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64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doc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说课稿

俞勤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是教材第42、43页上的内容。

下面我谈谈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一些思考。

教材分析:

这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第一段教学内容。

加、减法计算在由20以内拓展至100以内时,其中主要的变化就是十位上的数要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整十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相加、减,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多位数加、减计算的基本规则,从而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各种加、减计算奠定基础。

这一教学内容是新教材的增加内容,原教材的第一段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在新教材中单独把整十数的加整十数从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中分离出来,同时又增加整十数减整十数,我认为主要意图是依托算理,强化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学生初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常常会出现把不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错误,教材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单独开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只有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便于能清晰的帮助学生建立相同数位上数相加、减的数学模型。

利用一课时教学时间完成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全部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初步理解根据整十数的意义,把整十数相加看作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根据两个一位数相加的结果直接推算出两个整十数相加的结果。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计算模型,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根据整十数的意义,把整十数相加看作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根据两个一位数相加的结果直接推算出两个整十数相加的结果。

教学准备:

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光盘。

教学过程:

预设教学环节还是老四部曲。

第一板块是热身运动,即每天必练的口算。

不过本节课的听算练习的重点是除去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外,添加与本节课相关联的有关旧知。

有40里面有()个十,5个十是(),10个十是(),3个十加2个十是()个十,是(),充分激活旧知为新知的生长打下伏笔。

其实课始时进行听算练习还能把学生下课时散乱的心思拉回课堂,使学生一下子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上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索,建构计算模型。

情境寻求标准是简单、真实、有问题性。

现在春暖花开,我们大人也期待在阳光下走走,小孩子们午饭后在草地上打滚儿也是快乐之极。

本课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学校要组织我们小朋友外出游玩了,看学校门前开来了两辆客车”。

抓住学生的兴趣做事,学生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学习就投入了,当注意力投入了,思维就接着跟上了,那学习状态就是最佳时机。

教师问: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会回答出大客车40个座位,小客车30个座位。

教师追问:

谁能给这两个条件配上问题呢?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主动从图中感受数学的信息,找到两辆客车的座位数,并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俗话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虽然书上的问题是现成的,但我估计学生能提出:

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或大客车比小客车多多少个座位?

这样的数学问题。

教师抓住求和的问题,搁置求差的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来把两个条件与这个问题连起来读一读,整体感悟完整的题意。

“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呢?

”在学生讲出要把大客车的座位数与小客车的座位数合起来,引出算式40+30,“得数是多少?

”估计学生举手量会比较多,“你能把怎么想到这得数说明白吗?

讲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你听明白了要表扬,听不明白要再问问他,或教教他。

”这里学生互相讲讲,不能单纯是学生在座位上试讲,而应提高要求,尽量讲清楚,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学习如何评价、追问。

对于我们一年级孩子上课的每个环节要尽量指导细腻点。

老师这时也要去与学生交流,帮助个别学生互相讲,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

接下来是全班交流,我估计学生主要是这样几种方法,一种方法,40是4个十,30是3个十,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另一种方法,因为4+3=7,所以40+30=70。

可能还有第三种方法是学生运用计数器计算40+30=70,在计数器十位上拨上4,再拨上3得到十位上是7,结果是70。

教师可借助计数器形象理解这前两种算法构成了互补的关系,十位上拨上4,再拨上3得到十位上是7,也就是4+3=7,这里的7表示什么?

哦,7个十,原来第一、二种方法是一个意思,只是第二种方法用算式表示出第一种方法的含义。

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的原理,第二种方法又可看作是由第一种方法抽象而来,是计算整十数相加最为常用的算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的基础,它是以后口算方法的根。

因而交流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可以再次让学生把两种方法再讲给同桌听听,这次比谁讲的好,比谁教的好。

同样是同桌的交流,第二次的交流要求提高了。

到这儿新课的例题基本结束,学生脑海中已有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表象。

紧接着出示:

20+30,50+40,40+60,这样一些题也会算吗?

进行及时的巩固。

下个环节是整十数减整十数,也就是教材中的试一试。

教师讲:

谁来完整的把图中的条件与第二个问题连起来读一读,谁来解答,算式是什么?

教师直接书写40—30,不必追问原理,这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生还没有正式在教材中接触,但学生对此类的题目的解答方法还是比较熟悉的,虽然不知算理。

教材中试一试的题直接是70—30。

我一开始是这样认为的,不采用教材的试一试,认为把整十数减整十数融合在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同一个情境中比较好。

但仔细研究教材后,还是直接运用书本的70—30,教学不能追求表面情境的完整性,知识的完整性才是本质,无论是70—30,还是40—30我们都会放手让学生利用探索整十数加整十数口算方法的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减整十数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本质的认识。

但70—30比40—30计算方法可以更为灵活,有前面40+30=70的蕴伏,有着更为简洁的方法,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使学生感受解决数学问题不能机械呆板,学会灵活解题,这其实也是数学的一个本性。

学生自主获取减法方法后也进行及时的巩固,口答60—20,90—10,80—60。

接下来教师的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模型,问;这些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让学生咀嚼黑板上40+30=70,70—30=40及相应的及时性练习20+30,50+40,40+60,60—20,90—10,80—60共8道算式算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口述方法的同时在相应数的十位上圈圈点点,如20+30=50,学生自然的生成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数还是个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课题也在这时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新知识在学生的3次讨论中,在集体汇报的辩论中融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

千金难买回头看,回眸一笑百媚生。

第三板块:

计算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教师讲:

小朋友们今天又学会了新本领,接下来比比谁能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好,运用巧。

完成想想做做1和2。

学生独立完成时教师适当帮助补偿生。

学生集体汇报时,教师追问怎么想到的?

