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111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8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所以一个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

(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

(2)观点:

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分析】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科举制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提炼一个观点: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1)材料一:

出身门第的高低;

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

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

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

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

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4)材料四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并根据材料四回答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交子四川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两宋)

(3)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

(4)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等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两宋)时期完成。

(3)根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可知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

材料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

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部书有什么地位?

(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

(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

(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

(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

(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

7.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这部条约名称是什么?

何时签订的?

(2)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什么地方两次被打败?

(3)这部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历史意义?

(1)《尼布楚条约》。

1689年签订的。

(2)雅克萨。

(3)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依据材料可知,上述条约的名称是《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签订的。

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雅克萨两次被打败。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8.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1)A.洛阳;

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9.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

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

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

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行省制度;

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2)依据材料信息“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这些措施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1.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

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

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

图片:

陶活字版;

说明文字:

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

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

为远航创造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

“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

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大唐西域记》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

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

鉴真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