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860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历不高的大佬们文档格式.docx

早年,有媒体质疑李嘉诚儿子李泽楷学历一事,当事人李泽楷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三年,但因为要赶往一家投资银行工作,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大学。

这次也是他发现网页上的资料错误,主动提出更正的。

至于公司其它法定文件,则都只是注明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学历资料并无错误。

李嘉诚则更是澄清说李泽楷确实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学位,但他同时也认为儿子并非讲大话。

李嘉诚说,工作与读书都好重要,但工作之后再进修,收效更大。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

20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

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

60岁之后,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李嘉诚总结自己的成功,在他看来,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

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一个信誉。

霍英东:

干成一番事业,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占95%

靠卖杂货起家,从穷困潦倒到亿万富豪,霍英东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

他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曾经有人问霍英东:

“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霍英东连想都没想就冲口而出:

“不止100分,起码100多分!

霍英东解释说:

“为什么给自己打100多分,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

从朝鲜战争时的那一批人开始,所有帮过我,或者与我合作过的人,个个都赚钱、发达……”接着,他又提起一些人的名字;

末了,他又补充说: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但不少与我合作过的人,都有负于我!

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在家里排行第四。

霍英东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但从祖父一代起就已经全家迁往香港,霍英东出生时,霍家的处境已是相当困难。

直到6岁的时候,他还没有穿过鞋。

港湾、风浪、小船、渔火、涛声……这些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记忆。

7岁那年,霍家遇上浩劫:

一场台风骤然间夺走了两个哥哥的生命,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

为了不让剩下的3个孩子重蹈覆辙,霍母带着他们弃舟登岸,住进了当时的“贫民窟”——整间房子只有20平方米,但住着50多人,破旧不堪。

在这里,霍英东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霍英东的母亲是一位顽强、刻苦、勤奋的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她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日子倒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母亲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识墨。

大约在霍英东6岁那年,便由别人背着去拜师启蒙。

接着在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那是免费的,他家住在船上,随处漂泊,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放学后连船也不易寻找。

到第三班时,转入敦梅小学。

这间小学是要收费的,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但仅招收30人。

学生要作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以第一名被录取。

后来转读皇仁书院,霍英东也是第一个被录取了。

他在校读书很是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

他后来回忆说:

“那时我读书十分专心,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觉脸红。

”在皇仁书院,霍英东算是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之外,他还广泛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等。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因为皇仁书院学费很高。

为了省下一点钱,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

放学回去后还要帮妈妈记帐和送发票。

“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

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出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

在皇仁书院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时,太平洋[-1.59%资金研报]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和当时许多人一样,初时靠摆卖家里的衣服杂物度日。

在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

”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

1945年战争结束,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

霍英东和母亲都认为这是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故毅然把杂货店卖给了别人,得到的7000元全部重投父辈的驳运旧业。

他认为,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当时的香港只剩下一种生意可营运,这就是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

在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净赚了22000元。

30岁那年,霍英东已经积蓄了丰厚的财产。

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大干一场。

结果,在短短一年间,他就赚了超过600万。

在这几年里,聪明的霍英东首创了“分期付款”和“卖楼花”,并制订出大厦的公共契约,这些招数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地产行业通行的惯常做法。

20世纪60年代初期,霍英东的财产已数以千万港元计,跻身于香港的超级富豪之列。

“最初做地产生意时,霍生一般是去帮衬横街窄巷的小店铺,花十来二十元叫师傅做一双皮鞋。

但他不喜欢皮鞋的后沿太硬,所以平时总喜欢用脚踩着后沿,把皮鞋当拖鞋穿。

在家这样,在公司亦是这样,只是出街时才乖乖把脚套进鞋里。

我还记得他那时喜欢买香港制造的伊人牌衬衫,那是很普通的一种衬衫,不是什么名牌。

”一次,谈起霍英东50年代的生活,霍氏集团一位老职员这样说。

“至于饮食,他特别偏爱粟米和芋头,这种饮食习惯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我出生时贫穷,但是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贫穷!

