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649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X 页数:191 大小:7.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1页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1页
亲,该文档总共1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教学课件PPT课件下载推荐.pptx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进出口商品是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其结构特点反映了国,际间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

也是各国家、各地区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

(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地区格局的研究研究地区分布、地区差异和全球格局是国际贸易地理的核,心与重点内容。

这是由本学科基本属性之一地域性所决定的。

二、基本任务研究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有三大任务:

文化教育任务理论研究任务实践应用任务,第三节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地理问题通常采取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法、图表法、文献资料法、相关分析和类比法及地图法等。

现代方法主要是数理方法、系统方法、计算机方法等。

这些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经济、贸易等人文科学的研究。

第二章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诸因素。

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尤其是人口与劳动力、社会经济和技术、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亦是很大的。

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自然条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际贸易。

中国和美国有关情况对比表,三、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世界进入“石油时代”。

第二节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如同自然地理环境一样,也是明显而深刻的,是国际贸易的社会地理基础。

人口民族、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一、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分布状况、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素质高低、年龄结构、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也将影响国家或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经贸活动。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政治、法律、文化四、宗教,第三章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学习目标】认识和了解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分布的新特点,重点掌握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趋势。

【重点难点】1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2国际贸易中心地区形成及转移。

第一节世界生产力的演变与发展,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尤为重要的是生产活动。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基础。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采用原始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即称之为农业社会。

其特点概括为:

一是自然经济为主,产业部门分工不发达,商品经济薄弱,地区之间经贸联系不很密切;

二是生产力发展缓慢,水平低下,以分散落后农业占绝对优势,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城市不发达;

三是生产结构简单,自然条件因素对产业分布起决定作用,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散性。

(二)资本主义时期,1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贸联系的影响,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

(1)地理大发现所谓地理大发现,就是指以下地理事件。

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葡萄牙贵族瓦哥斯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再沿东非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成功尝试,被称为“新航路的发现”;

意大利人里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亲率探险队西行,横过大西洋,最终到达南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古巴岛和海地岛。

此后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其他一些地区,被称为“新大陆的发现”;

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1519年至,1522年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南端海峡(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到达菲律宾群岛,在岛上麦哲伦被当地人杀死,其同伴继续航行到“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

之后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岸返回西班牙本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此后,荷、英、法、俄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参与对海外的开拓和掠,夺,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生产力及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使欧洲获取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的大量货币资本及生产原料。

第二,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和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经贸联系,为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第三,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

美洲,原产的玉米、可可、蕃茄、向日葵、马玲薯、烟草、天然橡胶、木薯、火鸡等,逐渐引入旧大陆;

旧大陆的传统农作物、牲畜、生产技术等也传入新大陆。

同时,欧洲殖民者通过大量贩运非洲黑人去美洲,造成人员的交流。

第四,使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的地区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以南欧地区为中心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使全球在地理学上成为了一个整,体,从而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开辟了道路,2产业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以大机器与蒸气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很快席卷了欧洲,美、法、德等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第一批工业化国家。

产业革命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且深刻影响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蒸气动力最先以棉纺工业为,起点,逐步扩展到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提供了以蒸气为动力的交通工具。

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具雏形,国际贸易的时代来临了。

(3)国际贸易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国际分工:

工业化国家成了工业品的供应者,非工业化国家则是工业原料与食品的生产者。

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第二次科技革命最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并从冶金和钢铁制造业开始。

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以及新炼钢技术的产生。

其中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导致电气化的到来;

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大量新兴工业部门的成长。

(2)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性加剧。

加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

资本主义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发生了一次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50年代苏联、美国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标志着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石油的开发、利用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使国际地域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很大变化;

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各国经济结构有重大影响。

它标志着从产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工业社会的结束,信息社会的到来。

新技术革命使国际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资本、人才、资源等国际化。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由传统产品、初级产品等有形商品占优势,,逐渐向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无形商品如技术、劳务、旅游等转化。

而国际贸易在向多样化国际经济合作多边化方向发展。

同时,世界市场上的垄断、竞争也更加激烈。

二、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分布的新特点,1产业部门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2生产力地区分布由集中向分散方向发展3生产力的地域分布出现新的不平衡

(1)发达国家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衡日益突出,第二节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和转移,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发展、转移和商品结构的,变化等,都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阶段性,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形成、发展、转移和商品结构的,变化等,都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和阶段性。

国际贸易中心地区的扩展和转移,与地理大发现、欧,洲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息息相关,并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一致的。

大西洋沿岸地区逐步成为海上运输、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热点区域。

19世纪90年代初,美国工业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大西洋航线,沟通着西欧和北美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堪称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海域。

世界上大的港口不少集中于北大西洋沿岸,如西欧的鹿特丹、安特卫普、马赛、勒阿弗尔、伦敦、汉堡、热那亚、圣彼得堡、敖德萨;

北美的纽约、新奥尔良、休斯敦、巴谷鲁日、巴尔的摩、费城、诺福克和坦帕等;

南大西洋也拥有圣多斯(圣保罗的外港)、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著名大港口。

正在兴起的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地区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经济、贸易中心地,区亚太地区发展具备的条件与潜力,

(1)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进一步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

