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13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凉州西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

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

《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

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

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

《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

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

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

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

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

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

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

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

C项,从原文第2段可知,“诗教”意义和《诗经》的内容没有递进关系。

原文“相传由孔子编订”变为“由孔子编订”不准确。

2.试题分析:

B项,“后世学者”扩大了范围,表述上也强加因果,原文第4段说的是“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强加因果。

3.试题分析:

A项,原文第2段,“诗”“乐”不分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作用”没有转折关系。

B项是对第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概括与转述,C项是对第6段相关内容的正确分析。

要注意“在实际生活中”“诸多方面”“日用而不知”等关键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

这一直是个谜。

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

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

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

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

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

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

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

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

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

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

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

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

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

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

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

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

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6.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

4.C

5.CE

6.①引出下文对池步洲的介绍。

②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入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③为人物的出场增添了传奇色彩。

【解析】

4.试题分析:

C项,“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与原文不符。

5.试题分析:

A项,“被同学利用”于文无据;B项,“借助美军缴获的密电码本”于文无据;D项,“池步洲的上司李直锋和霍实子证明”与原文不符。

6.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分析作用注意文章的开头和人物传记的文本特征。

点睛:

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

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此题结构上引起下文和突出传主的品质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黑很黑,所以偶尔有些灯火,就显得特别明亮,印象格外深刻。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在晚餐后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的小藤椅,再将他的鱼篓往后座一摆,鱼竿往旁边一插,带我去台北的水源地钓鱼。

车子吱呀吱呀地从台大教授聚居的温州街,经过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官邸和兵工学校的军官眷舍,进入违建区。

那里没有路灯,两边的房子都是竹子和石棉瓦盖的、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头顶有晾衣竹竿和忘记收的衣裤,脚下是滑溜溜闪着油光的地面,屋里传出的是南腔北调的各省方言。

我们必须提防突然泼出的污水、冒出的浓烟和喊着别打了别打了,冲出来的小孩。

为我家洗衣服的孙嫂、卖馓子的老爷爷都住在违建区。

父亲曾带我去看过老爷爷炸馓子,白发老头趴在地上,伸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脸盆,就用脸盆装油炸。

我不记得炸馓子的细节,倒是永远记得床上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用恨意的眼光看我。

父亲说馓子爷爷在大陆做铁路局的局长,三十八年只带出这一个孙子。

经过违建区不远就到了水源地,堤防外有一大片竹林和沙土地,有时候老远就听到喧哗,特别令我兴奋,因为表示当天搭了戏台。

有平剧、相声、唱大鼓,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表演”。

有一回牛哥驾到,他是我的偶像,因为他画头顶三根毛,尖嘴猴腮两颗牙,还穿着一双大头破皮鞋的牛伯伯太有意思了!

他的现场表演更精彩,除了画牛伯伯、牛小妹,还请观众上台,在大大的白纸上随便涂抹,无论涂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牛哥都能三两下改成有意思的漫画,有一回还变出个光溜溜的美女,台下好多人吹口哨。

我实在很想上去,不敢,但总想画什么东西能够考倒牛哥,到今天还在想,想不出来。

父亲也常在周末带我去万华“打泥人”。

只记得街边一排小店,后面架子上摆着许多彩色的泥人,父亲用装软木塞子弹的气枪射击,泥人被打中掉到后面的网子里,就归我。

还有一回父亲带我坐公共汽车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夜市,好多摊子,上面挂着一串又一串小灯,卖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像是鲜黄的杨桃汁、萤光绿的腌橄榄和红滋滋的烤香肠。

街上热闹极了,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吵得听不见说话,散着硫磺味的烟雾把人都隐藏了。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爬上附近的河堤,看见外面停了好多船,人影幢幢的灯火在黑黑的水面拉着颤抖的闪光。

还有人放烟火,烟火一支一支呼啸着上天,在黑黑的夜空爆炸成千千万万个小光点,瞬间全不见了!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就得了大肠癌,住进空军医院。

记忆中那里像个学校,两边是平房,中间有个黄土地的大场子。

有一天傍晚父亲撑着枯瘦的身子,带我走到医院门口买气球,虽然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我挑了个土黄色的,因为看来比较结实。

牵回病房,许多医护兵跑来看,说气球活像篮球,于是在走廊又笑又叫地拍来拍去,我也拍,突然砰一声气球不见了,只剩下走廊屋顶一排昏黄的灯,医护兵一下子都散了,我转身,面对的是躺在病房床上父亲苍白的脸。

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再没人带我去灯火迷离、烟花四射的夜市。

后来家里遭了火,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说男主人死了,不给重建,母亲只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终于在两年后,逼得公家把我们迁到金山街的一栋小木楼。

巧的是我大学正好考上师大,可以听打钟再上学。

还有个好处,是便于师大的同学来访。

大二那年我组朗诵诗队,请一位女同学到家里听录音,隔两天晚上八九点钟门铃响,居然是那女生,原来因为能源短缺,和平东路两边轮流停电,那女生教完家教回宿舍,师大那侧正停电,只好到对面巷子里的我家。

我问她吃晚餐了吗,她摇头,我就去买了水饺给她。

她才吃,我家这一侧又停电,于是点蜡烛。

记得那天送她回师大宿舍,出门好长一段路,一点灯光都没有,又没月亮,连脚下都看不清,简直是摸黑。

我不得不小心牵着她的手,一直牵到了今天。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了违建区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地面很脏,突然泼也的污水等恶劣环境,传达了我对违建区的厌恶之情。

