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003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其三,一定的社会理想产生之后,只有被实践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成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会变成人们实践中的真实理想。

如果一种社会理想没有转化为该阶级成员的道德理想,那么这种社会理想还停留在认识领域。

道德理想使社会理想更接近于实践。

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革命阶级在斗争中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和丰富的道德理想内容。

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由此产生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定剥削、否定不劳而获等。

但是现实中还有更高的道德理想标准,如不计报酬、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

道德规范准则具有规范的、现实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

道德理想标准则具有崇高的、理想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道德价值大小的标准。

在实践中,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准则,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理想标准。

可以说,道德规范则是道德理想标准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理想标准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肖群忠«

道德理想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就是道德理想,它含有还不能被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遵照实行的比较高的道德要求。

B.道德理想包含着一定社会阶级和它的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它与一定阶级的社会理想相联系。

C.一定的阶级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等同于社会理想,它包含着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预见。

D.恩格斯认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它反映出的未来社会观念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一致的方面,和社会理想相吻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德理想注重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而社会理想更注重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内容的构想设计。

B.道德理想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而与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它的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都显得不足。

C.道德理想需要人们先理解接受,化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道德理想在现实中有一个转化为社会理想的过程。

D.道德理想标准高于道德规范准则,它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性质,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按劳取酬”却不能奉行“不计报酬”就证明了这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内容上着重点不同,在形成过程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途径上道德理想更接近于实践。

B.革命阶级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带有道德理想色彩,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就是明证。

C.既然空想社会主义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那么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与科学社会主义重合度极高。

D.承认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联系,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前者代替后者;

承认二者的差别,则要求人们注意发挥后者在实现前者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吴宓曾盛赞沈祖棻:

“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

浣溪沙»

,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

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

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

风雨同声集»

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

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

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

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

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烦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

夫妻俩城乡两隔,唯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

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

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

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

宋词赏析»

«

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

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

􀆺

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_____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

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

一萼红»

,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

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

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

“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

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

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

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

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

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

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

有“当代李清照”美誉。

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是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

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5.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6.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简要分

析。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鸟 冢

黄孝阳

从前,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间老房子,不知何年何月建造,墙体都是巨大的石头,上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青苔。

鸟在屋椽上做巢,蜘蛛在檐角之间编织迷宫。

屋子正厅供有一尊真人高的菩萨,因为岁月的烟熏火燎,已辨不清材质。

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不是通常的那种法相庄严,有点尖喙细脖,因为污垢,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

山下的村人上山砍柴时常在这儿避雨。

若是两个人,相互说说村庄里的三长两短;

若是一个人,就看看山外的白云苍狗。

这天,雨下得很大,整座山峰像马一样打出响亮的鼻息,树林在马蹄下摇晃。

山顶上来了一个逃难的外乡少年。

他的父母被官府诬为江洋大盗。

衙役为找出他父母藏起来的财富,像放狗一样正跟在他身后。

外乡少年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浑身泥巴,身上还有许多被雨水洗得惨白的伤口。

上山的羊肠小道在大风里沉浮起伏。

少年跌跌撞撞进了屋,看见菩萨,情不自禁地跪下来,在菩萨面前许愿:

今日,若能逃过大难,来日定重塑金身。

磕头声惊醒了供案上打瞌睡的砍柴人。

砍柴人听清缘故,心生怜悯,把少年藏入菩萨的肚子———那里有一间小小的暗室,砍柴人抹掉少年留下的水渍与足迹,把少年的鞋子套在手上,弯下身子,在通往悬崖的路上留下两条大小不一的足迹。

过不多时,赶来三个衙役,面目凶狠,手上的钢刀雪亮。

衙役追问少年的下落,砍柴人指向屋外的悬崖。

衙役头听见屋梁上吱吱喳喳的鸟叫,心里生出疑惑,突地劈下钢刀,斩断砍柴人的胳膊。

大胆刁民,竟然敢哄骗朝廷。

衙役头大声咆哮。

砍柴人仍坚持说少年跳了崖。

衙役头又一刀剁下砍柴人的腿,狞笑着,指着屋梁上惊慌的鸟说,天下万物皆是朝廷的耳目,岂容尔等宵小欺瞒!