第1题,针对最后一条算式,侧重与算理的方法的运用及加减法关系的理解;第2题针对第2组算式,侧重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相应的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关系的运用,同时关注这方法在两步计算中的运用。

当然同时学生自我核对答案并批改订正。

练习的第二环节是:

想想做做的第3题,通过选出两组同学进行“开火车”这一有趣的练习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口算练习,在练习中更加熟练地运用算法,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

两组同学接力写得数,旁边的同学边算着,边替同伴们紧张、担忧与快乐。

其实这段时间也是学生上课的疲劳时候,通过活泼的游戏得以缓解,使学生的心情愉悦,玩数学的情致提高。

在玩中学,开火车的最后一题40+6是个陷阱,前面都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而在最后偏偏出现了整十数加一位数。

说实在,我倒是希望学生出错,华罗庚讲:

“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

”差错人皆有之,当出现时就是考验教师对契机的有效利用。

40+6是多少呢,引发学生的争论,4能与6加吗?

巩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念,那40+6表示什么?

哦,就是4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那算式得数是100,算式又该怎么改呢?

在计算这样的式子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还是回到计算法则的本质算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好习惯。

第四板块是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4、5。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同桌互批。

在集体核对时教师主要关注第四题学生口算正确情况,第5题中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

如有机动时间继续陪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是学生兴致盎然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综合练习,老师以5步为一列火车报加多少或减多少,学生直接写得数,最后得数正确的得奖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还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完成,教材毕竟是专家们心血编成的,有很多的精妙,我们一般教师有时还很难完全领悟,按照教材上课并不是不创新,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所获实质的丰盈。

教学中扎扎实实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更新完善,在能力上有提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情感上也得到收益。

什么是教育?

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所学的东西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教后反思:

一、领悟教材是课堂的灵魂。

细研教材内容,把小内容放入大单元中去思考,放入整个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大板块中去把握,能高屋建瓴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目标的精髓,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多位数加、减计算的基本规则。

教学时紧紧围绕这一教学主目标,逐层剥离,达成一个个小目标,第一层次主目标:

学生自主讨论40+30=70是怎么算的,充分展示自己的算法,第一种方法是“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第二种方法是“因为4+3=7,所以40+30=70。

”第三种方法是“在计数器上拨40+30,十位上拨上4,再拨上3得到十位上是7,结果是70。

”充分利用计数器演示40+30=70的过程打通两种方法,十位上拨上4,再拨上3得到十位上是7,也就是4+3=7,这里的7表示什么?

哦,7个十,原来第一、二种方法是一个意思,只是第二种方法用算式表示出第一种方法的含义。

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整十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完成整十数减整十数70—30方法的迁移,学生水到渠成,由于40+30=70黑板本有板书,学生同时多了一种老方法做减法想加法。

第三层次教学目标:

让学生咀嚼黑板上40+30=70,70—30=40及相应的及时性练习共8道算式算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口述方法的同时在相应数的十位上圈圈点点,学生显而易见地得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写上0。

第四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练习中利用计算整十数与一位数40+6=100的差错,突出十位上的数只能与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的数只能与个位上相加减,这一计算法则。

这样逐步逐渐四个相互相承、层层推进的教学小目标有效地帮助学生计算法则的建模。

二、差错资源成就教育的智慧。

看过、听过容易忘,感受过体验过才记忆深刻。

纯粹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通过讨论得出了整十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思维定势,练习程式化。

于是在练习中教师主动寻找学生答题的错误,让其余学生共同分析。

想想做做第3题开火车练习,最后一节40+6学生写出了得数100,学生在讨论中讲道:

40是4个十,4要拨在十位上,6表示6个一,只能拨在个位上,4与6碰不到一起,不能相加。

多么形象生动的回答。

教师追问:

那怎么把题目一改,得数就是100呢?

做错的学生赶紧应答道:

40+60才是100。

教师紧追不放:

小朋友猜一猜,她怎么会做错的呢?

这像一支冷静剂让学生沉静下来,慢慢一只只小手高举,说出了:

第一种声音,整十数加一位数,这个位上的数不能加在十位上,它只表示的是几个一,只能加在个位上。

第二种声音,十位上的数只能与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只能与个位上的数相加,不能随便乱加。

第三种声音,读题时就要看清楚题目,不能看错。

这些生动的话语如果只是教师陈述出来完全是单薄无力的,可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就变得鲜活了。

让我们带着这些注意点完成课堂作业,看哪个小朋友能不重复别人犯过的错。

恩格斯说:

“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差错,让学生的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