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39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

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

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

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第一章

(1)采用图释的方法,说明什么是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这些概念后面要用到。

(2)第一大题的前3小题,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分析了纬线和经线的特征。

(3)第一大题的第4小题,分析了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

(4)第一大题的第5小题,加深学生对几条重要纬线的认识,这几条纬线在后面也要用到。

(5)第二大题是认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是后面经常要用到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达到掌握关于经线和纬线基本特征的目的。

6.教材选择最新发生的事件,说明经纬网的定位作用。

教材中的“活动”也是围绕经纬网的用途来设计。

3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第一个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第三个问题是利用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

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识别、填写、描画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无意识记忆。

本节新课的导入可有以下两个设计。

(1)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

我们自己却看不见。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

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课前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这两种设计的目的,都是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不论实施哪种教学方案,教师都要在学生讨论与回答之后,再继续将教学内容补充完整,并出示形象的图片加以印证。

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按照教材图1.1展示的顺序设计教学的顺序。

2.学习第二幅示意图后,插入本段活动中的内容,佐证教材中提出的“很多现象”。

(1)分组按照教材中的要求,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

如果有同学到海边亲身体验过,也可以交流一下。

还可以做一个对比小实验:

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2)图1.4是一幅月食照片。

古铜色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

注意观察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状?

(弧形)。

(3)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进一步设问:

凭借这些证据,能不能肯定地球是球形?

为什么?

3.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结合阅读材料)。

4.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6.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请同学们观察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2.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1)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纬线和经线】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1.第一个活动设计。

(1)教师说出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如某一国家的首都、某条河流、某两山峰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来,并告诉大家这些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相互关系。

当学生因不会表达而感到困惑时,教师再指出:

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若学生有能力正确表述,就请该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达到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

(2)大家知道地球仪表面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分别叫什么名称吗?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的目的。

2.第二个活动设计。

(1)请有条件的学生从家里带来地球仪,能保证每4~5个学生有一个地球仪。

教师出示下表(表中某些项目的内容由教师写出,其余项目的内容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通过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经纬度、赤道等地理名词的几何形状特征及作用)。

然后再通过讨论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也使学生能较快地识记这些地理名词及其含义。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个圆圈

指示的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此设计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很强,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很及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2)对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学具的情况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启发,边与学生讨论,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下列问题的研讨。

①什么是纬线?

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请学生分别观察地球仪的南半球和北半球,或阅读教科书第7页南北半球图,随后让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④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让一位学生在上图中标注出图中主要纬线的度数)

⑤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

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两极点和纬度值)

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第8页“活动”中的第二题。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的地点?

为什么?

如何区分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纬线?

⑦请同学们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找一位学生在图上标出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

⑧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3.第三个活动设计。

经线和经度的学习要与上述教学过程有所不同,要避免单调的重复。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

老师可以提问下列问题。

①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②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此问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

③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④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⑤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⑥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在以上活动过程中,教师边组织讨论,边请学生将讨论结果书写到表格中。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师提问:

“要说明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

”并试着让学生表述下列地点的确切位置:

北京、伦敦、莫斯科。

然后再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下列地点:

(利用教科书中的活动内容)

(1)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2)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

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地球仪,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确定某些地理事物位置、方向、范围等训练活动。

此外,还可以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让各小组自己安排训练项目,或相互提问,也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这种有趣味的训练,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