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123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课科技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Word格式.docx

 

内容摘要:

1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3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4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5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

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

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

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

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

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

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

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二.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关注的重大事项。

又如作为地学分支之一的气象学,远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里还表达出人们已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发展同样与农业灌溉、防止水患侵袭、保障皇粮军粮运输等需求紧密相连,正因为这样,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黄河大堤、海塘等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是闻名世界的杰作。

与这些学科不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三.形成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赶上其它文明古国,继而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大一统”封建社会的兴衰时期持续发展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是农业古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都推行“以农立国”的政策,大兴水利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水利工程既是农业经济的需要,又是大一统社会结构的要求。

单靠小农经济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自大一统社会结构的推动是古代中国水利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奇迹万里长城是为了满足国防需要建立起来的,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航海技术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冶金、纺织、制瓷、四大发明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发展的。

中国古代的技术大多是围绕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封建大一统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命运:

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封建盛事成就辉煌,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王朝日趋衰落而逐渐终结。

四.中国在发明,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及其它科技的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外传。

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声绘色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用廉价的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不仅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向西传到了中亚,又经阿拉伯传到了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国家。

战国时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书籍;

唐中期《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中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而到期了宋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得以完成、发展: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

指南针随着宋代的航海业的发展而普遍使用,并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到了宋代已经广泛地用于军事,北宋的专门制造火药与火器的机构,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在13世纪中期,火药与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后来传入了欧洲,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夏商时朝:

夏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商朝时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天干地支纪日法),同时夏商时期还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与月食的记录,这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首次记录;

春秋历法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秦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阳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同时西汉还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并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隋唐时期:

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同时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长度的创始人。

宋元时期:

北宋沈括创制了更简便与更有利于安排农时的“十二气历”;

元朝专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仪与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并主持编写了《授时历》,其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却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3)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中国古代秦时的长城,隋唐时的建筑师宇文恺修建了大兴城,唐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隋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赵州桥,宋元时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一杰出的著作,明朝时的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

(4)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战国时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的扁鹊采用“四诊法”,著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在这一时期问世。

西汉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被人称为“神医”的华佗发明了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麻沸散”,而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写了后世中医视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

唐时人称“药王”的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在中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而吐蕃名医元丹贡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编的《唐本草》是世界是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明清时期:

明后期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来中国的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时祖冲之更为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还著有《缀术》一书 

,宋元时期:

宋代算盘可能发明;

珠算在元代已经相当普及,明清时期:

明数学家编著《算法统宗》,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关于求圆周率“割圆九术”,并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6)中国古代的其它科技成就 

战国时《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当时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西晋裴秀是我车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图的原则。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专著,其对石灰岩溶地貌的观察与记述,比欧洲早两个世纪。

中国古代其它著名的科技著作:

农业著作:

两汉时的我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宋朝时农学家陈旉的《农书》;

元世祖时向全国颁发的《农桑辑要》;

明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综合类著作: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许多科技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明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

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作者:

张密生

《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11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中国古代科技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