阴影(除中国等少数国家以外)。

随着传统经济的减弱,加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和价值冲突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化进程,使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有所放缓。

在全球经济增长滞缓的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全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增长也趋于缓慢。

除此以外,全球股市全面下跌,信息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以后,增长进一步趋缓。

这些变化预示着世界经济正面临着新的结构调整。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像佛山这样开放度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城市,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1)机遇

●第一,为了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将有可能加强,合作的空间也会不断拓展,尤其是东盟经济区的合作与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这对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地区)的整体发展都是有利的。

●第二,世界经济结构又将进行新的调整。

调整中有着诸多机遇,其中有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产业配套机遇、市场扩张机遇、投资与技术引进机遇等等。

关键是看各个城市能否根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

●第三,从当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收益比来看,对外投资比起对外贸易来说更为合算。

换言之,在海外同时进行“生产与销售”的利润要比单纯贸易大得多。

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城市来说,可以鼓励大型企业对外投资,从而打通内外投资通道,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

(2)挑战

●当今世界,竞争不仅仅是由劳动力成本、资源的可获性、政策的优惠性和市场的开放程度所驱使。

虽然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一个城市能否在更大的经济空间中参与竞争并且占得先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效的供应链、价值链的管理,以及提高制度和游戏规则的稳定和透明程度。

●其二,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5个长周期。

在第5个长周期中,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IT产业。

这些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创造和使用知识产品,形成了“凝聚知识”的高新技术产品,其在一段时期保持着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而传统制造业则是把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属于“凝聚资源”的产品,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

目前,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5次产业革命及其长经济周期即将结束。

IT产业开始逐步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从而有可能促使长周期的经济繁荣阶段转向长周期的衰退阶段。

但是这时蕴含着新的科技创新和第6次产业革命,它对城市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更新、更高。

●其三,香港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其经济增长乏力,在华南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领头羊”的作用已有所削弱。

这给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即要求包括佛山在内的“珠三角”各城市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各个城市在策划、设计自身的发展时需要齐心协力,以减少风险和寻得新机会。

1.2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

(1)“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中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

2002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幅为8%,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8%)5.2个百分点。

其主要表现为:

●国内需求比预期的好,消费保持稳定增长,汽车、房地产、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水平;

●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6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超过2700亿美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万亿元;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的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亏损下降了5%。

据经济专家们预测,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可以达到7.9—8.2%,其中,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将保持2002年的势头,民间投资将释放更大的能量,居民消费和出口的增幅都不会低于10%。

因此,乐观地讲,中国经济将开始新一轮起飞。

这种国家宏观经济的高位运行态势,对处于战略调整期的佛山而言,将能提供更多的扩张机会和发展空间。

(2)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区域-城市”间的竞争

在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资源跨区域的流动将越加频繁,进而导致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从竞争力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要素聚集竞争力较强,而珠江三角洲则是制度(包括政策)竞争力最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竞争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使较多的资源在珠三角得到合理的配置与有效利用。

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珠三角”制度比较优势已不再,而要素聚集优势还未充分成长,这成为近年来“长三角”的发展要快于“珠三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这样一种新情况,处于调整期的佛山,在继续保持已有的制度竞争力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要素聚集竞争力,否则,城市持续发展必将会陷入要素聚集不足,经济规模偏小的困境。

1.3佛山市在“珠三角”走向整合发展中的新使命

对于“珠三角”而言,除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的挑战和“长三角”的竞争压力以外,更重要是协调好区域内分工协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有序的区域经济格局,尽快完成从“民工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佛山不仅仅是“珠三角”战略调整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需承担区域性的使命。

●首先,在“广-佛都市圈”中对自身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调整产业配置,并依托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带的优势,更好地链接“港-深”和“珠-澳”都市圈,并带动广东以北地区的发展。

●其次,对于新区划格局下的城市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即要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发展的趋势,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起到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否则协调成本会急剧上升,并会阻碍地区产业经济的升级发展。

●再次,在新区划格局下,对产业结构要进行重新梳理,对空间布局要进行相应调整,资源配置要选择新的方向。

这一过程在实质上是某些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因此任务艰巨。

2.佛山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佛山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是稳定和健康的,经济增长仍在高位。

