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368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赵场中心校《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研修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21人

60人

80人

25人

45人

比例

10%

49%

74%

23%

42%

总的来看,学生习作情况A等的有20人,占19%,B等的有42人,占39%;

C等的有28人,占27%;

D等的有18人,占12%。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词汇量不丰富,文章短小贫乏。

(2)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3)内容表述不清楚,意思不完整,语句也不太通顺。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习作的初始阶段,我们一定要抓好。

但是,在学生身上却存在着这么多问题,这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研究。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五年级的情况:

(共有学生138人)

思路不清晰

内容不具体

素材单一

词汇量少

想象力不丰富

没有真情实感

35人

49人

56人

70人

66人

42人

25%

35%

40%

50%

48%

30%

总的来看,学生的习作情况A等的有24人,占18%;

B等的有52人,占38%;

C等的有42人,占30%;

D等的有20人,占14%。

对上面的材料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五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

(1)素材单一,词汇贫乏。

(2)语句不通顺,内容不具体。

(3)思路不清晰,想象不丰富。

(4)不能表达真情实感。

综合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都与阅读教学紧密相连。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探索农村小学阅读与习作的互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学生现状原因分析。

我校学生全为农村孩子,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农村孩子摆脱不了的局限。

(1)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窄见识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受到局限。

(2)学生家中存书少,阅读量少,而且阅读的内容也不太适合他们。

全校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课外读物。

有书的学生即便有多数也是那些以插图为主的卡通书和《奥特曼》、《快乐星球》,对学习没有多大帮助。

(3)隔代教育造成了农村学生缺少家庭指导。

我校学生共650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04人,占到了总数的16%。

而且剩余学生的家长也有不少忙于生计、早出晚归。

剩下年迈的老人能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已实属难得。

所以作文的家庭指导是一片空白。

3、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我街道教师也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学生习作能力差的原因尚未做深入地研究。

(2)对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课标的要求还理解的不深刻。

(3)教师们对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没做深入地思考。

(4)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5)在课文教学时没有很好地挖掘出与习作教学的切合点。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与实践过程

研究重点: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将教师的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习作技巧、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独特视角等,并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3)使学生课外阅读更具有目的性,从只是鉴赏态度转变到学习借鉴态度。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本项目的研究以调查研究法贯穿始终,一切以调查为准绳。

早期调查后定研究方案、策略;

中期调查后进行研究调整;

后期调查作研究报告、总结。

研究过程中还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跟踪调查。

(2)行动研究法。

本项目拟以“学习——实验——反思——再实验——反思——总结”为研究模式。

其中以实验为重点,通过实验,实现教师从学习到运用,在到总结的过渡。

(3)教育叙事法。

本课题计划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记录教学片段,加以反思的形式不断深化研究,找到方法。

(4)类比研究法。

本次研究采取抽样研究的方式,在我教改实验的实施范围内重点选取两个班(中心校三年级二班、五年级一班)作为实验样本。

通过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类比,更便于彰显实验研究的成绩。

四、研究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7月)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研究方案,开展进行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研究探索工作。

第二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7月)形成一定认识,开展课堂展示活动进行实践论证,形成一定模式。

第三阶段:

(2009年9月——2010年7月)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教师研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细节问题——“农村小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习作训练”进行专题研究探讨。

第四阶段:

(2010年8月——12月)资料汇总,形成《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结题报告,宣传研究成果,完成《教师论文集》、《教学叙事集》、《学生优秀作文集》的撰写编册。

五、研修具体过程阐述

(一)研修人员说明

本课题历时三年完成研修工作,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中的部分教师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外调的原因)已发生变动,最后完成研修工作的主要人员有:

1、顾问组

刘祖俊(翠屏区教育局副局长)

唐元毅(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钟永强(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刘川(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室主任)

彭亚莉(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小学部部长)

方助生(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科室研训员)

2、领导组成员

组长:

彭鸿志(中心校校长)

副组长:

童祥珍(中心校副校长)

3、主研人员:

郭楷(教导主任、区级语文骨干教师)

徐芳(副教导主任、镇级语文骨干教师)

冯丽(语文教研组长)

张龙琴(校语文骨干教师)

刘玲(语文教师)

4、参研人员:

