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28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至于誓天断发(古:

3、词类活用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函梁君臣之首:

4、特殊句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盛以锦囊——

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翻译句子:

二、思考与讨论:

1.思考: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2、思考:

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

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3、思考:

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4、思考:

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5、归纳: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

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三、课堂延伸:

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写一写

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

“得”“失”;

“成”“败”;

“损”“益”;

“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

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

传记。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

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

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

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

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

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

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

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

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六、分析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

提问1:

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1: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问2: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2: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提问3: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3: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

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

”回应论点。

七、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翻译。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八、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九、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

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十、作业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了解作者观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关知识:

1、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读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做的序。

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3、关于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基础知识

1、诵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

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乱者四应()伶()官泣下沾襟()盛()衰之理

誓天断发()及仇雠()已灭

2、补写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

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

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

向前2、仓皇东出东:

向东

3、一夫夜呼夜:

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

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

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

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

细小的事情智勇:

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

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

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官名今义:

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

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

人情事理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还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反诘语气,同“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表商量语气)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本探究

一、文章一共四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结构特征是什么?

见同步学案本文结构特征:

总分总

二、开篇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论点?

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据?

事例论据过渡句: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三、用第三节中的语句概括庄宗成败的情景,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者从庄宗失天下的原因中,进一步作出怎样的推论?

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启示:

1、小事不小。

2、玩物丧志。

3、事在人为。

4、以古为镜。

五、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可文中却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如何理解?

见同步学案比较《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片文章的异同点。

在结构形式上,两文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欧文开篇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

二、三两段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评述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接着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在论证方法上,两文均采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欧文以庄宗得天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对庄宗由“忧劳”到“逸豫”,以致由“盛”而“衰”的足迹揭示得十分清楚。

苏文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诸侯国皆“因赂者丧”的史实从正面加以论证。

欧文的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苏文将“赂者”与“不赂者”灭亡的先后作对比,证明中心论点。

同时,两文引证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欧文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回答上文提出的两个设问,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苏文引用《史记》和《战国策》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两文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素材选取和语言风格上。

苏文的目的是通过六国灭亡的事实,讽谏北宋王朝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欧文的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苏文选取的是战国六国因赂秦国,最终导致灭亡的事实。

欧文选取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夺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

在语言风格上,欧文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

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

再从句子上看,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

欧阳修原则是反对骈文的;

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以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

另外该文还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使文章气势旺盛,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苏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说,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从故事“李存勖的三枝箭”说起(幻灯片)……

二、欧阳修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四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

十岁能作诗赋。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