砍柴人闭目长叹。

暗室里的少年身体发颤。

衙役头哈哈大笑,一刀劈去,刀光比屋外的风还急。

一声脆响,利刃卷了口,菩萨的脖子上出现一条比针还细的黄澄澄的光芒。

衙役头吃了一惊,与手下两人互视一眼,各自提刀胡乱剁去。

菩萨的头颅滚落倒地,里面竟是一大堆金银珠宝,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何人所藏。

千里做官只为财,衙役头大喜,没想竟在此间觅到发达,正欲捡起珠宝,左肋被一把钢刀捅入,还没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头颅已被另一把钢刀砍落。

甲衙役说,一人一半。

乙衙役说,好。

话音未落,他们手中的钢刀已不约而同地砍在对方的脖子上。

少年爬出暗室,来到砍柴人身边,涕泪交加。

砍柴人喘着气说,原谅这些鸟,它们不知人世险恶。

少年点头应了。

砍柴人的身体在少年手中逐渐冰凉。

少年葬了砍柴人,想想终是不忿,指着满屋聒噪的鸟,眼里溅出血,恨声说道,终有一日,定要拔掉你们的舌头。

少年回到尘世,坚忍行事,用从菩萨头颅里取出的珠宝为源,通贾天下,遂成一代巨商。

时间弹落下七千多个日子,某天午夜梦回,他想起昔日誓言,便集万贯家财重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纯金打造面容慈悲的菩萨金身,打算运回那山顶,再去那好好修葺一下恩人之墓。

山高林密,天空幽狰。

时有野兽奔跑嘶嗥,唯独不复有鸟鸣之声。

他感到好奇,问从村子里请来搬运菩萨的农人,是何缘故。

农人笑道,20年前,我们这里的鸟还是会叫的。

那时,山巅上的房子里有一尊菩萨。

后来,菩萨头不见了,鸟就不叫了。

我们这里的鸟还有一桩奇怪的事,临死时,会聚集到一个地方,怎么赶也赶不走。

村子里有学问的人把那地方叫鸟冢。

他匆匆登上山顶。

在当年葬砍柴人的地方,已凸起一个巨大的坟墓,上面堆积了无数只有着金属光泽的鸟的尸骨。

几只眼珠乌黑、羽毛发黄的鸟正在上面缓慢地跳。

这天晚上,他梦见砍柴人。

砍柴人尖喙细脖身披氅衣,模样与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他问砍柴人,为什么会这样?

砍柴人含笑不语,张开嘴。

他惊呼,你的舌头呢?

砍柴人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道,我是这里的鸟神,我的舌头被你拔走了。

他惊讶地说,我不过是一时戏言。

砍柴人微笑着,继续书写,鸟类没有戏言。

他笑起来,然后,他醒了。

他把纯金菩萨运下山,重新熔化,按梦中所见砍柴人的模样做了一个雕像。

他在老房子里住下来,每天对着太阳欢唱,每夜对着月亮轻歌。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

(节选自«

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围绕那所供有菩萨的山间老房子展开,老房子见证了一切事实,贯穿着所有情节,起到线索的作用。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说极尽各种手法之妙,既有逼真的神态描写,又有动作、心理上的细节刻画,还巧妙运用对话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C.文中几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第九、十两段属闲笔,对刻画少年或砍柴人的形象没有什么作用,完全可以删去。

E.小说最后一段“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一句,目的在于说明鸟儿对人类的怨恨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逝。

8.文中少年的内心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试简析。

9.小说第一段末尾写“菩萨的样子有点怪,􀆺

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有何用意?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

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

“天下方乱,吾将安舍?

”文静笑曰:

“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

“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

“丧乱方剡,非汤、武、高、光不能定。

”王曰:

“安知无其人哉?

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

“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

“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

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

“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曰:

“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

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

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

公喜曰:

“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

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

“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帝曰:

“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新唐书􀅰

列传第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

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

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如:

关塞,关卡,关隘。

D、践:

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

践阼,践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

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并发出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

当秦王私下入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激迫秦王说出探狱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善于进谏。

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静用“太阳俯同万物”做比,婉转进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译文: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语文试卷(五)  第6页(共1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平白如话。

E.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2)在苏轼的«

赤壁赋»

中,“        ,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在«

虞美人»

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唱出了“        ,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胸无城府的她,在这个小天地里,赢得了所有人对她的尊重与怜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②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被提上日程。

③她一登场就成了焦点,她那卓尔不群的性格,完全不同于任何一种类型,如同天地精华滋养的仙界奇葩一样,放在哪里都与尘世格格不入。

④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可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哪里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闹意气呢?

你尽管放心吧。

⑤不仅是数字的跳跃,还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国,不可逆转地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⑥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成的创伤,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也是极有可能的。

B.长篇纪实作品«

耕读世家»

记录了山西朔州张氏家族的兴衰浮沉,叙写了他们在小堡村这片土地上倔强地扎根、开花、结果的家族历史。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资源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障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新发传染病影响人类健康。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滥用抗生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极为危险的程度。

在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