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51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二轮练习学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师版Word格式.docx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高考中主要是围绕着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进行考查。

复习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时,既要从二者的侧重点、见证〔表现〕、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区分,又要从二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表达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共性方面进行理解,同时注意与第二单元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进行把握,还要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角度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

该讲的核心在于凸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所以复习中一定要立足中华文化,掌握展现文化力量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结合各地文化节的举办,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节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结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汉语影响的不断扩大,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因。

【主干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重要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________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________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

【易错提醒】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________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________。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________的瑰宝,都是________的骄傲。

③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易错提醒】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表达。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

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_______。

(2)意义:

有利于______________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易错提醒】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与肩负的时代任务

(1)中华文化力量表达: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________,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________。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中华文化的衰微:

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精神力量力量之源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保证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___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措施

全面认识祖国________,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________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表达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

【高考真题剖析】

〔2018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2018福建卷〕32.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

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

这说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答案】B

【解析】杜甫是“大地诗人”就在于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所以,今天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获得了永恒。

B符合题意。

A说法绝对,CD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我们的中华文化。

〔2018天津卷〕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称呼的称谓是有所区别的,这表达出文化的不同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表达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那表现出的就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选择C。

〔2018海南卷〕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动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

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

〔4分〕

【核心考点探究】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侧重点

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联系

(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概念

中华民族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

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一般指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的、非主流文化

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性;

研究对象是特定范围的族群和社区;

民族性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知识拓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1)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蔓延和发展的标志。

民族文化在民族成长和壮大中始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

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的衰落。

(2)从文化的历史使命看:

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到了近代出现了没落。

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振兴,必先振兴文化,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自身与现实的关系看: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

【典题探究】

【例1】【2017•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故③错误。

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那么阻碍经济的发展,故④错误。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故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项。

【探究】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

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例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华文化民族性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排除错误选项。

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选C项。

【探究】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变式精练】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②项错误。

2.2017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表达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

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解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

(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本设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概括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表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表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2、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表达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发展的主体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3】【2017·

福建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

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解析】回答此题,要首先阐明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结合树立海洋意识作出结论即可。

【探究】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表达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3.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肩负中华文化的使命,张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下面是张老师搜集的材料以及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聚焦中医中药】

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强大工具。

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

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不少西药是从中草药中提炼出来的。

中西医殊途同归,都是为救人,彼此配合乃是病人之福。

(1)上述材料表达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中西医彼此配合的意义。

【感知历史使命】

以“亲情中华—贺新中国60华诞、扬广州亚运精神”为主题的第三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暨两岸四地侨界青年论坛2017年11月21日上午在广州隆重举行。

本届华人文化艺术节以“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情结,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

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开幕式上讲话。

他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侨联组织的重要职责。

多年来,各级侨联坚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工作特色,以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请你分析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答案】

(1)上述材料表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2)①中西医彼此配合,有利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后结合材料进行取舍、解析。

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③的说法错误;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的说法错误;

①②的说法正确地反映了题意。

5、【2018•昆明模拟】温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文化。

这深刻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③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易错全面排查】

【易错点1】中华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因而对中华文化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1.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C、中国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解析】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主要说明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选D。

A、B、C项在材料中表达不出来。

【易错知识点分析】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3)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

过;

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易错点3】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3、【2017•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此题以广东重点打造四大品牌为情境,考查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知识的能力。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B错误,A正确。

C否认了地域文化的共性,排除。

D将中华文化当做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是错误的。

【易错知识点分析】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易错点4】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不准确

4、【2018•台州模拟】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幸福生活亚克西》等。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每年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这表达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代的先进文化,②说法错误。

【易错知识点分析】无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对国内文化来说,中华文化都具有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那么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复习感悟心得】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课后巩固训练】

【能力提高训练】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017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

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广纳包容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D、兼收并蓄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

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应选B项。

2、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那么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

这表达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

材料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