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903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博客女王.docx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博客女王

十分钟让你明白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博客女王:

中国最漂亮女站长转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

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

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

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

这种保险就叫CDS。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

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

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

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

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

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

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

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

一转手,C赚了20亿。

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

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

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

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

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

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

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

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

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

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

此时违约就发生了。

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

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

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

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

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

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

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

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

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

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

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

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

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

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

如果说美国*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

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就要赔出20万亿。

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谁该为风暴埋单?

金融危机十大罪人挨个数

 呼啸而至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分析人士担心,信用紧缩后接踵而至的经济下滑可能达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的水平,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金融危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有理由问一声:

谁应该对这场经济危机负责?

 

  

    房地产泡沫破裂和金融市场信心崩溃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决定造成的,硬要找出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显然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然而,大家都负责,等于谁都不责任。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认真疏理一下,看看究竟有哪些人最应该为这场金融危机负责。

以下是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十大罪人”:

 

 

  1.迪克·富尔德(Dick Fuld)

  

     62岁的迪克·富尔德被称为“华尔街最可怕的人”,这位亿万富翁是美国壁球的“全明星球员”。

他是倒闭的雷曼兄弟的CEO。

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就是在他的手中领到了死亡证书。

富尔德任内铸成一连串的错误,如将雷曼兄弟拖入“有毒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其它资产在信用危机中流失。

富尔德守口如瓶的工作操守对忠诚的看重视过一切,结果让潜在的揭发者保持了沉默。

  

    在雷曼兄弟“生命”最后几个月里,许多感兴趣的买家浮出水面,雷曼兄弟似乎看到了生的希望,但是,富尔德坚持不接受对方的报价。

假如他早一点行动的话,雷曼兄弟也许还不至于沦落到破产的地步。

《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曾将富尔德评为2006年“美国最杰出CEO”。

雷曼兄弟的突然倒塌诱发了信贷紧缩的第二个毁灭性阶段,也为全球经济彻底陷入低迷种下恶果。

2.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

 

    如果说迪克·富尔德要对雷曼兄弟这座摩天大楼的倒塌负责,那么前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堪称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

英国《泰晤士报》经济专栏作家阿纳托尔·凯尔斯盖(Anatole Kaletsky)称:

“全球银行系统的崩溃就好像是一颗子弹打中头部”,因为它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财政部是为追求实质上的政治目标而蓄意做出的一个决定,结果危害了世界经济的稳定性——这表明布什政府有意对华尔街至少一个大银行采取了行动。

在此之前,全世界的储蓄者和投资者都认为,像雷曼兄弟这样的金融机构注定“大而不倒”,他们始终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通过让储蓄者和投资者心中的这个信念破碎,保尔森引发了全球各大银行的挤兑现象,出现了过去两个月里我们看到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突然缺失的一幕。

保尔森不仅让使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成为历史的注脚,还在之后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

他还提议总额7000亿英镑的一揽子计划去拯救美国银行系统。

保尔森是如何得出7000亿英镑这个数字的?

美国财政部一位发言人在接受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网站采访时表示,“这一数字没有任何特定的数据参照,我们只是想选择一个真正大的数字而已。

3.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内因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而倍受尊崇,但他当初坚决反对控制信贷衍生产品,致使这个不受约束的市场肆意妄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的金融危机。

“9·11”事件后,格林斯潘力主将美国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使低利率时代得以生成投机性泡沫。

    这一举措难道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种下了恶果?

格林斯潘去年10月时承认:

“我误以为,由于涉及其自身利益,组织机构、尤其是银行等部门,最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股东以及他们持有的股票。

”卡内基·梅隆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说:

“艾伦·格林斯潘过于害怕经济减速或其它经济不景气。

他使信贷增长太快了。

3.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内因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而倍受尊崇,但他当初坚决反对控制信贷衍生产品,致使这个不受约束的市场肆意妄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的金融危机。

“9·11”事件后,格林斯潘力主将美国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使低利率时代得以生成投机性泡沫。

    这一举措难道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种下了恶果?

