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3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docx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15篇

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

摘要: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幼儿教育反思幼儿教育论文教育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

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参加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虚心学习,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

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学问,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在今后,我会进一步的努力工作虚心钻研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教学活动之后,我让小朋友们制作手工纸――小黄莺头饰时,小杰因为两条纸带插不到一起而向我发出求救信号:

“老师,这两个我插不上去,请你帮帮我吧!

”他一边说,一边还不忘用手尝试。

我对他说:

“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

”小杰重新拿起两条纸带,一开始,他仍然做不好。

我微笑着抚摩他的头,我的鼓励使他消除了内心的顾虑,他终于插上了。

“老师,老师,你看,我插上了诶!

”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他高兴。

如果当时我没有这么做,那么他也就无法体验到自己努力过后所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的太多。

这往往让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逐渐加强。

例如有时候,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车,一不小心,车轮掉了出来。

“妈妈,快来呀,帮我修一下。

”听到宝宝的求救声,妈妈立马赶来,而且做起了“维修工”。

其实,车轮的安装过程很简单,只要对准然后用力按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妈妈没有把这个维修机会让给孩子,而是自己直接完成。

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养成一种习惯:

一遇到困难,就大声“呼救”,根本无法体会到,原来自己也是很能干的。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困难。

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马上动手来给予他需要的帮助。

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的意识品质,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

”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

二、用爱来渲染氛围

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孩子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快乐教育”就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是用爱进行教育。

爱是双向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爱。

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你爱着哪些人”,“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深入浅出地与孩子交流内心的感受。

以故事的形式来感染幼儿,知道树枝不能折,小凳子要轻轻放,否则它们会很痛的。

知道玩具要把它们送回家,要不然,找不到爸爸妈妈,它们会很伤心的。

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让孩子尊重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当他们快乐地围绕在你的身旁听故事时会因你的爱而爱,因你的乐而乐,因你的恨而恨,因你的怨而怨……有时,我问“如果你是故事里XXX。

你会怎样?

你有什么感想?

”促使孩子从他人角度来体验情感,以后便也常常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慢慢地让他们以后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对他人的痛苦或者愉快的情绪都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三、用美获得快乐

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们这么说:

这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挑衣服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这是孩子的独立权利,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体,总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亲安排好的,以至造成孩子不快乐的情绪,因此,这个时期是接触美和艺术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最宜培养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才能,曾有一次我给孩子们画了一个苹果的轮廓,请他们涂色,可其中一个孩子把苹果涂成一半是红,一半是绿,说是皇后给白雪公主的毒苹果;有些孩子涂成七彩的,他们说我觉得各种颜色涂起来才好看呢。

而他们的脸部表情都充满着满足感,所以,你不能压制孩子美的世界,说苹果是红红的,那就可能使他们终身得不到艺术修养的机会,蕴藏在他们内心的艺术才华也无法挖掘出来。

当孩子走进美丽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发出赞叹声“哇,老师怎么这么好看呀?

”“妈妈,幼儿园很漂亮的”孩子的情绪是很高涨的,可以想象孩子如能沐浴在美丽阳光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

四、创造

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

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所说的创造,当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主要是使孩子们乐于动手,儿童时期是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才能的最佳期。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鼓励孩子们开展创造性游戏,当我们吃完桔子,孩子们会用桔子皮做成小桔灯,娃娃头,剪下桔子皮,串在游戏棒里,变成一棵棵小树,特别会利用玩具随意拼搭,粘贴等来完成一件成品作。

在生活中,他们来到“小医院、商店、娃娃家”会自己组织、分配角色,绘声绘色地演绎着。

在绘画中,孩子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就如:

画蚂蚁,有挑蜂蜜的蚂蚁,有抬各种东西的蚂蚁,有玩耍的蚂蚁……姿态万千。

舞蹈的创造性动作也很美,当我音乐一放,他们会告诉你:

“老师,这段音乐是抒情的,要用这些动作来表示。

”而活泼的会用另外一种动作来表示。

他们在游戏中身心放松、愉悦,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我把孩子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游戏看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与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创造的愉快与欢乐。

幼儿教育很辛苦,需要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

只要我们多费心,多尽心就一定能够把幼儿教育做好,做成品牌。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

对幼儿教育“研究”的探讨与反思

一、案例背景

“什么是研究?

年轻教师能进行研究吗?

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

”这是一次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共同研讨的话题。

二、事件阐述

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出了一幅命题画:

“你所认为的研究是什么?

它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研究工具?

”十五分钟后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答卷开始了交流:

王老师在作品描述中把研究比喻成一片未成型的森林,自己和教师们则是一片片刚刚或尚未出土的嫩芽,它们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成才、成林;石老师则把研究比喻成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途,在这条路上有人在步行、骑车或开车。

她说:

“在研究的这条路上,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关键是看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运用这些工具的方法。

”教师们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和认识在一幅幅作品中油然而生。

我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们研讨交流声中变得有些模糊,有一种心灵的感动,我在考虑一个问题:

“作为幼儿园能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些什么?