马正容、王艳梅、苏大友、李莎、朱燕、王宗捷、张龙琴、刘宇、刘永兰、

(二)课题修订

本课题开题之初,确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互动研究》,经专家组顾问组建议,互动一词无法体现,故后期将课题更名为《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形式

变动之后的课题组成员,均为赵场中心校的语文教师。

因此,我课题组将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学校语文组的校本研修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保证了研究工作的日常化。

(四)研究内容

课题组将《农村小学语文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分成两大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个内容为“以读促写”,另一个内容是“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里又包括读中训练学生的小练笔、续写故事、仿写句子、扩写片断、仿写作文几种内容;

而“以写带读”又分为自读、互读、师读、齐读等。

(五)研修模式

课题组在开展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套成型的研究模式,主要体现为“一学二看三研四课五赛”:

1、“一学”

这里的学主要指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自学,特别集中中研究的初期。

在研修的第一阶段,我研修组为全组成员查找了有关此课题的丰富的理论学习材料,装载成册,人手一本进行自学。

随着研修进程的不断推进,研修成果的不断显著。

给教师准备自学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这时,我们购买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藏书,让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自学。

这样,在学习与成长的门道路上,有效防止了一刀切,教师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营养。

这样,有效地达到研究上的求同存异。

2、“二看”

读和写都是语文教学的中的重点,分开把握都难以把握好,将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交融那就更要讲究技术和技巧。

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我们向优秀的教师学习。

主要体现在观看教学光碟和专题讲座上。

.观看教学光碟

为使教师研之有物,课题组组织教师观看了很多教学光碟。

通过光碟向优秀教师、名师学习读写交融的教学课例。

三年里,我们先后观看了窦桂梅教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丑小鸭》、《牛郎织女》、《晏子使楚》,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于永正老师的《翠鸟》、《长相思》、《新教材作文课》、李卫东老师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慈母情深》……这些优质的课里面,都或多或少地蕴藏了读写交融的技巧和思想,让我们能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思考问题,受益匪浅。

.观看专题讲座

组织教师观看并学习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分为两类,专家讲座和教师讲座。

专家讲座学校重视请进专家以提高校本研修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邀请了区师培中心的唐元毅、钟永强、彭亚丽、张玉珍、田云春、钟曙光老师到我校开展专家讲座。

这些专家的观点言论,极大地推动了我校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校课题的研究工作。

教师讲座除了专家讲座外,我校还开展本校教师讲座。

随着《农村小学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每位教师的收获有所不同,进步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请收获大、感悟深的教师针对我们的研究课题,为课题组其他教师举行专题讲座。

这是对所有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同时也是对开讲座的教师的一种锻炼。

(三)、“三研”

1.个人研读

课题组为所有课题组教师提供方便,购买大量有关课题研究的书籍,提出个人研读的要求,让教师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在家休息时间进行自读自悟,并定期进行研读感悟交流。

2.理论研修

课题组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研修课题理论知识,组织课题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柱。

3.实践研讨

研讨会是我课题组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区级课题的研究历来年都固定时间和内容。

每逢双周的周二下午第六、七节课为《农村小学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实践研讨会时间。

在繁杂的学校工作中,保障了研讨时间就能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研讨质量。

(四)、“四课”

读写交融最终要以课堂教学进行落实,因此,课堂是《农村小学读写交融的实证研究》的主研阵地,为此,在课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面进行不断探索、研究。

1.磨课

磨课就是在上课之前,课题组教师对教材的反复揣摩、对教案的反复修改。

我们都会召集课题组教师,共同探讨出每一节课的读写结合点在什么地方,教师采用哪种切合方式比较有效等进行磨合。

最终达到最好的预设。

2.展课

通过广大课题组教师对教案的共同修改,最后形成较好的教案后,由教案初撰者选择一个班进行上课。

课上要充分体现和运用我们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教师要对执教教师的课进行评议和评分,不合格的课要求重上,由主研人员进行分数汇总,汇总结果纳入教师科研类考核里面,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议课

通过展课,我们可以共同找到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中的断层,通过议课,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看本节课从哪些可以值得推广,哪些做法还有需要研讨斧正。

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又一过程。

4.推课

推课就是走出课题组,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全镇非课题组成员进行宣传推广,听取大家的宝贵意见。

我们安排了主研人员承担推课任务,比如郭楷推过《丑小鸭》课堂教学、徐芳推过《扳手劲》课堂教学等。

(五)、“五赛”

