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713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docx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

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年的任务是使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到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之时,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根据“三步走”战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部署,要求用10年的时间实现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过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为具体实施奔小康的战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

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各地区发展差异问题;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经济活动讲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经过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以完成‘九五’计划为标志,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的变化。

”2002年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邓小平所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因此,我们在分享进人小康的喜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现有小康的实际状况,看到我国距离现代化的差距。

于是我们会发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

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还在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压力还未减缓;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等。

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要求我们向党提出许多挑战:

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

我们党要在上述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要集中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对我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

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不能完成,那么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要求全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靠人民大众,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大众来共享。

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坚持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社会和谐,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即社会建设任务。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

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

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

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的新格局。

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内在地体现着协调之意,如果对“协调”从词义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名词,作为动词,协调是和谐的手段;作为名词,协调是和谐的一种状态。

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要求包含在内。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以往的发展中,人类过度重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严重不足,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

比如对自然资源的乱开滥采,对废气、废水、废料的乱排滥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做法,这种现象,世界上先工业化国家曾经发生过,在我国以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严重存在着。

如近年来北京的沙尘暴,包头的氟污染,贵州的排硫超标„„都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再如当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已经养活不了一方人。

全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个城市缺水,特别是在农村有6500万人饮水困难,致使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会议,着重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力争在三年内让农民喝上干净水。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严重超载;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约1/2,其中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因此,更确切地说,中国是地大、人多、物“薄”的国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而且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表现出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

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基本现实,就是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这个关键时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一,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在1000一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可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时期。

当前我国正是这样一个时期。

我们要争取使这一时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防止发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就必须构建和谐社会。

因为只有和谐,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心气顺、干劲足,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和谐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进人人均GDP1000一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殊国情,从而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紧迫和重要。

其一,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占人口的大多数,而且中国农民普遍较为贫穷。

其二,收人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

其三,中国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具有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

其四,中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人口在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就过早老龄化。

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兴起与小国的兴起国际影响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国的兴起和更替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势力范围争夺的国际冲突。

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国内社会和谐,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三个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

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函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

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比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这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分迫切。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前儿年有人发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中央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农村发展有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所承担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测算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全国100个最发达县的分布,浙江30个,江苏和山东各16个,广东10个,福建5个,北京4个,河北3个,内蒙古3个,上海3个,辽宁2个,新疆2个,天津1个,黑龙江1个,河南1个,山西l个。

最发达的前ro强是广东顺德、江苏昆山、江苏江阴、江苏张家港、江苏常熟、广东南海、浙江萧山、江苏武进、江苏吴江、浙江绍兴。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人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我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间题,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

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过期药、假昌伪劣药都是销往农村。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为第188名、这同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五是收人分配悬殊。

中国的富翁不断增多,如20世纪90年代时是,“亿万富翁坐轿车(几个人),千万富翁坐大巴(几十人),百万富翁火车拉(几千人)”。

而今天则是“亿万富翁坐大巴,千万富翁火车拉,百万富翁没有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一次拉完”。

但从另一方面看,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低收人贫困人口有4067万人,合计6432万人。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贫富悬殊”是中国当前必须注意防范和化解的最大风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贫困人口在收人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占总人口20%的富裕人口占收人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

总之,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最容易失调、社会最容易失序、心理最容易失衡、社会伦理最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对上述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主题中的“和平”,是说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追求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主张在国际事务中,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

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应当利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世界主题中的“发展”,是说各国都希望紧紧抓住和有效利用和平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国家发展.因而发展成为与和平相并列的另一个世界主题。

其突出表现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之下,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人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