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920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1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及解析

(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鸡

老舍

   ①一向讨厌母鸡。

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有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跟,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个小疙瘩来。

   ②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可是,有时候却欺负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是它遇到了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下来。

   ③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的受不了。

   ④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⑤不论是在院子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现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咯咯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⑥当它发现了一点可怕的东西,他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就放下,教他的儿女吃。

结果,每一只雏鸡都吃饱了,象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⑦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它若伏在在地上,鸡雏们有的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是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⑧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都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⑨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为英雄。

   ⑩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   文中第

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   根据⑤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分析这四段在内容安排上用了什么顺序?

有什么好处?

(3)品味欣赏。

请你从修辞角度说说下面句子表达的妙处。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

(4)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蕴含的深意有哪些?

【答案】

(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

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2)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3)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4)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

(1)“一向讨厌母鸡”是“我”对母鸡的态度,引起了下文“母鸡令人讨厌的原因”的介绍,同时为表现其伟大的母爱做铺垫。

从“一向讨厌母鸡”“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知,“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是文章的线索。

(2)“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子预备作战”“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写的是母鸡在白天的活动,“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写的是母鸡在夜里的活动,这是运用了时间顺序。

这些语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全方位地表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也是“我”对母鸡态度转变的原因,情节连贯自然。

(3)阅读句子,“发了狂”“知道它的成绩”赋予母鸡以人的情感态度,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再现母鸡下蛋后的快乐与炫耀的样子;“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是夸张的修辞,以此来突出母鸡下蛋后叫声的巨大。

(4)文中的母鸡为了孩子可以变得勇敢,可以忍饥挨饿,可以任劳任怨,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

作答时应该围绕“尊重、敬佩母亲”“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等几个角度来回答。

故答案为:

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为后文赞美母鸡做铺垫。

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

⑵按时间顺序,从白天写到晚上,突出鸡母亲一天到晚辛苦劳累,尽心尽责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鸡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同时也交代了我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使行文结构紧密;

⑶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母鸡炫耀成绩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⑷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有关文章结构问题的考查。

常用的文章线索有六种“人线、事线、地线、时线、物线、情线”等六种;

⑵本题考查记事顺序和概括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即可解答;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解析:

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含义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内容分析其内在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

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

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bó)   ,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ānshì)   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

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

马致远故居已被文物部门确定,修复后将会定期对外开放。

(1)根据文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写在横线上。

(2)请根据划线句推断(甲)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山岛竦峙

B.绿水行舟

C.小桥流水

D.晴空一鹤

(3)阅读白朴的小令: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判断下列诗句与其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答案】

(1)渊博 安适

(2)C

(3)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字词书写。

渊博:

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安适:

是指安逸舒服;宁静舒适。

多指人类的一种生活体态,人类在无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山岛竦峙——曹操的《观沧海》;B.绿水行舟——王湾《次北固山下》;C.小桥流水——马致远《秋思》“小桥流水人家”;D.晴空一鹤——刘禹锡《秋词》。

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天净沙·秋》是秋季。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色新”看出是春季。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乌啼霜满天”看出是秋季。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雪”看出是冬天。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莲叶”“荷花”看出是夏季。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渊博;安适;⑵C;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考生要读准字音,注意对同音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书写要规范。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考生对人物及其作品的掌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辨析。

3.现代文阅读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

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

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

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

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

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

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④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2)选文①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②段加点词“至少”能否删去?

为什么?

(4)资料链接:

   201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对此,结合本文,请你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答案】

(1)生成;聚集。

(2)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3)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

①少乘(开)车,多步行。

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

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

④少用橡胶产品。

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解析】【分析】

(1)根据第五段中的“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一句概括性语句分析,选文2—4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生成和聚集。

具体来说2、3段写石油的生成,第4段写石油的聚集。

(2)读“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这句话可知,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说明文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准确性,一个是逻辑性。

“至少”本义:

表示最小的限度。

语境义:

说明这是最短的时间。

如果去掉,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时间就是200万年。

说法绝对,不实事求是。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4)要求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的在考查学生深入生活的能力。

节约石油资源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如可发明节约石油的国家专利新技术的新技术,平时少乘车,多步行,少用橡胶产品等。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故答案为:

⑴生成;聚集

⑵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⑶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示例:

①少乘(开)车,多步行。

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

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

④少用橡胶产品。

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

举例子的作用答题格式为:

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题模式为:

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要理解问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注意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④“人都到那里去了?

   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fèi。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根据注音写汉字。

dĭngfèi(________)

(2)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________的人,“我”对他是________的态度。

(3)从选文⑦、⑧两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

(4)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鼎沸

(2)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3)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气。

(4)表达了我惋惜和惆怅之情,以及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分析】

(1)“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人声鼎沸”: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2)从“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可以看出是外貌描写。

老师的性格特征在第②段找到提炼出来即可:

“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老师的态度也在第②段“恭敬”。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⑦、⑧段所读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些都是古代一些深奥难懂的文字,老师毕竟是饱读诗书,因此会读;而学生刚上私塾,还在启蒙阶段,不懂文段的意思,所以乱读一气。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从“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可以得知,作者当年在三味书屋,因为不喜欢老师所讲内容,于是利用上课时间画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小人画。

后来因为要钱用,不得不卖给了别人。

现在回想起来,既有对当年卖掉这些小人书的遗憾,也有对三味书屋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故答案为:

⑴鼎沸

⑵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⑶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气。

⑷表达了我惋惜和惆怅之情,以及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概述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描写方法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性格要聚焦具体段落及重点词语概述。

⑶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聚焦相关段落,理解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的原因。

⑷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的把握,揣摩作者写此话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乡情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

(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      。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丙),是生命对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

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

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

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填序号):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