为了较客观地反映佛山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其在“珠三角”中的经济地位,采用比较分析和内部结构分析的方式,以作出现实的评判。

2.1“珠三角”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和城市财力比较

对2001年“珠三角”9城市的GDP、人均GDP数据作比较,可知佛山的GDP总量在9城市中居于第3位,达到了1068.36亿元,占“珠三角”GDP总量的13%(表1,图1)。

如果“广-佛”两市的GDP相加,则占“珠三角”GDP的44%。

这说明,“珠三角”的经济重心仍在“广-佛”都市圈,而另一极则在深圳。

表1:

2001年珠三角各市GDP和人均GDP的比较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惠州

肇庆

江门

东莞

中山

GDP(亿元)

2685.8

1954.2

366.6

1068.4

480.4

411.0

615.2

578.9

362.5

人均GDP(元)

38007

43344

48931

31972

172111

10600

16155

37777

26994

从人均GDP来看,佛山市的水平只达到了第5位(图2)。

而广州仅为第3位。

在“珠三角”9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或接近4000美元,这表明以上5个城市已进入了中等发达阶段。

尽管佛山在这个层面上排在末位,但其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已登上了一个台阶。

从城市财力来分析,2001年佛山市的财政总收入依然排在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图3)。

同广州相比,2001年年末佛山的总人口仅为广州的47%,但财政总收入却为广州的62.8%。

这说明佛山的人均财政收入要高于广州,其地方财力较为雄厚。

 

(2)产业结构比较

总体上说,“珠三角”各市(广州除外)的产业结构基本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但是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仍是不平衡的。

其中,广州已经完成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换,这同其中心城市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另外,深圳、珠海、佛山和东莞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40%,第二产业在50%以上,第一产业则低于7%(表2)。

这说明,以上4个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并举,其中第二产的支撑作用更强一些。

剩下的一些城市要么第一产业较强,如惠州和肇庆,要么第二产业特强,第三产业较弱,如中山市。

表2:

2001年珠三角各市三次产业比重情况

城市

三次产业比重

城市

三次产业比重

广州

3.6:

41.9:

54.5

肇庆

28.6:

35.8:

35.6

深圳

0.9:

54.1:

45.0

江门

11.2:

47.6:

41.2

珠海

4.1:

55.3:

40.0

东莞

5.5:

54.4:

40.1

佛山

6.4:

53.0:

40.6

中山

6.9:

57.1:

36

惠州

14.4:

57.7:

27.9

从2001年“珠三角”各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排名来分析,第一产业,佛山位列第5,第二产业为第3位,第三产业为第3位。

可认为,佛山三次产业在“珠三角”中的位序,较充分地反映了佛山在珠三角中的产业地位。

在“珠三角”工业发展中,佛山同样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其2001年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珠三角”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6%,排序处于第3位;同广州相比,约为广州工业总产值的70%,但人均工业产值高于广州的47617元,达到了70298元,是广州的147.6%(图4,5)。

由此可见,佛山市的工业较为发达,人均产出率也较高。

表3:

2001年珠三角各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重情况

城市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

城市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

广州

19.1:

39.0:

41.9

肇庆

46.4:

22.3:

31.3

深圳

1.0:

55.8:

43.2

江门

41.9:

26.9:

31.2

珠海

16.1:

37.9:

46.0

东莞

17.5:

49.4:

33.1

佛山

23.0:

45.0:

32.0

中山

18.1:

47.5:

34.4

惠州

35.5:

27.1:

37.4

“珠三角”各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就业同上述以产值计算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相符的,只是所占比重有所变化。

因为第一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佛山也是如此,占10%(表3)。

佛山第二产业的就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低于东莞和中山,但其占“珠三角”第二产业的总就业比重达到了11%,高于以上两个城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低于广州、深圳和珠海。

第三产业,尤其如商贸、餐饮、旅游等低端第三产业可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2001年佛山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珠三角”第三产业就业总数的比例为8%,排在第6位。

这说明佛山的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正常,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3)居民财富和消费能力比较