有竞争才有动力,我们的课题组成员不仅时时团结协作,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还举行一些竞赛活动,比如教师课文朗读比赛、教师下水文竞赛、教师说教材比赛等。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竞赛:

1.说课赛

说课赛是考查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认识性个人收获的一种方式,成员们通过说课,理清读写关系,弄清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符合研究成果。

教师通过撰写说课稿、再进行说课,增加了对整个课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教学赛

教学赛是考查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的展示,不仅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更能让我校在这种竞赛中发掘学校的新星优秀教师。

3.论文赛

论文比赛是督促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总结、反思的一种形式,同时也为论文集的编撰打下基础。

4、案例赛

案例赛旨在鼓励课题组教师随时记下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真正与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程度。

5.设计赛

设计赛就是通过比赛,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读写交融,并将这种交融做得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效有果。

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明确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它是指向写的读。

写是读的升华,习作之后让学生把写变成读,它是变成读的写。

2、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意识到学生的读的能力与写的能力基本处是成正比的。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习作能力也不会弱。

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他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很强。

3、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应该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不能单独进行。

4、阅读教学中应该找准与写的切合点,每篇课文尽可能只找一个重点的切合点。

这些切合点包括:

课文语言、词汇、段落、布局等。

5、习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有声地朗读或认真地默读几遍。

在读中修改,在读升华。

6、要做到读与写的交融,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更应讲究策略。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误成“读不成读,写不像写”的局面。

总结出了读写交融的五个“联”和三个“带”。

五“联”

①阅读中的审题与作文的拟题相联结;

②阅读中材料的品评与作文中材料的选择相联结;

③阅读中区分文章主次与作文中安排详略相联结;

④阅读中归纳中心与作文中突出中心相联结;

⑤阅读中语言的赏析与作文中用词造句相联结。

三“带”

①带着积累词语的目的去阅读;

②带着搜集间接材料的目的去阅读;

③带着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目的去阅读。

7、归纳出一般性教学步骤。

在以读促写上,我们采用归纳出“读—悟—写—评”的四步教学法。

在以写带读上,我们归纳出“写—读—改—誊”的四步教学法。

(二)操作性成果

1、以读促写策略

以读促写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中优美词句、篇章、修辞手法等,让学生练习,最后运用于自己习作中。

(1)、积累词语,熟成生巧。

课题组经过长期研究,明白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一些重点的、便于运用的词语、短语,进行说话练习。

让学生在无数次的练习中熟能生巧,最终促进驾驭字词的能力、以作的能力提高。

可以说,好的词语、短语、成语在阅读教学中随处可见,我们常常与它不期而遇,却又与它擦肩而过,这是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

我们课题就是研究将这种资源充分运用起来。

课题组成员苏大友老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抓住“无边无际”这个成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说了还不够,课堂作业之一就是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课题组成员李莎老师则是抓住词组来进行熟能生巧训练的,她在上《称赞》时,抓住“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

‘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中的闻了闻,让学生做动作,体会闻了闻中的意味,然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要闻了闻呢?

会说些什么呢?

有的学生说:

妈妈把菜端上桌子,我闻了闻,说:

“真是美味呀!

”也有学生说:

爸爸从山上挑粪回来,我走近闻了闻,说:

“臭死了。

李莎老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也如法炮制,当教学到“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话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表演怎么一会儿攀,一会儿手脚并用。

学生很感兴趣,并理解到攀山困难重重。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做什么事情时是一会儿采用这种方法,一会儿采用那种方法呢?

学生稍作思考之后就思如泉涌了。

有的学生说,在吃鸡爪的时候,一会儿用牙齿死死地啃,一会儿用手指使劲地撕。

有的学生说,我们扫地的时候,一会儿把桌子挪开扫,一会儿把板凳抬起来扫。

低年级学生虽然写得少,说得多,但是有效地、经常地用教材上的好词说话,无疑对他们以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教学的好词的学习与运用,还有很大部分是学习关联词的使用。

关联词虽然严格地说不算好词美词,但是在作文上的份量却是很重的。

关联词,是就其语法意义而言的,是指一个或几个词在语义上起到与上下句相关联作用的词语。

课题组教师通过研究得出,关联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词,如果学生善于运用关联词,便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

