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35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doc

第五届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简要概述题。

(任选一题回答,10分)

1、教体艺[2007]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十点意见,请简要概述。

2、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5个“过于”和1个“过分”,请简要概述。

二、填空。

(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依据,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建议。

2、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

艺术类_________教学,____________艺术教育活动,____________艺术环境建设。

3、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选择题。

(10分)

1.以画“梵像”著称,其风格,据记载“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从水中出来的画家是()。

A.曹仲达B.卫协C.顾恺之D.杨子华

2.“说唱俑”、“马踏飞燕”是()雕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A.唐代B.汉代C.秦代D.战国

3.初唐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是()。

A.《送子天王图》B.《观音图》C.《搜山图》D.《步辇图》

4、“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

A.吴昌硕B.高奇峰C.齐白石D.林风眠

5、()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颠峰,其代表作在法国有巴黎圣母院教堂,圣德尼教堂,夏特尔教堂,在意大利有著名的米兰大教堂。

A.哥特式建筑B.罗马式建筑C.希腊式建筑D.拜占庭式建筑

6、盛唐时期仕女画家张萱的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还有代表作品是(  )。

A.《女史箴图》B.《观音图》C.《虢国夫人游春图》D.《宫中图》

7、壁画《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A.卢梭B.毕加索C.达芬奇D.塞尚

8、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A.图画见闻志B.林泉高致C.画继D.山水纯全集

9、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

10、“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

A.飒露紫B.拳毛騧C.白蹄乌D.特勒骠

四、简答题。

(任选一题回答,10分)

1、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到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名词解释。

(15分)

1、立体主义:

2、美术创作:

3、审美:

4、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六、线条手绘图示。

(15分)

1、徒手写美术字-美术教育:

2、静物构图-均衡:

3、四方连续:

4、成角透视:

5、渐变构成:

七、作品分析。

(从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方面分析美术作品。

任选一题回答,20分)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3、分析米勒的《拾穗》。

八、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总结提炼出对美术教育的综述或感悟(50字以下)。

 (10分)

参考答案

一、简要概述题(任选一题回答,10分)

(一)、答:

教体艺[2007]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提出的十点意见:

1、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校园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3、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要把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之中,保证每周有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

5、要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保证。

7、组织大型、集中的学生艺术活动,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

8、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有收费营利行为的艺术竞赛等活动。

9、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各类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升学、奖励的依据。

10、严禁中小学生进入“未成年人不宜”的娱乐活动场所。

(二)、答: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5个“过于”和1个“过分”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填空(10分)

1、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评价。

2、课程、课外、校外、校园文化。

3、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三、选择题(10分)

1、A2、B3、D4、C5、A6、C7、B8、B9、C10、A

四、名词解释(15分)

1、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美术创作:

美术创作是指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3、审美:

审美是指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4、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

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

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的传说。

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

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

素有"曹家样"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唐代画家张璪(约735~785)提出的绘画理论,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

“师造化”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得心源”又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产生好的作品。

董其昌以悟为主的“师法自然”师法论,最得张璪学说的精髓。

“搜遍奇峰打草稿”的画家石涛却将妙悟置于其理论的核心位置上。

五、简答题(任选一题回答,10分)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

答: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答: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到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人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在传授双某,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六、线条手绘图示(15分)

七、作品分析(从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方面分析美术作品。

任选一题回答,25分)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

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

(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

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

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

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

(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

被明代画家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3、分析米勒的《拾穗》:

(1)1848-1840年是法国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时代,人们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

(2)表现三位衣着俭朴的农妇,在收割过的田里寻找遗落的麦穗。

(3)主题鲜明,空间感强,色彩温暖而沉着,人物形象含蓄、概括,富有雕塑感。

(4)使普通劳动场面登堂入室,其艺术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八、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总结提炼出对美术教育的综述或感悟(50字以下)。

(10分)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格0.5分,共30分)

1、美术课程评价是______,改进教师教学,促进______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______。

2、“综合·搜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搜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______的作品,整幅作品可分为三段内容,第一段为______,第二段为______,第三段为____,其中____为整幅作品的中心和高潮。

作品采用的是______透视。

4、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个山水画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四大石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______、______、______册页扇面等多种。

7、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画家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代表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苏州四大园林是指______、______、狮子林、网师网。

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轩、舫、桥等。

9、《加菜义民》是______国雕塑家________的作品,他另外的代表作有______。

11、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美术教师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______,也重视______。

要确立______,倡导师生间的______。

12、巴黎圣母院位于______国,是典型的______建筑。

悉尼歌剧院则是国家的建筑,它的造型如______。

13、雕塑以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______雕与______雕。

______的作品《大卫》是一件______雕作品。

二、连线题(每题1分,总计10分)

《西斯廷圣母》卢梭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斐尔

《冬猎》东山魁夷

《热带飓风与虎》勃鲁盖尔

《旱春之路》列宾

《簪花仕女图》韩干

《照夜日图》周昉

《芙蓉锦鸡图》赵佶

《黄河逆流》  李可染

《浅塘渡牛图》马远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2.分析东汉《击鼓说唱俑》的艺术特色。

3.以《故宫》为代表说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4.说说中国龙的造型各个部分具有哪些动物的特点,并说说龙在历史演变中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四、教学设计(每题10分。

共计20分)

1.请你写出人美版七册《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2.说说在浙美版七册《想象中的机器人》一课中你打算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技能题(每题10分。

共计20分)

1.题目:

画一幢校园或街头的建筑。

要求:

结构合理、透视准确。

2.题目:

请你设计一套桌子、椅子。

要求:

美观、实用、富有创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格0.5分,共30分)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美术课程标准》

2.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3.张择端、汴京郊外的景物、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汴京市区的街景

4.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5.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6.中堂、条幅、小品、卷轴

7.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最后的晚餐、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西斯廷圣母像

8.拙政园、留园、亭、台、楼、阁、廊、榭

9.法、罗丹、《吻》

11.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12.法、哥特式、澳大利亚、贝壳

13.圆雕、浮雕、米开朗基罗、圆雕

二、连线题(每题1分,总计10分)

《冬猎》勃鲁盖尔

《西斯廷圣母》卢梭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斐尔

《冬猎》东山魁夷

《热带飓风与虎》勃鲁盖尔

《旱春之路》列宾

《簪花仕女图》韩干

《照夜日图》周昉

《芙蓉锦鸡图》赵佶

《黄河逆流》叶浅予

《浅塘渡牛图》马远

三、简答题:

1.谈谈对“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认识。

第一,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第二,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总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国际上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的影响,基于对文化的多样性而提出来的。

我国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这一新理念,是基于从根本上扭转把美术学科仅仅作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的观念,而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来看待的理念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学科的学习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2.分析东汉《击鼓说唱俑》的艺术特色。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

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

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3.以《故宫》为代表说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4.说说中国龙的造型各个部分具有哪些动物的特点,并说说龙在历史演变中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尽管龙的形象在古人以言传口授的形式相传中融合、兼并其他动物的内容,人为扭曲变形,导致走失了原来的模样,但仍然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形态特征:

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

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幻化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龙几千年来往往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全们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龙舟"……总之,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