”霍英东曾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的因素。

以做生意来说,有时候三思而行不无好处。

宗庆后

宗庆后:

要把过去所有耽误的时光都追回来

从卖冰棒起家,宗庆后用了26年时间成为胡润和福布斯财富榜首富的“双料王”。

杭州娃哈哈集团掌门人成功背后,是大器晚成的一段艰辛岁月。

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待到解放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父亲没有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份微薄的工资度日。

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

再后来,大批知青相继下乡,宗庆后可以说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员了。

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那时的宗庆后与其他任何一个年轻人一样,“脑袋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情”。

然而,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

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四处找些书来看。

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

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对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

在被命运遗弃了大半生之后,这一次宗庆后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一丝可能。

像一个工作狂似的,风里来雨里去,骑着三轮车到处送货,要把过去所有耽误的时光都追回来。

这是一段异常艰辛的岁月。

宗庆后刚刚承包校办工厂的时候,企业又穷又小,什么都没有,中午十来个人蒸饭吃,还受人家的气。

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托的宗庆后在工作中再没有感到过失落。

大半世的消磨,余下的只能以夸父追日般的付出,以弥补往日所有的遗憾。

当年宗庆后创业时手上握有借来的14万元巨资,但他只是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因为舍得吃苦,只要有人需要冰棍,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宗庆后都会准时送货,赚取几厘钱的利润。

后来,凭借自己摸爬滚打建立的销售网络,宗庆后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生产儿童保健品。

1991年,娃哈哈集团公司得以组建,主营业务也开始转向饮料市场。

1996年,娃哈哈纯净水诞生,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开始从儿童产品领域向成人产品领域拓展。

如今,娃哈哈已成多元化的商业帝国,保持行业霸主地位已保持超过14年。

坐拥数百亿资产,宗庆后表示“真的不太会享受”。

他说,自己的生活很简单,消费比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低,一日三餐还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每天就是抽点烟、喝杯茶,基本没有其他花费。

此外,宗庆后一直恪守着严格的生活作息表,朝六晚十一,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他能一眼看出生产线机器坏在哪里,能讲出娃哈哈水瓶盖上有18个齿。

苦行僧式生活的宗庆后信仰勤奋,几乎没有什么除工作之外的欲望。

早在创业前,宗庆后就曾自学企业管理,并取得浙江工人业余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文凭。

但熟悉宗的人都知道,伴随其整个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选集》,这是他管理和企业战略上所奉行的“圣经”。

宗庆后认为:

“你去看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一个强势的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

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要搞好企业,你必须专制而且开明。

”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通过各个部长担任。

业内还盛传“买一把扫把都要宗庆后签字”的段子。

对于企业管理,宗庆后曾强调,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很重要,中国的企业要以人为本,要让员工心里服你,自觉自愿地认真工作。

宗庆后给员工制定了持股制度,让员工们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

在娃哈哈的3万名正式员工中,大约有1.7万人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左右。

“我还早呢,还不会退休。

”谈及接班问题,这位已经年近古稀的“饮料大王”会说未有计划退休,依然精力充沛。

宗庆后坦言:

“我感觉自己身体很好,我还没感觉老,心态比较好吧。

曹德旺

曹德旺:

做事如同做人,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

“我很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个主人公。

”福耀玻璃[-0.61%资金研报]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这样形容自己。

他是国内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岁才上学,到14岁就被迫辍学。

回顾曹德旺的创业历程,为了谋生,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经年累月一日两餐食不果腹,在歧视者的白眼下艰难谋生,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早年的这些苦难,让曹德旺过早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也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

他坚信,靠勤劳的双手能改变命运,他要让全家人“把日子过得好一点”。

“我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

因时局动荡,父母亲决定举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

离开上海时,父亲带全家坐油轮,财产全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

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没有回来,只得到一句答复,说是那条船沉了!