格林斯潘去年10月时承认:

“我误以为,由于涉及其自身利益,组织机构、尤其是银行等部门,最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股东以及他们持有的股票。

”卡内基·梅隆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说:

“艾伦·格林斯潘过于害怕经济减速或其它经济不景气。

他使信贷增长太快了。

5.弗雷德·古德温(Fred Goodwin) 

 

    作为英国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CEO,弗雷德·古德温如今有了一个“世界最差银行家”的绰号,正是在他的掌管下,苏格兰皇家银行身处倒闭的边缘。

该行日前宣布,2008年损失280亿英镑,这创下了英国企业亏损的新纪录。

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由此得出结论,苏格兰皇家银行可能不久会被完全收归国有。

今年1月中旬,英国政府持有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份从58%升至70%。

    弗雷德2000年加盟苏格兰皇家银行,上台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7年时间内以350亿多英磅收购了26家银行,被冠以“并购大师”的称号。

被收购的银行包括NatWest,苏格兰皇家银行同时还持有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国外银行的股份。

2006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价保持在13英磅的高位。

但在1月28日当天交易结束后,该银行股价只有区区15.9便士。

    2000年,在收购NatWest之后,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批准了弗雷德210万英磅的年薪,其中包括成功收购NatWest所得的81.4万英磅的奖金,成为那一年英国银行业年薪最高的CEO。

不过,与2007年286万英磅的年薪相比,这仍稍显逊色。

    去年10月,弗雷德在一片批评声中黯然下台。

在宣布离职的那一天,弗雷德称他“心情十分难过”。

他说:

“永远没人会告诉你,他们下台的那一天心情还不错。

”英国王子托管基金日前发动了“倒弗雷德”活动,同时,英国国内要求取消弗雷德爵士称号的呼声越来越大。

 

  6.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

    在10年前向哈佛大学学生发表演讲时,戈登·布朗就曾预言将爆发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立即采取任何措施阻止悲剧发生。

在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戈登曾担任财政大臣,但经济学家还是指责他鼓励房价疯长以及信贷息差飙升,在帮助维持了几年的繁荣之后,这些举措最终导致金融大厦轰然倒塌。

 

    在最近向伦敦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时,影子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urne)表示:

“我们的竞争对手利用肥年为荒年做准备,但英国却没有这么做。

在发达世界,我们是准备最不充分的国家,很难应对当前的金融动荡。

由于只在世界上经营零售银行,我们的金融信誉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的双赤字——外部赤字和财政赤字——形势比其它任何欧洲国家都要严峻。

如果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的境况显然比美国更为糟糕。

戈登·布朗应该对这种后果负责。

7. 乔治·布什(George Bush)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经济景气年份执掌美国政府,但当时的美国已经种下次贷危机的种子。

对于这场金融灾难,他未能担负起应有的职责,而是眼睁睁看着悲剧上演。

在2008年发表演讲时,布什指责纽约银行家应该为这个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负责。

“华尔街显然是喝醉了……问题是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清醒过来,清醒之后是否还会制造那些异想天开的金融工具?

8. 凯瑟琳·科贝特(Kathleen Corbet)

 

    信用评级机构被指应该为未能严格审查信贷衍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又包含太多的“有毒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业急速发展这段时间里,投资者的次贷交易额高达数百万美元。

评论人士指责说,3家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相信投资者的一面之词,而不是适当地评估与证券化有关的风险。

凯瑟琳·科贝特曾经是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当家人,2007年因备受批评辞去职务。

评论人士指出,标准普尔及其主要竞争对手Moody's以及其它评级机构面临与生俱来的利益冲突,原因在于很多客户发行的证券在评定级别时均得到其分析师的照顾。

8. 凯瑟琳·科贝特(Kathleen Corbet)

 

    信用评级机构被指应该为未能严格审查信贷衍生产品,而这些产品又包含太多的“有毒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业急速发展这段时间里,投资者的次贷交易额高达数百万美元。

评论人士指责说,3家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相信投资者的一面之词,而不是适当地评估与证券化有关的风险。

凯瑟琳·科贝特曾经是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当家人,2007年因备受批评辞去职务。

评论人士指出,标准普尔及其主要竞争对手Moody's以及其它评级机构面临与生俱来的利益冲突,原因在于很多客户发行的证券在评定级别时均得到其分析师的照顾。

10. 安吉罗·莫兹罗(Angelo Mozilo)

 

    在2008年7月以前,安吉罗·莫兹罗曾担任全美规模最大的次级抵押贷款放款公司Countrywide的首席执行官。

美国次贷放款公司利用误导公众的营销手段,让私房业主背负与之不相称的次级抵押贷款致使其无力还贷,这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之时,莫兹罗的薪酬以及其它收入总额据称高达惊人的4.7亿美元。

除此之外,他还因一个VIP项目成为媒体和公众眼中的红人,参与这一项目政要和政府高官能够签订条件优厚的抵押合同。

1月初,美国银行同意以大约40亿美元(20亿英镑)的价格收购Countrywide。

与此同时,莫兹罗还抢在公司股价崩溃前卖掉1.41亿美元的股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