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62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和号战列舰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号舰于1942年停工。

设计

  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在战舰数量上根本不可能与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美国竞争。

日本海军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

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企图以单舰的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

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火炮,具有一定的经验。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

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

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

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

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

  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

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建造

  日本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

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空前强大的战列舰。

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

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在制造主炮时,日本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如何保证高膛压条件下主炮炮身能具备足够的强度。

1920年试制的480毫米舰炮便是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中报废,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

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

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

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其身管寿命达200-250发。

  1号舰1939年5月-10月,锅炉安装完毕,9月-11月,主机安装完毕。

1940年7月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

1940年8月8日大和号下水。

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

建造中的大和号

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年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

从10月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月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

11月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

12月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主炮开火的声音连海边城市里的居民都听到了)。

同时,一支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月8日凌晨(当地时间为12月7日),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

1941年12月16日,大和舰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

概况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

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大和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

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

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

但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

  大和舰舰员编组为20个战斗队,第1-9为主副炮及高炮分队,第10为目标观测分队(后来的雷达分队也包括在内),第11是通信分队,第12为航海分队,第13为损管应急分队,第14为飞行分队,第15-18分队为轮机分队,第19为医务分队,第20为主计分队。

编制舰员总数2,300名(建成时),其中准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

大和号最终时共设有22个分队。

具体分配是:

1-3号主炮塔分配有第1-3分队,前后副炮塔设有第4和第10分队,高炮设有第5,6分队(左右舷127mm炮)和第7,8分队(左右舷25mm炮),第9分队负责主炮射击管制和火控数据计算,第11分队负责测距,探照灯照射,航迹测定等,第12分队为通信科,第13分队为航海科(操舵,航海,信号,雷达,水音侦听);

第14分队为运用分队,第15分队为工作分队,均属于内务科;

第16分队负责电机,第17分队负责辅机(含损管、消防),第18分队属于飞行科,第19分队(机械),第20分队(锅炉),第21分队为医务科,第22分队为主计科。

  大和级战列舰还是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中条件最好,设施最全的舰艇。

单食堂就分成长官及舰长烹饪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烹饪室、准士官烹饪室、兵员烹饪室等五类,还有当时非常罕见的电气食品保温器。

兵员烹饪室中设有6个巨大的110升蒸饭锅,2个110升菜锅,1个36升粥锅(日本人在生病时才喝粥),两台15千瓦“万能烹炊器”(电饭煲),两个“合成调理器”(搅拌器),还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设备。

另外,还有烤箱和1马力冰淇淋制造机,可以自制茶汤,柠檬汽水,冰淇淋等“凉果”(冷饮)。

其菜色之好,较当时日本国内一般家庭的伙食标准高出许多,在日本联合舰队中也是首屈一指。

另外,舰上还设有223.4立方米的冷柜(相当于560台普通家用冰箱)用于储藏新鲜食品。

大和级还是日本海军中唯一一级全舰装有中央空调的战斗舰艇。

与旧有的日本战列舰相比,大和舰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舰成员约2500-3000人,1/3士兵可以享受专用卧铺,军官全部是双层卧铺(2人或4人/间),人均居住面积3.32平方米(作为对比,长门号上大概是2.6平方米,一般驱逐舰上只有1平方米)。

正因为如此,日本海军内部喜欢称大和舰为“大和旅馆”。

  大和舰的吨位,主炮威力,装甲厚度超过了同时代的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强战列舰。

由于日本人对大和舰的建造和使用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国海军在很长时间里大大低估了该舰的实力,错误地认为其排水量不超过46000吨,采用406毫米口径的主炮,航速30节。

基于错误情报,美国人相信“依阿华”级战列舰在达到33节高速的同时,其火力和装甲厚度已经足以对付日本的新式战列舰,而这种的判断显然是错误。

舰型

  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装甲带并为主炮射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排水量近73,000吨的大和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