”经过短暂的思考,谈出我的看法:

“我们每个教师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

研究的确像一条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工具和能力,才可能去驾驭研究的方向;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需要我们一边行动一边研究,行动研究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而适合的反思性教学方式。

整个教研活动气氛轻松,采用“问题绘图――自我阐述――在智慧谈话中找到研究的工具”这种形式,明确了教师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分析与反思

1.背景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从理念的确立到实践的运用,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教师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途径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2.原因分析。

教师对研究的困惑是来自于: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现实发展教师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教师现有的教学研究水平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差距。

基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教师对研究的渴望油然而生。

3.反思。

通过这一次教研活动,不难看出当前教师们普遍存在问题。

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在询问自己:

“研究对教师的挑战有多大?

困境到底应该怎样走出来?

”经过认真思索,找到我们通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学习。

深入的自主性学习将是我们迈向研究型教师的基石。

四、解决措施

1.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园本教研、教学观摩交流、研究课题等不同形式,不断发现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不同专业层次教师的成长。

2.让学习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现自我专业的平台,让学习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通过学习让教师拥有、掌握和灵活运用观察法、教育日志、档案袋记录法等研究的专业工具,让它们成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之旅中攀登顶峰的重要方法。

4.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让一本本生动的课题研究档案记录研究的历程。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秉承新教师“学着走”,骨干教师“领着走”的思想,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原有水平的提高。

依然借用约翰?

莫菲特的“去看吧”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你必须成为那条‘黑蛇’”,来让我们再一次感悟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必备。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

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反思

本文所论的“当代”,重点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

为揭示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变化,我们首先勾勒中国现代意义上公共幼儿教育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四次变革。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稚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小农经济社会“膝前教育”的终结,现代大工业背景下公共幼儿教育的肇始。

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然产物。

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发起的教育运动,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达到了空前的理论水平,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时代辉煌。

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设,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在前苏联幼教专家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次变革,本文讨论的重点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通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知,中国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中前行,这一过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冲突中不断完成的,体现了教育的保存与更新的双重规定性。

一、在中西幼儿教育理论交汇中碰撞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的经济基础必然引发新的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的变革。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的荒芜,中国幼儿教育界重整旗鼓。

随着国门的洞开,世界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汹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对这些理论的验证和嫁接此起彼伏,实证成为此期的最大特点。

80年代一个最鲜明的印记就是倡导培养主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

与此相关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High/Scope课程认知方案、瑞吉欧教育理念等风行大江南北。

事实上,在20世纪初,“南陈北张”对于儿童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准,立志培养整个的、完整的儿童,并以单元教学法、行为课程等形式贯彻这一思想。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解放前的有益经验被弃之不顾。

当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幼儿教育似乎又一次从原点起步,甚至还有历史的倒退。

赵寄石先生回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认为,“一些外来的、许多人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可”,“这种学了又丢,丢了又学的恶性循环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进误区”。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幼儿教育一方面还没有作好应对和消化国际流行的“先进理论”的准备,来不及从西学传统的延续中去审视所吸纳的理论的因果关系并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知之不深,无法将西学纳入传统文化中定位,也无法用现代中国的理性眼光来将西学定位和对当下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的认真研究,所以,80年代的国外幼教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的幼儿教育却难以形成批判的力量。

后现代主义等时髦名词和热门话题很快吸引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兴趣。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当代幼教的时代主题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契机结束了80年代的冲动与盲目,那就是“人的解放”这一口号的响亮提出,紧迫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需要建设性地张扬一种思想立场来匹配改革开放的社会运动进程。

虽然,这在80年代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萌芽,但它只是萌芽,远没有被重视,也不可能被重视。

因为80年代的浮躁,人们普遍缺少耐心,因而也显得没有时间。

当然,也只有躁动才会有沉淀,社会正是这样以自己的躁动呼唤着时代精神。

在这面旗帜下,围绕“人性觉醒”、“人性丰富”等主题,90年代的幼儿教育更加突出了人的意义。

尊重儿童主体性、回归生活、建构学习等一些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幼儿权利、师幼互动、组织管理、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方面。

1 尊重主体性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儿童主体性及其权益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以国际法加以保障:

一是1989年的《儿童权益公约》,把儿童视为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二是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表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向全世界紧急呼吁:

“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使全世界关注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福利。

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主体性教育被称之为教育领域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人的主体性更被推为21世纪新人的最基本素质。

与之相呼应,幼儿教育认定,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幼儿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发展儿童,服务于儿童,这代表了当代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2 崇尚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并非回归生活的杂乱无序,而是代表一种哲学理念,体现一种生成的、开放的、人性的、超越的思维方式。

