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80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纲卷一文档格式.docx

A.③②⑤④①⑥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③②①⑥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学科网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

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

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

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学科网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

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

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学科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

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

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

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

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

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

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

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

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

(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8.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10.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学科网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11.“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8分)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

‘必也正名。

’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学科网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

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

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

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

触犯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

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

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

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罗阳主簿犯事,学科网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5.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四、默写(题型注释)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学科网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7.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18.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19.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2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5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学科网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塵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七、名著导读(题型注释)

八、小作文(题型注释)

九、作文(题型注释)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A系鞋带(jǐ)C按捺不住(nà

)纵横捭阖(bǎì

)。

出题规律是考察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所以备考注意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诀间题。

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A

盖棺:

指人死后装殓入棺。

盖上棺盖,才能下结论。

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

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

B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而句中的吉他是朋友的,不是自己的宝贝。

用错对象了。

C“风声鹤唳”是一个典故。

淝水之战中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句子说的是小镇春天美景,不符合语境。

D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句子说的是高价票让人们无法亲临现场,用“忘而却步”比较合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D

A“发生”和后文“案情”搭配不当,改为“出现”。

B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成分残缺,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

本题主要考察语法类错误。

方法是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指代性的词语。

一定要找出其指代的内容。

辨析并修改病句。

4.C

⑤①两句谈的都是网络阅读在文字图像等内容方面的特点,联系紧密,由此可以排除AD两个选项。

⑥句提到的三个特性和②句的“沟通交流”十分连贯,由此可以排除B,选择C。

语句衔接题是近几年中考中一种常见的题型,倍受命题者的青睐。

它也是考查学生语言感知和理解力的一种形式,难度较大,备考时多加注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5.D

6.B

7.C

5.试题分析:

“没有留心”说法有误。

古代中国人自然知道石材比木材更耐久,但是他们认为“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后文又说“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解题时注意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次为B。

6.试题分析:

原文第二段“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

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

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

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

“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说法有误。

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但是并不等于“所剩无几”。

最后一段说“陵墓建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答题方法是先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

(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

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

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

10.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

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③扩充文章的思想

内涵。

11.第一问:

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

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

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

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二问:

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8.试题分析:

解答方法是,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

题目给出的句子,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分析开头的作用;

然后才是“古典”二字,雨是古典的,反过来说就不属于现代,暗示现代人心里的浮躁,不会欣赏雨的古典美。

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

(1)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第二段“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分别从本体和喻体两方面做答。

(2)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

一方面是山区的自然气候,另一方面就是人的遭遇和心情。

两道题都要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