“珠三角”地区居民的财富相对积累较多,消费能力较强。

但在“珠三角”内,各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

在这方面,佛山也处于较高的位置。

2001年佛山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占整个“珠三角”总额的17%,外币占11%,分别达到了1330.83亿元人民币和18.07亿美元,居第3位(图6、7)。

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39625元人民币,超过广州的36492元人民币,人均外币储蓄存款余达到了538美元,比广州少267美元。

从总体上说,佛山市居民财富积累与广州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2001年在“珠三角”各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佛山排第5位,低于深圳、珠海、广州和东莞,其可支配收入水平正好处在中间。

但佛山200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珠三角”仍处在第3位,达到了374.85亿元,占“珠三角”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

这表明,尽管佛山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珠三角”处于中间位置,但其消费能力较强,内部市场的需求规模较大,或者说佛山的经济有一定的内生增长基础。

(4)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量的比较

2001年“珠三角”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到了一个巨大的规模,总额为2593.48亿元,其中广州占38%,深圳占26%,佛山占9%,总量和所占比例都在第3位,其他城市均在7%以下(图8)。

在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仍然很大,因此要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的投资能力是很重要的手段。

根据2001年海关统计,深圳的进出口总额位居第一,达686.11亿美元,东莞次之,为344.55亿美元,接下来分别为广州230.37亿美元、佛山110.69亿美元。

“广-佛”相加的总量仅为341.06亿美元,比东莞还少近3.5亿美元(图9)。

另外,佛山的进出口总额占“珠三角”全部进出额的7%(图10),处于较低的位置。

数据表明,“珠三角”产品的进出口重心在广州的东南片,而佛山的进出口能力与深圳、东莞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2佛山各区经济指标比较

(1)GDP、人均GDP和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

1997—2001年间,佛山的GDP每年都在增长,年均增幅在10.1%。

在佛山的5个区中,南海和顺德的GDP总量基本相当。

2001年两者相加,GDP占了整个佛山市的74%,可谓举足轻重(表4)。

另外,佛山的人均GDP也在相应上升,从1997年的2.27万元提高到2001年的3.19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顺德和南海的人均GDP名列第一、二位,禅城区位居第三,这三个区的人均GDP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表5),这说明,顺德、南海和禅城区的经济实力较强,是整个佛山城市经济的重心所在。

表4:

1997年—2001年佛山全市及各区GDP和人均GDP统计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佛山

GDP(亿元)

724.57

782.56

833.79

957.20

1063.30

人均GDP(元)

2.27

2.42

2.55

2.89

3.19

禅城

GDP(亿元)

143.50

144.60

148.10

159.50

169.60

人均GDP(元)

3.14

3.11

3.14

3.34

3.45

南海

GDP(亿元)

251.50

282.50

305.00

338.80

393.90

人均GDP(元)

2.93

2.66

2.83

3.11

3.59

顺德

GDP(亿元)

224.20

259.30

287.40

333.20

392.20

人均GDP(元)

2.17

2.48

2.71

3.1

3.61

高明

GDP(亿元)

42.30

44.70

50.40

57.30

63.50

人均GDP(元)

1.56

1.63

1.81

2.05

2.26

三水

GDP(亿元)

63.00

64.20

68.50

76.40

84.60

人均GDP(元)

1.68

1.69

1.78

1.97

2.16

1997年以来,佛山的城市财力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

2001年同1997年相比,财政收入增加了1.6倍,其中2001年顺德与南海的财政收入占整个佛山市财政入的68.4%,其他三个区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31.6%(表5)。

事实上佛山5个区的财力拉成了三个档次,呈很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相当大。

表5:

1997年—2001年佛山全市及各区财政收入状况

财政收入(万元)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佛山

31.73

37.08

45.72

59.92

83.31

禅城

9.48

10.73

12.48

15.06

19.37

南海

9.63

11.14

14.52

18.05

25.37

顺德

9.82

11.86

14.62

21.60

31.59

高明

0.88

0.99

1.25

1.69

2.53

三水

1.93

2.36

2.86

3.52

4.46

(2)产业格局现状

1)产业结构现状

分析1997年至2001年佛山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可知第二产业始终保持在为52%—55%的区间,结构的变化幅度仅在1~2个百分点之间。

