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816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亲手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播放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

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

(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

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

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

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

(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

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

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

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

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

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

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

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

(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

ng、潭tá

n、螺luó

、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

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

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

原因何在?

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

请同学们读这个字。

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

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

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

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

(板书:

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

江南风光视频:

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

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

《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设计理念:

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

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

(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用“”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

(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的江水

()的太阳()的春天

课件四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

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

(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

出示江南美景图:

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

会怎么做?

(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师:

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

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

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

(27字)。

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

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

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提问引导学生质疑:

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

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

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反问:

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

为什么?

出示课件六:

能不忆江南?

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

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

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

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即“感受阅读的乐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及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通过反复的听、读、议,理解朗读的变音规则,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明确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体会法:

通过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自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六、说学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良好的读书习惯已基本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阅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但由于小学生对于遥远的桂林山水了解很少,更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课力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体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七、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

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现在就请作者为我们做导游,共同来游览美丽的桂林山水(揭示并板书课题,同时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风光视频)。

这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乐音中观赏、聆听、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了桂林美景,让学生伴随全文朗诵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认真听范读,读通课文,圈画自学生字、词。

(2)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欣赏“漓江的水”视频,进一步加深体会。

检查思考题①,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

教师归纳后板书:

水:

静清绿。

(3)看屏幕,听第二段范读。

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

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认读“澜、瑕、翡”四个生字,课件展示澜、瑕的书写规范。

(5)检查思考题②,重点学习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播放重点句朗读,强化学习“啊”的变音规则。

②品读比较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③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

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件设计与运用思路与第二段相同。

看桂林的山的视频,听本段朗诵,自读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对比泰山、香山图片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认读“峦、骆驼、兀、”这几个生字,课件展示生字“攀、峦、泰、骆驼、罗、障、兀”的书写规范。

重点学习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进一步掌握“啊”的变音规则,在品读中深化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句子:

(1)、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

(2)、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认读“绵”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卷,促进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

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

1、学生归纳、讲评,谈学习收获。

2、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3、拓展延伸

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景色怡人,作者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

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运用作者这种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选择当地合适的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

然后写一段话。

八、说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水:

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

奇、秀、险

总 

分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九、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让农远工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启慧编辑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陈熙玲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