(2)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多种多样的海洋动物资源。

拥有多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

(3)经济、贸易基础,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章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以及国际贸易新格局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了解目前国际贸易大宗产品的产销格局,分析和预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的趋势和特点;

2区域集团化的背景和现状;

3当今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产销格局。

第一节当代国际贸易主要趋势和特点,一、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济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

的基本现象。

这里,“不平衡”不仅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更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动态不平衡的态势,世界经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品的贸易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四、国际贸易方式正处在变革中,电子商务成为国际贸易方式中,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无纸贸易方兴未艾,呈现垂直型向水平型、混合型发展的态势。

五、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存在,管理贸易发展迅速六、商品贸易与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密切结合,国际分工日益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矿业的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形成于19世纪。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垂直性分工有所减弱,但仍然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一种主要的分工类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进步与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平型分工进一步发展,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

混合型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入发展,使水平型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形式。

七、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

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

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区域集团化,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或区域之间,为了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经济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签定条约或协议,建立相应的超国家的组织机构,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上,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最有成,效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其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欧洲共同体。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获得所有成员国批准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实现商品、劳务、人员、资本四大流通。

2002年1月,欧元在12个国家正式流通,几乎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89年1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共同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8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首脑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了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更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东盟东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现有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0个成员国,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国际贸易大宗商品的产销格局,石油:

中东、北非、东南亚陆续成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地区。

美国、日本、西欧是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地区煤炭:

美国、澳大利亚、波兰、南非、中国是世界主要煤炭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煤炭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和西欧,其次为东欧和北美地区目前世界天然气线路的分布主要是:

乌克兰的乌日哥罗德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

俄罗斯芬兰;

伊朗阿塞拜疆高加索;

阿富汗俄罗斯等。

农产品贸易,世界主要产粮区在北美洲、大洋州和南美洲,四大主要产粮国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

粮食主要进口国是前苏联地区、日本、中国、德国、英国、墨西哥和巴西以及非洲国家。

利比里亚和巴西等,除中国外,其他都是天然橡胶的出口国。

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国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咖啡主要生产地区是拉丁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产量较大,主要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

可可的主要生产国、出口国是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加纳、巴西、马来西亚,主要进口国是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

茶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是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主要进口国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埃及、加拿大等。

根廷等国家。

糖料的主要生产国是古巴、巴西、毛里求斯、泰国、菲律宾、印度、阿棉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美国、前苏联地区、巴基斯坦、埃及、墨西哥等,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南朝鲜、意大利、德国、法国。

麻类及其制品主要输往西欧和北美。

羊毛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70%销往西欧和日本。

世界油料作物主要包括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油茶、油桐、油橄,榄、油棕、椰子、腰果等。

美国和巴西是大豆的最大输出国,欧盟国家和日本为主要输入国。

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菲律宾是世界上椰子的最大生产国。

矿产品贸易,

(1)铁矿。

是仅次于石油的大宗贸易商品。

世界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有加拿大、前苏联地区、巴西、智利、澳大利亚和印度等。

(2)铜矿。

铜矿主要分布在美国、智利、俄罗斯、秘鲁、加拿,大、赞比亚、扎伊尔、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家。

主要出口国是智利、赞比亚、加拿大。

铜矿的主要进口国是西欧(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美国。

(3)铝土矿以及其他矿产。

铝土矿的主要出口国的几内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日本、德国、前苏联地区等。

和西欧。

镍矿主要生产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产品主要输往日本、美国磷灰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美国、前苏联地区、摩洛哥、突,尼斯、约旦、多哥人,主要进口地区为西欧。

无形商品贸易,1技术贸易,技术贸易是劳务贸易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技术转让,形式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输出国是美国、日本、西欧发达国家;

主要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

2国际旅游,旅游业收入和支出最高的国家是发达国家。

如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瑞士、德国、希腊、澳大利亚等。

旅游人数和旅游支出较多。

如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典等。

全世界共有六大旅游区域:

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亚,太地区、南亚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地区等。

欧洲地区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是著名的旅游大国。

西班牙被誉为“旅游王国”,旅游外汇收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

美洲地区的重要旅游国家是美国。

亚太地区是新兴的旅游区域。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格局,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进出口交易产品进口的主要产品包括: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

初级产品进口比重较大的是食品及活动物、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

工业制成品主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方向以发达国家为主。

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呈现上升的趋势,对日本的贸易总额有所下降。

货物贸易进口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比重下降,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西亚、南亚、东亚等国家和地区比重上升较快。

第五章世界经济性特区,【学习目标】,了解世界经济性特区的含义和类型,区位特点,及主要经济特区的地区分布;

了解经济型特区对各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介绍,世界经济性特区建立的实例;

掌握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重点难点】,1世界经济性特区的含义和类型;

2世界主要经济性特区区位特点和地区分布;

3我国经济性特区的基本特点。

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是1959年建于爱尔兰西部小镇香农的香农出口加工区。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是1951年正式创立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洲旧金山市南郊圣克拉拉县的“斯坦福科研工业区”(硅谷)。

目前世界已建立的各类科学园区达30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最多,国内有150多个。

经济性特区的主要类型:

1自由港(FreePort),典型的有我国香港、新加坡、汉堡等。

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与自由港的区别在于:

(1)自由贸易区布局不仅仅设在海港,或空港内,往往延伸到自由港的临近地区或城市的某一地区。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