兵荒马乱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地看着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在他的记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餐,两餐里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以顶饥耐寒。

那时他们就常常觉得饿,做母亲的变不出吃的,但却总是柔声鼓励着孩子们:

“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饭可少吃,衣可简穿,书还是要读。

”受过教育的父母想尽办法要让他们读点书。

9岁时他走进了学堂,念到14岁,因为家境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

但是当时,一有空他就爱捡起哥哥的旧课本,边放牛边津津有味地读上几页。

1976年,曹德旺开始在福清市高山镇异形玻璃厂当采购员,他的工作是为这家乡镇企业推销人称“大陆货”的水表玻璃。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这家年年亏损的乡镇小厂,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

是中国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公司。

是中国股市唯一一家现金分红是募集资金高达7倍的上市公司。

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带领福耀团队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

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了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授予历年来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创新精神的杰出企业家。

“作为企业家,在准备创大业时一定要记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

”在这二十多年的企业家生涯中,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经验就是做事如同做人,不论做人做事,还是做产品,都要始终“以诚为本”。

作为一名商界领袖的同时,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他以不行贿自居,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他亦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

鲁冠球

鲁冠球: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15岁辍学,做过锻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鲁冠球创造了一个在细分领域里的民族品牌——万向集团。

鲁冠球出生在农家,16岁时的理想是当工人。

“很简单的道理,要摆脱贫困。

农民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早上三四点钟,天蒙蒙亮就出来种菜,好的卖给城里人吃,坏的、差的自己吃。

晚上,蚊子很多还在外面劳作,就这样,都富不起来。

“正好有个机会‘大跃进’,城市里需要工人,我们就去了。

一开始14块钱,还有两块衣服费。

我干了3年,工资最高涨到35.5块,拿了两个月。

”后来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吃树皮草根,吃的人都浮肿了,虚胖啊!

”鲁冠球拍打着自己的手臂,“城里养不活我们了,现在叫下岗,那时候叫精简。

1961年,全国精简2000万工人,我是其中一个。

不想回农村,怎么办?

当工人三年有了点手艺,开始在农村修自行车、钢丝车,一个人开始,就是要摆脱贫困。

这种寻求脱贫的个人努力,从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间断过。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我们萧山、绍兴照样也有民营企业存在。

”鲁冠球说,“那时候都计划经济,私人搞机械要用计划的电就不行。

我搞了6年,搬了7个地方。

”这段时间最大的苦闷是“不被承认,没有被评上先进,拼命干也没有什么荣誉。

办企业40年,鲁冠球从未亏损。

万向也成了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进入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乡镇企业,第一家产品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配套生产成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

“我们干啊,真的干!

锻工,切割,调度,把关都是我。

后来生病了,筋疲力尽,去医院看病,自行车都骑不动,厂里一个员工用自行车载我去。

验血结果出来,医生以为我在黄疸指数的指标后加了个零。

如今,68岁的鲁冠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

摆脱贫穷的强烈冲动、随处可见的机会、吃苦耐劳的民族秉性,这些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也让这个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边缘农村的农民之子一跃而成为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的代表,成为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常客。

“人的一生,从生下来一直到生命停止,整个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人生精彩不精彩,关键看你怎么学。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无知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永远无知,无知就会做出无耻的事情。

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我现在天天讲,我有两个不够用,一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二是感觉知识不够用。

”对于知识,鲁冠球曾说,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把过去好的用好就是最大、最好的创新,“创新不是凭空创新,离开实际的创新是不行的,一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

陈丽华

陈丽华:

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交朋友

坐拥财富340亿人民币,她曾多年蝉联中国大陆女首富;

她投资数亿打造了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紫檀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界的一项空白;

她旗下赫赫有名的长安俱乐部吸引了大批富商巨贾,成为私人会所的领跑者;

她就是富华国际董事局主席——陈丽华。

被媒体追捧为“内地第一富婆”的陈丽华,幼年生活并不如意。

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辍学,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

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

后来,陈丽华在亲戚的帮助下,从北京来到香港,通过社会关系的帮助,从事地产投资。

在香港陈丽华掘到了起家的第一桶金。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她用从事家具生意赚得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这么几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

在1988年,在香港成立富华国际集团。

1989年,她选择回到北京寻觅商机,第一个地产项目就是长安俱乐部。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顶级会所,吸引了大批知名人士和富商巨贾,包括李嘉诚、霍英东、郑裕彤等著名企业家都是其会员。

