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77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教案094Word格式.docx

(4)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体罚严重。

三、古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教教育

“古儒”学校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教育的比较:

(1)均属宗教训练;

(2)主要学习内容:

神学经典著作;

(3)学习年限大致相同;

(4)教育对象上的差异(阶层/性别);

(5)教学场所不同;

(6)教学用语不同;

(7)教学方法的不同。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一、斯巴达的教育

注重军事体育

二、雅典的教育

“和谐教育的典范”

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

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哲学学校、修辞学校等。

“教仆”

斯巴达、雅典教育比较: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3)教育方法(4)学校类型(5)教育管理体制。

斯巴达:

高度统一的集权化领导方式;

雅典:

立法和监督。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西方最早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一、三哲之前的教育思想

1.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哲学格言:

“什么是最智慧的?

——数”;

“什么是最美的?

——和谐”。

这两条格言也就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最基本的观点。

“五把铁锤的启示”→数是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数的规定性)→“天体和谐”、万物和谐→“美德乃是一种和谐”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理论的基本核心是:

高度重视数学,把数学当作万物的本源,并主张灵魂不死、灵魂轮回。

“数是万物的本源”这一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由质进到量,表明人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全和完善的境界。

这种对灵魂(或精神)陶冶的重视与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后来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

2.智者派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

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标准,坚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在智者派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普罗泰戈拉说:

“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由此,他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认为,观念起源于感觉,而感觉因人、因事、因物而异,知识只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真理因人、因时而异,没有普遍的真理。

这一认识具有明显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色彩,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由研究客体到研究主体的过渡,且突出了人的地位。

智者派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2)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研究、讲授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学、哲学等科目,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

(3)智者最关心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实际练习,如:

提倡演讲、辩论,示范、模仿。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400年)

《苏格拉底对话集》《苏格拉底回想录》

自然哲学家探索“万物的本原”→智者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寻求道德的“一般”(即探求真理、道德的普遍有效性)

“认识你自己”——著名的哲学命题

“知识即美德”(“智慧即德行”)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

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评价苏格拉底方法:

优点:

(1)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2)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收。

(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共同寻求正确答案,教学气氛活跃。

缺点:

(1)此方法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知识基础、学习热情等。

故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2)此方法是片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理想国》《法律篇》

公元前387年创建“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雅典的第一所哲学学校。

(二)政治观、哲学观、认识论

“理想国”

“理念论”(理念世界、现象世界)

“洞穴比喻”

“认识就是回忆”: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因此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一般)、本质。

(三)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通过教育来培养国家未来的统治者——“哲学王”。

2.教育制度

1启蒙教育阶段(6岁前):

优生优选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最早论述优生问题和胎教问题的人);

儿童公育制度;

学前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重视游戏。

2情感教育阶段(6—16岁):

培养节制、正义的美德。

3意志教育阶段(17—20岁):

培养勇敢的美德。

柏拉图提出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智者派的“三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哲学)

→“七艺”

4理智教育阶段(20—30岁):

发展理智的美德(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

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2)重视国家对全体公民进行教育;

(3)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内容,确立了“四艺”的课程体系。

(4)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提倡早期教育等。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政治观、哲学观、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园“逍遥学派”

《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

“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等阶级的公民组成的”

“实体说”→“四因说”→“形式质料说”

“蜡块说”:

反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认为知识并非由天赋而来,不可能由回忆获得,而只能来源于感觉。

故提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肯定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把教育看作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方面。

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负责,这样有利于向年轻一代灌输忠君思想和进行守法教育,对于政体的稳固有很重要的作用。

还提到教育立法问题,“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2.教育的年龄分期思想

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形式质料说”→“灵魂说”(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10-7岁(胎教、婴幼儿教育)

27-14岁(初等教育)

“行德”(实践美德、伦理美德)——人作为政治动物的美德

“知德”(心智美德、理性美德)——人作为理性动物的美德

两种美德怎样获得?

“行德”靠实践(习惯养成);

“知德”靠教育。

314-21岁(高等教育)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他要求教育者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即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教育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

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家都主张教育应当使人从幼年时就开始受到适当的教育,最后培养出极少数的优秀分子,来担负治理国家的责任。

2.崇尚理性教育。

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强调心灵的训练和智慧的启发。

3.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为了培养理性高尚的人,围绕理性教育,古代希腊教育思想中出现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主张人的心灵和身体的和谐发展,既重视知识学习,又注重身体的锻炼。

4.教育思想与哲学思想密切相联系。

古代希腊的教育家都以他们的哲学观点作为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依据。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都是从他们的哲学观点出发,论证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逐步形成了西方最早的教育哲学理论。

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一、古罗马的教育制度

1.共和政体时期的教育

两种学校系统:

一种是以教授希腊语、希腊文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

另一类是拉丁语学校,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初等教育:

