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703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正确。

3.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图中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

【解析】

试题分析: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正确;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①逐渐消失,但随演替进行该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逐渐增多,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错误;

在b→c段,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D正确。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

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

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4.对某果园在不同时期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同时调查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蜘蛛属于生物防治,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也属于生物防治

B.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宜选用标志重捕法

C.引入蜘蛛会定向改变害虫种群抗农药基因频率

D.在农药的作用下,B点时害虫的抗农药基因突变频率显著高于A点

【答案】A

【解析】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引入蜘蛛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都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宜选用样方法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可选用五点取样法,B错误;

蜘蛛对具有抗农药基因的害虫不具有选择作用,故不会定向改变害虫的抗农药基因频率,C错误;

农药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D错误;

答案是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基因频率的改变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5.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种群和生物群落

B.种群和生态因素

C.生物群落和种群

D.生物群落和生态因素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种群,而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为群落,由于黄羊为一个物种,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为种群,而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为群落,故A正确,BCD错误。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

【答案】选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池塘中动物的垂直结构的有关内容。

单养鱼时鱼种1胃中的食物主要是植丛中动物,表明鱼种1单养时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1胃中的食物主要是低栖动物,表明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

单养鱼时鱼种2胃中的食物与混养时相差不大,说明无论单养混养鱼种2都多出没在植丛中,故②③错,故本题选A。

7.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

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处于增加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正确;

乙表示该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呈“S”型增长的该家畜种群的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为K/2,B项错误;

收获该家畜的最佳时间是超过K/2(如丙点),这样收获后,可使其种群数量降至K/2,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可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C项正确;

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关键是理解“S”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曲线图:

甲~乙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长;

乙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乙点之后的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丁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表示K值。

8.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

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

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故选:

B。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性,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甲、乙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9.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某草原生态系统经若干年后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下列对该变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复杂

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坏境资源的能力

D.该过程是生物群落和坏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化,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和坏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草原生态系统演变成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群落利用阳光等坏境资源的能力逐渐升高,这是答题的关键。

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某草原生态系统经若干年后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逐渐复杂,A正确;

草原生态系统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B错误;

草原生态系统演变成森林生态系统,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坏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

该过程是生物群落和坏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10.下列调查活动和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

B.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D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设鲤鱼总数为N,标记的为n。

再捉到得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为m。

则n/N=m/M,进而可知N=(n×

M)÷

m,标志物脱落则m减小。

因此部分鲤鱼标记物脱落则可能导致种群密度增大,A项错误;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广大人群随机抽取,如果选择有患者的家系进行则发病率增大,B项错误;

由于昆虫具有趋光性,故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使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大,C项错误;

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D项正确。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丰富度等的测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B.如果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就需要增加稀释倍数

C.对一个小方格计数时应包括四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D.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的同时也需做重复实验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错误;

如果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就需要增加稀释倍数,B正确;

对一个小方格计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C错误;

本探究实验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重复是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本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足够多,样本足够大。

其数据是80--100个小方格的平均值,足够精确,因此也不需要做重复实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要能够识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

样品应混合均匀后取样、取样时间相同,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应先盖盖玻片,再从边缘滴入培养液等。

12.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在t0~t1时间内,种群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

D.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解析】【分析】种群的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详解】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所以A正确;

t1~t2期间,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是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并且在t2达到最大值,所以B错误;

在t0~t1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则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数量达到K/2,所以C错误;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t2之间,捕到剩余K/2。

所以D错误。

【点睛】熟练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与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这两种曲线之间的转换,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

13.下列各项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①性别比例②物种数目③年龄组成④出生率、死亡率⑤种群密度⑥代谢类型

A.⑤⑥B.②⑤C.③④D.②⑥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物种数目和代谢类型不属于种群特征,故选D。

14.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

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

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

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

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据此可知,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大兴安岭的东北虎和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都属于种群,A、C、D三项均错误;

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不是由同种生物构成,因此不属于种群,B项正确。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种群的特征B.光照的强弱C.地形的起伏D.温度的高低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地形起伏、光线的强弱、湿度的高低等直接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种群的特征与群落水平结构无关,故选A。

16.调查下列哪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

A.兔子B.蚱蜢C.桦树D.老鼠

样方法适宜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题中C.桦树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而A.兔子B.蚱蜢D.老鼠,都属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都要选择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所以本题答案为C。

样方法

【名师点睛】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则可用样方法调查。

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1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

B.

18.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

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

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D.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解析】分析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只能得到t0~t1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生物量的大小无法知晓,A错。

种群K值代表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一个某个峰值可代表的,B错。

t2~t3乙种群逐渐遭淘汰,对应此时环境条件开始稳定不变,说明乙种群主要是不适应稳定的环境所致,并非受内源性因素调节,C错。

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D正确。

19.下列情形与图中坐标曲线走势相符的是()

A

.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B.人体肌细胞中ATP生成量随氧分压的变化

C.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D.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细菌数目的变化

【解析】A、所有的酶都是专一的,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所以酶有很多种.并且酶具有生物活性,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也受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对于温度要求比较高,温度较高或较低都会使消化酶失去生物活性.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时,其生物活性才最高.所以与坐标曲线走势不相符;

B、氧分压可以看成含氧量.人体肌细胞中ATP生成量随氧分压越高,则ATP越多.但是注意啊,并不是成直线增长,而是曲线增长,增长越来越慢的,最后就基本不增长了.所以与坐标曲线走势相符;

C、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大,但是光合作用强度同时会受温度升高气孔关闭的影响.所以与坐标曲线走势不相符;

D、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细菌数目,在调整期细菌一般不分裂,稳定期新增加的细胞数目与死亡的细胞数目达到平衡,这两个时期数量变化不大.对数期细胞数目以等比数列形式增加;

衰亡期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所以与坐标曲线走势不相符。

【考点定位】消化酶;

光合作用的概念;

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名师点睛】三磷酸腺苷(ATP)是由腺嘌吟、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2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

代表的是增长率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

【解析】—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错误;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鼠活动范围变化大,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D正确。

21.下列调查实验的操作方法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

②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没有将试管振荡,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导致误差增大,①错误;

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由于做正式实验之前通常已经通过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了条件,因此做正式实验时未设置空白对照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②正确;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其关键是随机取样,若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导致误差增大,③错误;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可以采取测交或杂交的方法,所选的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对实验结论影响最小,④正确。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和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

这提醒我们: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2.(2015秋•安阳校级期中)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该岛屿一定经过漫长的群落演替

D.旅游不可能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

1、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

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该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A错误;

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C正确;

D、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C.

群落的演替.

2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种群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B.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自然界中种群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A正确。

S型曲线中,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B正确。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达到K/2后,种群密度较大,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大,C正确。

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步增大;

K/2到K,种群增长速率逐步降低,D错误。

【点睛】学生对“S”型曲线理解不清

“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4.(2015秋•扬州期末)如图所示的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A.

B.

D.

A、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下降,是增长型,A错误;

B、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下降,是增长型,B错误;

C、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不变,是稳定型,C错误;

D、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上升,是衰退型,D正确.

本题选:

D.

种群的特征.

25.研究人员调査了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内8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

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