1,为了凭借15万轴马力(只相当于当时一艘日本重巡洋舰的最大输出马力)的动力获得27节的航速,日本海军舰政本部从1935年开始,经过长期水池试验,前后提出40多个不同的船模,从中最终确定了舰型。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

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

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效能更明显。

  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

这种外形和“依阿华”级同样非常相似,但“依阿华”级舰艏的内侧曲线延伸到舰体中部以后就变得平直了,而大和舰的内侧曲线则呈弧线一直延伸到了舰艉,实际效能也更为优越。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原因是“依阿华”级由于巴拿马运河33米宽度的限制只好采用平直的舯部舷墙。

  大和舰舰艉水线以上高6.4米,与高达8.6米的舯部舷墙相比(水线以上),其舰艉低陷下去一块。

由这个地方可以通往大和舰的舰载机机库,舰载机在吊装之前就暂时停放在这里。

另外在舰艉两舷侧还有安放舰载小艇的隧道状艇库。

  在大和舰的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

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

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上层建筑

  大和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

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

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

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

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

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

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

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主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

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注2],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

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

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

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

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

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

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

发射速度1.8发/每分;

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

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负责研制。

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

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

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

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

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

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

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舰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

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

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

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有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

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并未找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

副炮

  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

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

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

(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

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防空火炮

  大和舰的主副炮都能对空射击。

但这两种火炮毕竟不是专门设计的高射炮。

对空射击一般只能起到干扰来袭飞机飞行的恐吓作用,该舰的防空任务主要还是由其装备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径高射炮来担任。

  89式40倍径127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舰建成时装备了12门(6座双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在改装中增至24门(12座双联装,一半带有防盾)。

该炮俯仰角+90度-(-)8度,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身管寿命800-1500发。

  96式60倍径25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号建成时装备24门(8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陆续加装,最终总数达到152门。

该炮俯仰角+90度-(-)10度。

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

  大和舰的这两型高炮在战争初期,算是两种性能不错的高射炮。

而到了战争后期,日本的大口径高炮和美国人配了近炸引信的大口径高炮相比效能不高,小口径高炮显得威力不足。

加上高炮射击指挥系统的落后,使得大和舰上这两种高炮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而战舰的防空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防护系统

  

大和号舰体结构示意图

大和舰极为重视防护,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

为实现上述要求,大和舰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

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

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

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在大和舰的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

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

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大和舰的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

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舰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大和主炮底座的前部,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

为了加强大和舰主炮弹药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敌方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

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通向弹药库的通道。

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大和舰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

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大和舰是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

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是最大的(其次是美国的“依阿华”级和“南达科他”级,舷侧倾角19度),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

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公斤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要求抗击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大和的舰底采用3层底。

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

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大和舰的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战舰全长的40%,这对其防御鱼雷打击显然是不利。

  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测试中心对在日本缴获的大和型3号舰信浓的装甲钢(该舰后来改为航空母舰,因此部分装甲钢没有安装)进行测试的结果,宣称日本战列舰的装甲钢抗弹性能只相当于美国产品的83.9%。

美国人测试过的另一块183毫米厚VH钢被认为具有和美国装甲钢同样优良品质。

其他装备

  大和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舰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

角度误差大。

  22号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

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

5度。

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

  13号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

2-3公里,角度误差±

10度。

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除了上述3款雷达以外,大和舰还装备有一种雷达波接收器,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大和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公里,装有3挺7.7毫米机枪。

后者最大速度375公里,最大航程2080公里,装有1挺7.7毫米机枪。

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按照设计,大和舰最多能够携带16艘小艇(包括2艘舰载水雷艇,2艘长官艇),一般只带14艘。

作战经历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这时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却是曾极力反对建造大和舰的山本五十六)。

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

然而,大和舰建成服役之时,恰好赶上战列舰的霸主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

太平洋战争期间在美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虽然威力强大但却生不逢时。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