即小学(学习科目:

读、写、算;

道德格言;

十二铜表法)

中等教育:

即文法学校。

主要任务:

为修辞学校做准备。

学习科目:

希腊文、拉丁文;

希腊文学、西塞罗等人著作;

地理、历史、数学等。

高等教育:

即修辞学校。

培养演说家。

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学、伦理学和音乐(以“七艺”为主)——教育史上双轨学制的萌芽

2.帝国时期的教育

同共和政体时期教育的比较:

(1)教育目的的变化(如: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帝国皇帝的顺民,以平民子女为主要对象);

(2)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出现相当数量的公立学校);

(3)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变化(免除赋税、服兵役);

(4)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从原来自由的探讨学术而转变为传授狭隘的知识,注重文字教学,注重形式、词令。

不允许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和参加辩论。

雄辩术的内容流于空泛,一味追求丰富的词汇和华丽的形式。

此时辩才和政治智慧在帝国已成为不需要的品质,所需要的是唯命是从)

3.基督教的兴起对古罗马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产生以后,学校教育开始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首先是教育内容趋于宗教化,在学校中学习《圣经》,宣传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任命基督教僧侣管理学校并担任教师。

另外,教会还自己开办学校。

古罗马后期的教育为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教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完全垄断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

《论雄辩家》

1.论演说家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西塞罗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用。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

在西塞罗看来,只有优秀的演说家才能成为出色的政治家。

而所谓的优秀演说家,就是指“不论在讲话中突然出现什么论题,他都能就这个论题以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方法、诱人的魅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以及落落大方的文雅举止发表演说”的人。

因此,西塞罗十分强调罗马青年人学习雄辩术。

在他看来,雄辩术这门学问的“报偿是极高的,它是通向知名、财富和声誉的大道。

2.论演说家的素质

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例如,反应敏捷、声调清脆、体态匀称等,但西塞罗又认为这些与生俱来的“良好的能力通过教育可以变得更好。

其次,必须具备良好的哲学素质以及雄厚的知识基础。

学习诸如文法、文学、修辞、逻辑、几何、天文、音乐、物理、历史、法律和哲学等课程。

还需要接受更高级的演说艺术的陶冶。

再次,必须有良好的语言修养。

西塞罗认为,演说家的语言必须生动、优美和准确,只有这样,他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演说家必须“具有逻辑学家的精密,哲学家的思维,近乎诗人的辞藻,法学家的记忆力,悲剧演员的嗓子,以及近乎十全十美的演员的姿态。

3.论培养演说家的方法

(1)记忆广博(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诵读文学精品)。

(2)练习(特别是长期的写作练习)。

(3)实际观摩学习。

2.昆体良

(1)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2)论演说家的培养

及早施教、提倡学校教育(分班教学设想)、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明白易懂;

因材施教;

劳逸结合等)。

3.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神学历史观的代表作。

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上帝之城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归结为善取代恶的历史。

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教义,被公认为最高的神学权威。

“教父学”的主要内容: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6)天启说。

教父哲学的主要特征:

竭力贬低人的理性,宣传盲目信仰和蒙昧主义。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与他的神学、教父哲学体系同时建立起来的,其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的特征。

教育观点主要集中于《忏悔录》中:

(1)教育目的和任务:

为教会和神学服务。

(2)教育内容:

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服从教会,遵守教规,皈依上帝;

把《圣经》作为主要教材。

(3)教育方法:

提倡体罚和责骂。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为中世纪教会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罗马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教育思想同教育实践联系密切。

在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其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2.注重道德教育。

在古罗马教育家心目中,道德始终占有主要地位。

他们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道德既是获得知识的目的,又是获得正确知识的重要条件。

3.教育思想更具操作性而少思辨性。

古罗马教育思想更关注教育的具体问题,而对纯粹思辨性的教育问题较少探索。

这与古罗马民族注重实际的文化心理有关。

第三章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中世纪早期的教育(C5.—C11.)

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明显的宗教性和等级性

1.教会教育

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区别和共同点:

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来源、教育对象、教学设施、学习年限等。

2.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二、中世纪后期的教育(C11.—C14.)