B.文中描写“馓子爷爷”的孙子“用恨意的眼光看我”,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间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

C.父亲走后,家道中落,即使家中遭受了火灾,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也不给重建,让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世态炎凉。

D.文中写到父亲病重时“我”在医院走廊里和“许多医护兵”又笑又叫地拍气球,目的是谴责自己当年年幼无知不懂事,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

8.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结尾写年轻时收获的爱情,其用意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7.C

8.一是因为“我”童年时居住在台北附近的小巷的环境欠佳(如能源短缺,灯火不明,巷子很窄,棚户相连,屋檐很矮),从而给我留下黑暗的感觉。

二是因为“我”童年记忆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尤其是“父亲”病逝后,“我”缺少了童年的快乐。

9.与童年那些黑色的记忆形成了对比,表达出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深化了文章主旨。

“黑色记忆”里“偶尔的灯光”鼓励着我不断前行,收获了人生的幸福。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厌恶之情”理解错误,意在说明童年的成长环境是“黑色”的;B项,“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理解错误;D项“谴责”一词与文意不符。

8.试题分析:

从表层的内容“小巷的环境欠佳”和深层的含义“童年记忆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作答。

9.试题分析:

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和对比的内容,然后结合主旨“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收获了人生的幸福”深化主旨的角度作答。

点睛:

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

入太学。

淳祐七年举进士。

调常熟尉。

公廉自持,不畏强御,部使者交荐之。

调婺州推官。

疏决滞讼,以创繁裁剧称。

改知嘉定县。

岁大水,劝分和籴,按籍均敷。

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俱特荐于朝,签书临安府判官,不为权势挠。

有为淮东提举常平,辟楙提管,楙知其不可与共事,笑而却之。

未几,政府强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

主管城南厢,听讼严明,豪石益惮之。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于他所,无不听命。

添差临安通判。

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知广德军。

郡有水灾,发社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楙先发而后请专命之罪。

尝论天变及贾似道家争田事,触度宗怒,迁司农卿,寻为两浙转运使。

海盐岁为咸潮害稼,楙请于朝,捐金发粟,复辍己帑,大加修筑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

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迁户部侍郎。

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

值旱。

故事,郡守合得缗钱十五万,悉以为民食、军饷助。

节浮费,修府库。

既代,有送还事例,自给吏卒外,余金万楮,楙悉不受。

吏惊曰:

“人言常侍郎不爱钱,果然。

”改浙东安抚使。

值水灾,捐万楮以振之,复请籴于朝,得米万石,蠲新苗三万八千。

又以诸暨被水尤甚,给二万楮付县折运,民食不至乏绝。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

明堂礼成,进端明殿学士,楙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

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

二年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

(《宋史•常楙传》)

【注】楮:

纸币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B.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C.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D.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

既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B.豪右:

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房在大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户部:

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D.缗:

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楙很有才干,能裁断繁重的事务。

多次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表现出优秀。

发运史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B.常楙不惧怕权势。

他因意见不合拒绝了淮东提举常平的推举,即使政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他也没有前去赴任。

C.常楙廉洁、不爱钱财。

卸任平江知县时,他将送别的例钱发给吏卒,剩余的一万纸币钱,他也没要。

后来诸暨遭受水灾,他又给两万纸币。

D.常楙不贪图名利。

朝廷升任他为端明殿学士,他认为国家正处于艰难之时,不是臣子贪慕荣禄的时候,坚决推辞恩典。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2)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答案】

10.D

11.A

12.B

13.

(1)朝廷命令他审查封桩库小吏范成的案件,不肯顺从朝廷的意思,把无罪的人都释放了。

(2)这年秋天,风浪很猛烈,差一尺多就淹没了海晏塘,百姓得以安居,粮食也丰收,乡人感激他。

【解析】选自《宋史•常楙传》作者:

脱脱年代:

10.试题分析:

原文标点:

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徒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徙运”作前句的谓语,“百五十家”作“在籍者”的同位主语不要断开,“为所”固定结构不要断开。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徙运”作前句的谓语,“百五十家”作“在籍者”的同位主语不要断开,“为所”固定结构不要断开。

11.试题分析:

A项,“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错误。

12.试题分析:

B项,“因意见不合”理解错误,原文是“不可与共事”。

13.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鞠”“狱”“风旨”“地不浸者”“稔”“德”的翻译。

参考译文: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常同的曾孙。

进入太学。

淳祜七年考取进士,调任常熟县尉。

公正廉洁,自我克制。

不惧怕强势的人,调任婺州推官,清理滞留案件皮裁断繁重的事务闻名。

改嘉定县知县,这年发大水,劝说人们互济议价购粮,按照户籍平均摊派。

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签书临安府判官,不受权势干扰。

有人任淮东提举常平,提拔常楙任提管,常楙知道那人不够同他共事,笑着拒绝了他。

不久,改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于是愤然离去。

朝廷和民间的人都敬重他。

主管城面厢,判案严明,豪强大族更加害怕他。

都城失火后,碎瓦到处都是,派民船搬运,登记在户籍的有一百五十家,只有二十五家服役,其余的大都被有权势的宦官庇护。

常楙都加以催促,不服从的就杖打那些人,带上刑具拘于其他地方,没有不听从命令的。

又差遣为临安通判。

朝廷命令他审查封桩库小吏范成的案件。

不肯服从朝廷的意思,把无罪的人都释放了。

任广德军知军。

郡中发生水灾,拿出社仓粮食来救活饥饿的百姓。

官吏感到为难,常楙先散发然后自请擅自作主之罪。

曾论说贾似道家争夺田园的事,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