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10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Word格式.docx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于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淅川教研室教科所徐国杰

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已经出台,这个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县新一轮课改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该方案从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出发,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人的潜能出发,提出一个基本教学程序;

即“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

下面就此三个步骤做设想性说明:

一、“有效预习”。

过去,我们经常把“预习”放在课外,让学生去随心所意地预习。

经过多方面的探析,这种所谓的预习多半是无效的。

原因是,学生根本不明白预习什么?

怎么样预习?

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认为: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效的预习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预习呢?

首先,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预习目标。

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

二是要重基础。

因为是预习,所以要以学生能自主或合作能达成为度,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

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

“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至于情感目标是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问题。

学生知晓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课者对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渗透到其中了,所谓“教育即影响”也就是这个理儿。

其次是预习内容的设定。

这里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

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

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

这既是“导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因为“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是现在和将来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再一个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同时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喜悦;

梯度,即层次性,重基础,但不是说涉及到欲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生发点、拓展点等不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只有投入到探究之中,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这样设计预习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老师了解学情,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

这也为下一步骤“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

特别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灵活。

过多,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过于死板,学生没了兴致,效果也不会很好。

如英语科的预习设计就不能去套用数学科的设计方法。

学科不同,设计的内容也应各异。

最后要有个预习检测。

检测的方式很多,千万不要认为检测就是“小型考试”,学科不同,检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老师们创造性的开展,但此环节不能少,因为这样做也是为更好地了解“学情”。

把握不好学生预习时的困惑,下一步的互动必然是平淡的、苍白的。

二、“精讲互动”

精讲互动是建立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的,是有效预习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

“精讲互动”,从字面上理解“精讲”即教师对学生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全局性困惑进行精要点拨和引导。

其次主要是从深层次挖掘教材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整个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组组互动局面,其过程必然是紧张的,有序的,高效的互动。

在这个步骤中,对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定做好分工。

学习小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规则,必要时小组内部亦要对问题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来。

也就是说:

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要把握好学情,把“导”的工夫用在刀刃上,力求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突破难点。

大胆解放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把教学的层次推向更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学生独立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在关键问题上,要注意巧妙应用启发式教学,切实把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以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所有的互动都应是任务明确,方法具体,分工合理的。

而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没有任何方法引导的。

4、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

三、及时训练。

及时训练是在前面二个步骤上进行的,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提出的,及时训练就是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

文科的可能是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等。

理科可能是具体题目的演练和测试。

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40分钟。

训练的密度一般由学习内容决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训练,但学习完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个专题)一定要训练,这也是评价小组学习的重要方面。

此外训练既要有侧重点,又要有区分度,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评价尽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能够较好地促就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具体指导为主导的双线式运行机制。

该程序的提出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设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还需进一步验证,以期其日臻完善。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生存、学会做人”。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省重点课题《“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操作方略研究》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

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

现以《氯气的性质》为例,阐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学案导学”情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

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在学案的“疑问区”记下尚存的疑问,或在教师博客上发布日志;

等等。

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自学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自学内容:

【实验准备】

1.每组(2人)准备一只活蚱蜢与一页鲜花瓣。

2.上网查询有关氯气中毒、氯气泄漏的事件,整理发布在博客上。

【课前自学】

上图为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的新闻图片(可发布在教师博客上),根据图片设问:

①事件发生在三月份,当时本应该是绿油油的农作物,为何全部变成枯黄?

②消防队员清理现场时均戴防毒面具,这说明了氯气什么性质?

③消防队员在液氯泄漏现场的小河沟筑坝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投放一种药品进行化学处理。

这是什么药品?

根据什么化学原理?

④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将采取什么方法自救?

……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案“疑问区”、博客等各方面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媒体导入等,把学生引入问题中来。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做Cl2的毒性与漂白性的实验:

把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活蚱蜢与鲜花瓣一同放入集气瓶中,而后抽取10mlCl2注入集气瓶,不一会儿,就见到蚱蜢死去,花瓣褪色。

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导议: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可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并及时加以点拨、归纳。

导思:

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

实验探究:

新制氯水的成分

试剂及仪器:

NaHCO3溶液、品红溶液、AgNO3溶液、石蕊试液、稀硝酸溶液等、酒精灯、PH试纸等

A:

根据所提供的试剂,探究新制氯水的成份,并对所用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B:

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C:

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依照学案提示所给的方法,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目的的开展探究,教师可参与其中加以调控,适时点拨,并要求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报告。

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高中化学(苏教版)新教材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但“形散而神不散”,《氯气的性质》这节内容就是按照探究氯水的成份这条主线来编排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找到有效的载体,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回答归纳的结果,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其运用;

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一是点拨:

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

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如氯水的成份的探究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从而形成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4.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教师可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

先让学生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再让一些学生加以补充或评价。

在“学案”的最后,要预留一部分空间,让学生探究、反馈和讨论。

一方面,学生可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或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掌握某一知识的新技巧;

探究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

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

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计初步研究方案。

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结构流程图(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

三、几点思考与感悟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无疑的。

但学案的编写工作量大,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案的编写,使其对老师来说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而在学生手中又是一份能指导学生学习的优秀的学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有的教师课堂上运用“导学学案”方法比较单一,甚至还存在误区,为“学案”束搏住手脚,过分依赖学案,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等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较好地有机渗透,还需加强。

总之,“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热情参与

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以“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

但在学案编写及运用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现把主要的偏差加以罗列如下,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一、学案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

学案编写的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

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

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

学案编写的作业化

从性质上来看,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

从内容上来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

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所以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

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所以,我们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都有所提高。

我们应该依据“三维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

学案编写的“舍近求远”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

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误区五:

学案编写的“个人主义”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往往采用先分工后由部分教师个人编写。

这种学案,针对性极强,但由于是个人行为,所以在使用上往往难以与教案区分。

我们强调学案要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在编制之前学科组所有成员集体讨论,每节由一人主笔,其他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使用时,由最早使用的教师再反馈意见。

由于编制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所以这种方式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容易实现教学进度、内容的统一。

二、学案运用的误区

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

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

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

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

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

三、结束语

“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但在实际的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