1.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代表了中世纪后期世俗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

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某种机构来整理、研究和传授高深世俗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12世纪前后,西欧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世俗政权与教会分庭抗争、相互牵制的局面,出现王权与教会、市民与城市贵族等多角矛盾和冲突,也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正是在诸多矛盾夹缝中,中世纪大学才得以找到立足之地,逐步取得了一系列自治权。

(3)欧洲经院哲学内部的分裂。

在经院哲学内部出现“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其积极意义在于,它进一步动摇了基督教神学不可侵犯的理论基础,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启发和促使当时的学者以一种较为理智的眼光和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自然和神学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

(1)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2)中世纪大学拥有自治权。

(3)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有两种:

一种为“学生”大学,一种为“先生”大学。

(4)中世纪大学堪称“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中世纪大学几乎接受来自所有地区的成员。

在欧洲区域范围内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

(5)中世纪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某些办学基础。

例如,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意义:

(1)中世纪大学是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宣传“异端邪说”,反对宗教愚昧,打破宗教神学在教育上的垄断权;

(3)研究和传授了医学、法学等世俗性的科学知识,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

(4)在中世纪大学形成一套民主管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民主制度;

(5)为当时各方面学者提供了探讨学术问题的场所,同时又是培养新一代学者的园地。

2.城市学校

三、中世纪的教育思想

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基本形态,是“教父学”的理论化、系统化,其目的和任务是解释和论证基督教教义。

经院哲学内部围绕着一般(共相)和个别(殊相)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唯名论和唯实论两大派别的斗争。

唯实论和唯名论争论的核心内容、分歧焦点:

一般是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个别事物的名称?

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还是后于个别事物?

经院哲学的主要特点:

①在研究对象上,经院哲学探讨的不是自然和社会现实,而是超现实的上帝和《圣经》;

②在论证原则上,经院哲学推崇权威,奉行教条,蔑视实际经验知识;

③在论证方法上,经院哲学热衷于引经据典,繁琐考证,倾心于形式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

唯实论的代表,对经院哲学的系统化作出贡献。

努力论证上帝存在和上帝创世。

在坚持一般决定个别的前提下,对唯名论作出妥协。

《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发展人性、实现神性。

使人成为上帝的虔诚信徒和国家的良好公民。

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教育: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中世纪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

如何看待世俗学问(主要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学术和文化);

神性、人性与教育的关系;

信仰和知识的关系;

教育和教学的方法等等。

经院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2)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很强调道德教育及其作用。

(3)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推崇的教学方法表现出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繁琐荒谬的特点。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维多利诺的教育思想

维多利诺(VittorinodaFeltve,1378—1466)

孟都亚学校——“快乐之家”

2.拉伯雷的教育思想

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1494—1553)

《巨人传》

3.托马斯•莫尔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87—1535)

《乌托邦》

4.伊拉斯莫斯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莫斯(DisideriusErasmus,1469—1536)

《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5.蒙旦的教育思想

蒙旦(MichelEyquemadeMontaigne,1533—1592)

《儿童教育论》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注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培养新兴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

培养道德高尚、智力发达、身体健康的人文主义者。

(2)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

非常重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作品,将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学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打破了宗教神学在教育上的垄断地位。

(3)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及学习兴趣

基于对儿童天性的认识而倡导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教学;

主张取消至少减少体罚;

倡导游戏教学;

反对注入和灌输,强调发展儿童的兴趣等。

(4)注重教学中思想情感的陶冶

课程方面,主张大量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如古典文学、音乐、历史等;

道德教育方面,偏重于世俗道德品质的培养,如乐观、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教育方法上,也主张思想情感的熏陶,重视环境的美化等。

(5)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一时期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因为要想实现资产阶级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具备这种开创性精神。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方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相同点:

1、均将古典科目作为课程的基础和主体,重视古典语言教育,忽视本民族语言教学;

2、均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

3、均在后期发展中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弊端。

相异点: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北方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宗教与道德的价值;

2、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

北方人文主义教育则更关注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朝臣和君主。

第四章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英国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领导体制

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中间型)

教会管理→国家拨款→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中间型体制形成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体系)

严格典型的双轨学制:

1.初等教育

教区学校→慈善学校→主日学校、私立学校→公立小学

导生制(兰卡斯特—贝尔制)

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产业革命后初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等学校数量的增加;

(2)国家管理初等教育,建立公立小学;

(3)努力实现教育的世俗化,促使初等教育与宗教的分离。

2.中、高等教育

古典文科知识、宗教课程→科学知识、实用课程

文法学校、公学→实科中学

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运动”)

新大学的共同点:

(1)不受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限制;

(2)有较强的地方性,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3)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的特点:

①中央教育行政直接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教育,地方教育行政处于从属和执行的地位;

②中央对教育事业实行统一计划,教育经费由国家统一担负;

③教育、教学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

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的特点:

①中央教育行政不具有领导教育的直接权力,只在一定的限度内指导和帮助地方教育事业;

②各州实行集权领导,州教育委员会负责整个州的教育发展;

③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

④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

近代各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共同点:

1.各国政府都尽力把教育领导权从教会手中夺取过来,直接掌握领导教育的权力,使教育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过渡;

2.普遍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都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使初等教育逐渐得以普及;

3.普遍重视学校课程的改革,特别是中、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4.各国都基本上确立了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大多数国家是双轨学制;

5.各国在教育改革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第五章近代教育理论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

《大教学论》(1632)

《母育学校》(1633)

《世界图解》(1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