让学生学会甚至善于使用关联词,并不能让学生自学,教师应该利用阅读教学对这方面进行引导。

因为我们1—6年级的语文教材上都出现了很多不可或缺的关联词,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事实上,我们的课题组也是这样做的。

低年级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关联词,中年级慢慢过渡,高年级适当提高难度,能运用一些稍复杂的关联词进行习作。

课文《赵州桥》有这样一句话: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课题组王宗捷老师在教学这里时,先在黑板上画出赵州桥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看着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当学生理解到四个小洞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冲击力,二是减轻桥的重量。

理解了这两个作用后,王老师问:

这两个作用中间作者用哪个关联词交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学生们随即找到了“既……又……”让学生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学生将这组关联词运用得很好。

他们分分写道“学校操场的那棵黄桷树既能为我们遮风,又能为我们挡雨。

”“打乒乓球既能锻炼我们的反应能力,又能锻炼我们的手臂力量。

”……

《为人民服务》是公认的关联词用得最好的课文之一,课题组一致认为六年级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篇课文来提升学生的关联词运用能力。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短短百十字,整合诸如“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等。

作者毛泽东运用关联词用得恰如其分、行云流水,使文章一气呵成。

课题组教师在上到这里时,一定会停下脚步,与学生一道仔细分析。

再引导学生也运用这几个关联词写一写,基础差的可以用一组来写,基础好的可以同时选用几组说话。

(2)、积累语言,拿来就用。

课题组成员深信,凡是能选入教材的课文,都算得上是千古美文,文中都不乏有很多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让学生朗读、感悟、领悟其优美之处,并增强他们向他们学习的意识,并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如课题组教师徐芳在教学《桂林山水》,针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她反复让学生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丰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学生在读的时候反复体会作者陈淼这一句话的妙处,妙在一句话几个事物反复交叉,互相衬映,起到一石几鸟的效果。

然后启发学生,这句话不仅可以描写美丽的桂林山水,而且我们可以用来描写我们身边的景色,不信试一试。

果然,学生马上用上这句话来描写我们的七星湖、马湖等。

积累语言不仅是现代文,在课堂是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古诗词、名人名言甚至一些谚语。

这些语言的积累,也可大量用于我们的写作,促进学生言之有物。

课题组教师郭楷在古诗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在引导学生朗诵古诗、理解古诗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其实,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甚至是你们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妈妈有在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们想想哪些时候他们会想到呢?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

“快过年了,爸爸在回家的火车上可能就会念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的说:

“中秋节时,在浙江上班的二表叔就会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而课题组刘玲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上也很下功夫,经过她的努力主,诸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日积月累中的优美诗句也频频出现在该班学生的作文中。

优美语句不只在课文中,不只在语文园地里,有时会在其它地方见到它们。

通过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语文书上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包括有些宽带网,导学语言等等地方可利用资源可多着呢!

课题组的郭楷老师和张龙琴老师就很是善于利用导学部分让学生汲取营养。

在三年级教材第六组导学上有这样几句话: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主研教师可没有轻易放过这句话,他让学生积累下来,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在六单元的习作课上,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有不少学生用到了这样一句话,其中赵祥淋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奔腾的江河,没有澎湃的大海,没有辽阔的草原,没有茂密的森林,但它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曾浩伟同学又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而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家乡佛现山上的茂密的森林……”

(3)、改造语言,移花接木。

语言优美,可以积累下来,拿来就用。

但是有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语言特点,必须将语言进行修改,再进行运用。

修改语言,可以从小处着手,修改它的主语、谓语、宾语中的一个或两个部分。

比如课题组刘宇教师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伴》时,她将“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然后让学生想想,一本好书还是什么?

教师随即出示小黑板,黑板上写着“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让学生随即写一写。

有的学生写道: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黑夜里的明灯,也是照亮你心灵的天堂的明月”。

也有的学生写道“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好朋友。

课题组教师朱燕在执教《金色的草地》时,重点抓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以读促写。

课文中写道:

“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少有趣的蒲公英!

从那时起来,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句话的语言进行适当修改,学生们想象特别丰富,打开了思想,打开了话匣子。

学生们纷纷说道:

“多少可爱的鱼儿!

多少美丽的鱼塘!

从那时起,鱼塘和鱼儿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多么可爱的小强!

多少有趣的同学!

从那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