可见佛山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保持着稳定,三次产业结构比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始终是推动GDP上升的主导力量。

(表6)。

表6:

1997年~2001年佛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变化情况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8.7:

54.7:

36.6

8.1:

52.7:

39.2

7.5:

52.3:

40.2

6.9:

52.8:

40.3

6.4:

53:

40.6

对2001年5个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的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各区之间存在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影响二、三、一的基本格局,只不过有的区第一产业比重很低,如禅城仅为2.8%,有的区则很高,如高明达到了16%(表7)。

就佛山市域而言,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为南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整个佛山的平均值);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为禅城和顺德;第一产业则是高明、三水的比例较高(表7、8)。

表7:

2001年佛山全市及各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

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佛山

6.4:

53:

40.6

20.4:

45.4:

34.2

禅城

2.8:

57.5:

39.7

南海

6.7:

49.7:

43.6

34.2:

39.6:

36.0

顺德

5.2:

55.4:

39.4

14.7:

57.3:

28.0

高明

1.6:

52.3:

31.7

37.6:

42.5:

19.9

三水

15.4:

45.3:

39.3

35.0:

36.1:

28.9

表8:

2001年佛山全市及各区三次产业人均产值情况

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元)

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元)

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元)

佛山

17198

67617

64837

禅城

56133

南海

17713

79464

76916

顺德

16346

44487

64945

高明

14305

61367

79446

三水

18323

52645

56537

综合表8、9、10的内容,对佛山产业发展现状可得如下判断:

●佛山市的第一产业相比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到了总就业人数的20%,但产值仅为GDP的6.4%,人均产值为17198元。

尽管佛山市的第一产业比内地发达,但总体上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的状态。

●总体而言,佛山的第三产业还不甚发达,其主要表现为: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刚达到4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未超过就业总数的3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人均产值低于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值。

●就三次产业的人均产出效率而言,南海区最佳,其三次产业的人均产值都超过了佛山市的平均值。

这说明南海区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而其他区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佛山市的第二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撑。

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3%,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45.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年人均值也最高,2001年为67617元,超过第三产业的64837元,更是第一产业人均产值的近4倍。

因此,近期第二产业对佛山经济的主导作用还将持续。

2)三次产业中主导行业现状

佛山市第一产业中的主导行业是渔业、种植业和牧业,2001年的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了98.9%,其中渔业的比重为50.71%,种植业的比重为26.95%,牧业的比重为21.25%。

另外,按第一产业的产值分析,其在各区的分布也不平衡(表9)。

顺德的渔业比较发达;由于有花卉业,因此顺德、南海的种植产值所占的比重也较大;牧业方面,除南海以外,高明占了较大的比重。

但从整体看,顺德、南海的第一产业比高明、三水发达。

表9:

2001年佛山全市及4个区第一产业主导行业统计分析

佛山

顺德

南海

高明

三水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渔业产值(亿元)

40.9

21.88

53.5

8.83

21.6

4.37

10.7

5.64

13.8

种植业产值(亿元)

21.74

6.97

32.1

7.1

32.7

3.01

13.8

4.57

21.0

牧业产值(亿元)

17.14

3.9

22.8

5.64

32.9

2.73

15.9

4.34

25.3

2001年佛山第二产业中产值超100亿的行业有4个,另外6个行业的产值超过了50亿,从而构成了十大行业。

这些行业都属于制造业,它们是佛山工业经济的支柱(表10、11)。

表10:

2001年佛山全市及各区第二产业中十大行业的产值情况

排序

佛山

禅城

南海

顺德

高明

三水

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474.75

34.44

55.05

374.9

6.75

3.61

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

173.08

44.07

77.58

7.44

13.04

30.94

3

电子及通讯设备业

143.46

19.64

2.66

116.17

1.39

3.61

4

金属材料加工业

115.12

6.09

57.64

31.21

9.18

11.01

5

塑料制品业

97.14

39.08

17.24

21.35

10.59

8.88

6

纺织业

84.35

17.08

20.16

25.98

12.79

8.34

7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

69.84

5.31

59.34

4.35

0.84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