当然,入会门槛不低,在创始之初的入会费就达9000美金。

现如今,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继长安俱乐部之后,陈丽华又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黄金地段,开展了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多领域的实业投资。

经过二十年的经营运作,富华集团在北京已建成使用和在建的地产投资项目达到150万平方米。

“我不愿意做人上人,我也更不愿意做人看不起的人,我觉得自立,就是不管干什么,只要是正派的,按国法来说可以的,我们就去做,没有不成功的。

酸甜苦辣什么都吃过,那时候什么叫苦,什么叫甜自己去选择。

说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自己的经商诀窍,其实很简单,就是“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

在投资地产大获成功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将公司交给儿子赵勇打理,转身开始“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紫檀。

沿着长安街向东,在京通快速路中段的北侧,有一大片明清建筑群,这就是陈丽华投资两亿兴建的中国紫檀博物馆,里面收藏着数千件紫檀艺术品。

“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

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作为一个在颐和园长大的满族后裔,陈丽华从小就对紫檀有很深的情缘。

在她看来,生平最大、最在意的“投资”就是对“活的国宝”这一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

杨国强

杨国强:

17岁之前未穿过鞋一个很喜欢读书的农民

广东碧桂园[-4.19%]房地产创始人杨国强常常被描写为最土的中国首富:

农民出身,曾放牛种田、做泥水匠及建筑包工头,皮肤黝黑身材偏瘦,17岁之前未穿过鞋,不修边幅、总穿大一号的西装,一开会就脱鞋、盘腿,一举一动和言语之间,仍带有农民的憨厚和不拘小节。

杨国强做企业也土,从来不进市区,专捡别人看不上的荒地,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像卖白菜一样卖别墅”。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神秘人物。

他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与内地同行若即若离。

直到2007年4月碧桂园香港上市,碧桂园才出现在公众视线面前。

20来岁左右,杨国强加入镇政府属下的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从底层做起,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经晋升为总经理。

杨国强首度创业,是在企业改制中与多名同乡合资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买下,并成为大股东。

后来北滘建筑更名为广东腾越建筑工程公司,成为碧桂园的附属公司。

短短十余年时间,杨国强完成了从“泥水匠”到亿万富翁的完美转身,并且为女儿打造了一个"

中国最年轻的首富"

的头衔。

隐身于女儿杨惠妍“最年轻的中国首富”光环之后的杨国强,为人低调,在业内所创造的惊人业绩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是中国第一个实践复合地产开发的地产商。

从碧桂园最初的“学校+地产”模式,到后来的“学校+会所+地产+酒店+度假”。

可以说,复合地产成就了杨国强和他“五星级的家”。

在这一理念下,他通过开发超大楼盘,以低买低卖的策略快速回笼资金,并实施设计、建设、装修、物业管理一条龙开发,以降低成本,从而快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我虽然没机会读大学,但我看书很多的,天文、哲学、历史、地理……什么书都看。

小时候,我就算身上只有2块钱,也会和同学到废品收购站买旧书看。

”虽然未上过大学但他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农民,常常说自己不聪明但很努力。

在顺德碧桂园旁边,他建了一所免费的“国华[0.00%]纪念中学”。

在校内的一块石碑上,他写道: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石碑落款“创办者”,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作风。

牛根生

牛根生: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曾是国内食品产业里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

他的创业史充满了传奇和争议色彩,他的成功是草根阶层冲刺成功的至高典范。

“没钱,没背景,没学历,照样能成功!

他,从小就被卖掉,少年历尽辛酸,做新郎也不曾着新装。

寄人篱下,多年小兵熬成副总,却无端被排挤放逐。

他中年失业,咽下伤楚,东山再起。

白手起家,一路坎坷,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中国乳业巨头。

”这是业界对他的一段评论。

1958年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

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

”由养母抚养14年。

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

据《中国商界》杂志的报道,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后来来到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

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

“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

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

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

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

”这个‘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

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3个月,2个月,好在没有判刑。

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