“回归生活”理论将人与生活看作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认为人的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是过程和体验的统一,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为教育的重大使命。

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重要意义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确立了幼儿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

“回归生活”是人的主体性价值日益凸显必然喊出的口号,因而,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倡导幼儿建构的学习方式

建构的学习方式反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静态的知识到动态的活动,从表征性知识到行动性知识,从“掌握”知识到“建构”知识的变化。

自我的主动构建成为世界幼教的基本精神之一。

“主动”表现为儿童学习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建构”表现为儿童的知识在行动中的理解和构筑,在这种富于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与学习融为一体,从而自觉地、体验地获得个性化的知识。

建构的萌发和结果充分展现了学习者的学习意义和存在价值。

3-6岁幼儿的智慧条件决定了建构的学习方式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运用、恰当设计和组织,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尊重,更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

总之,这三个主题在逻辑上是彼此密切相连的,即经由建构的途径和回归生活的方式实现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这一认识是幼儿教育在世界幼教发展背景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三、在重整中建构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

论体系

进入21世纪,根本问题已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的出路究竟何在?

回到传统?

雅斯贝尔斯说: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愿景,体现了儒家强烈的教化精神,当今世界的“全人教育”与之遥相呼应;亚圣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创了中国良好的慈幼传统。

儒家以“生”为“绝对的善”之取向,天人合德而物我圆融、生机流畅,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本位特质和古老的东方思维。

但是,面向过去的教育传统只给了我们部分的生存智慧,幼儿教育的命运只能在现实中延续。

照搬西方?

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勃朗芬布伦纳“雀巢”式的生态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各级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构建蓝图,发展主体在大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也是大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都必须考察大系统的影响作用。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

比如,发端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或瑞吉欧教育理念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因为它们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

在“人”的复活征程中,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最终实现。

随之而来的十七世纪科学大发现,刷新了西方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可见,意大利的人本思想不自今日始,热爱自然、热爱儿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的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之中,决非一日之功。

长期的熏陶和习染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意识被反映在以儿童观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中。

思想史可能有两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原本的思想史可能要演化几百年,但模仿的思想史却只要短短的几年。

脱离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氛围,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无疑是空话和套话,以致于“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历史像―个钟摆,思想史的不成熟直接导致历史的动荡并反受其累。

经历了从温和到激烈又走向温和的一个历史循环,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才从大的方向上深切体悟到中西融合的极端迫切性,才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一个有巨大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来讲具有的迫切意义。

正如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所言: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价值倾向左冲右突的激荡和磨合。

那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如何才可能在民族传统与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冲撞中立身?

立德?

立言?

中国幼儿教育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思想只能产生于现实,今天幼儿教育理论建树只能在当下中国之命运中。

因此,陈帼眉教授指出:

“我们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是从两个方面理解的:

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另一是由中国人提出的、没有国界的、符合普遍规律的学前教育理论。

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是远见卓识之语,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才能为中国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找到出路。

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大胆探索,除去“文革”时期的停滞,自现代意义上幼儿教育传人中国以来,本土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

不过,由于中国幼儿教育自身的稚嫩,历史注定中国的幼儿教育还要走一条模仿之路,然而又同时是变革的必经之路。

只有走过荆棘丛生的矛盾与困境,才是中国幼教立身、立德、立言之时。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

反思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在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非常强调环境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但是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所以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然而,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时走入了不少误区,比如过分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忽视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环境系统理论;有准备的环境

谈到蒙台梭利教育,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课程的设置上,而事实上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系统就好比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骨架与基石。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对环境系统的理论阐述散见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台梭利认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

要改变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的弊端,我们必须从改造教育环境开始。

旧教育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

而新教育则包含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

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产生密切联系。

环境对促进儿童的专心致志、遵守纪律、独立自主等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

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命。

但它是生命现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碍或促进生命的发展。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儿童的“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不断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将其具体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2)儿童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被迫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环境特征也就成为儿童本性的一部分。

对儿童来说,适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内容。

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失败,他将来会面临严峻的社会适应问题。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

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

但事实上儿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据支配地位的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经常会阻碍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

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

笔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容,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均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致力于观察并发现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

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人们盲目地追求蒙台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过多地照搬蒙台梭利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

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与运用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于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

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时,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备的蒙台梭利活动室,就具备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条件。

因此,这些学前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把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上。

另外,作为蒙台梭利活动室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变化,往往同一种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机会。

于是,一些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仅看作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蒙台梭利教具的准备,认为只要教具齐全,按部就班地向儿童展示教具操作,教会儿童各种教具操作,就是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

这种做法把教具与儿童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使教具脱离儿童的生活,沦为缺乏变化、机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师教学工具和儿童学习工具。

儿童被教具束缚,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与他人互动,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物化的结晶。

蒙台梭利发现,工作是人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