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717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届高考历总复习必刷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刷题

 

1.下图为187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

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

2.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但民间仍习惯使用阴历。

1915年元旦,民国政府为推行阳历,削弱农历春节的影响,在全国各大城市人为制造新年气氛,但民众反应冷淡。

到了农历春节,政府下令不准放假,但各机关默许办事员轮流告假。

当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燃放爆竹彻夜不绝,比阳历新年热闹百倍。

改历之事最终不了了之。

民国改历失败表明()

A.西方近代事物在中国遭到抵制

B.传统文化不利于近代社会发展

C.平等自由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应该继承和尊重民族传统文化

3.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

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下图所示。

这一变化反映出()

男士礼服样式女士礼服样式

A.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

B.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4.19世纪30年代初,一位中国商人描述了西人在广州的宴饮场景:

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

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不甚熟的肉,肉浸泡在浓汁里,需用工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

我目睹了这场景才证实了以前常听人们说的是对的:

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原始粗鄙的食物。

这折射出当时()

A.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冲突

B.西方礼仪习俗在各通商口岸的传播

C.国人对待西餐的崇洋媚外心理

D.西餐推动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

5.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

该报()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6.“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

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

”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7.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兴盛,而民办报纸更是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

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上海和日本东京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留学教育有力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中国新闻媒体获得了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8.如图是2002年搜狐新闻中心就拜年方式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已经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9.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

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

10.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11.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

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12.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  )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

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

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

13.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据此可知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6

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5

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

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

14.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15.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16.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17.传统婚姻遵循“父母之命”。

1905年,留日学生王建善在报纸征婚广告中公开说明了本人的基本情况,而对女方的要求则只字未提,只提出“女同志”可以以通信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男方。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婚俗渗透浓厚的保守观念                    B.婚姻的主导权发生变化

C.进步青年崇尚简化的婚俗                    D.男女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18.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

“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

”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

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                        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

19.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

这说明

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20.图6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

据此可知  

图6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21.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

“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22.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图6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

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

图6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23.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

这说明当时

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

24.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

这反映出 

5月12日

《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

5月13日

《各尽我之救命责任》

5月14日

《各竭其力,各尽其心》

5月15日

《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

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                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

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

25.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1.【解析】成衣机器出售反映出西方的缝纫机在中国市场上开始流通,这说明西方文明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价值观的更新,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耕织分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服装业还未实现西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解析】依据材料“民国政府为推行阳历,削弱农历春节的影响,在全国各大城市人为制造新年气氛,但民众反应冷淡。

到了农历春节,政府下令不准放假,但各机关默许办事员轮流告假。

当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燃放爆竹彻夜不绝,比阳历新年热闹百倍。

改历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可以看出民国改历失败主要原因是不继承和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说近代事物在中国遭到抵制是以偏概全,A错误。

民国改历失败表明民国时期新的节日不认可,并不能表明传统文化不利于近代社会发展,B错误。

材料的内容没有反映平等自由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C错误。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从1912到1929年,民国时期的礼服从西方服饰转变为中国传统服饰,可知是得到了政府认同,但并不代表是政府主导,故选择A选项,排除C选项;图中不能看出中西服饰的融合成为主流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故排除B、D选项。

【答案】A

4.【解析】从产量明显可以看出,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中西文化习俗的对抗。

这是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和冲突,故选A。

材料主要是强调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变,没有出西方社会礼仪的变化,排除B。

材料不是只强调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的心理,还强调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习俗的抵制,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排除D。

【答案】A

5.【解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传统交通方式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冲击了旧的思想观念、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故D项正确。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迫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A。

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C项错在“均衡发展”,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7.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于上海和东京,正好印证了留学教育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中“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分析图片材料数据可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通信网络进行拜年的比例,占整个数据的近60%,而通过上门、邮寄贺卡等传统方式进行拜年的比例仅为24.64%,说明通信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选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仍有6.03%的人通过邮寄贺卡的方式进行拜年,排除A选项。

材料主要反映通信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不是电信缩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排除B选项。

材料未体现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无法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C选项。

【答案】D

9.【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B

10.【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

【答案】C

12.【解析】据“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

13.【解析】据材料“本人成分、政治面貌”中在择偶标准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低而非消失,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分析可知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可知,学历逐渐增加,但社会价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中“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从1948年—1996年中学历的比重越来越大,可知人们的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重视,故C项正确;据表可知,社会关系,家庭出身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非发挥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解析】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A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映媒体环境恶劣,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是1909年“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B

15.【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

【答案】B

16.【解析】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期,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

【答案】A

17.【解析】材料中男女双方可以以通信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冲破了传统婚姻遵循“父母之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男女双方掌握婚姻的主导权,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婚姻主导权的变化,没有反映出婚俗仪式的简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婚姻主导权的变化,没有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8.【解析】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的民权觉悟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是要和清王朝的思想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义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而是梳理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19.【解析】根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结合所学知识,西装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体现生活习俗的变化,人们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民国初年的服饰变化,没有体现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排除D项。

【答案】C

20.【解析】新玩法中“支付宝”、“电子红包”属新风尚,“福”“除夕”、“拜年”为旧年俗,故A项正确;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对经济生活的体现不充分,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21.【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设施建设的问题而不是城市社会问题,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传播快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得出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22.【解析】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构成冲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的变化,而未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可知民众的出行方式多样化,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火车带来的变化,而未涉及到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

【答案】D

23.【解析】据材料“1937年到1945年,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日本为了加强控制借助电影等传媒手段渗透殖民思想,选D项;依所学,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地区播放的电影是为了加强控制,而不是引导人向善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殖民思想渗透,而未涉及到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殖民思想渗透,而不是强调大众娱乐生活,排除C项。

【答案】D

24.【解析】据材料《大公报》为陕西受灾连续配发了4篇社评,可知报纸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C项;材料是《大公报》的社评,“众多报纸媒介”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我们判断不出官方赈灾力量的多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公报》呼吁社会各界为陕西救灾,体现不出政府救灾问题,排除D项。

【答案】C

25.【解析】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项;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向美苏赠送抗战电影,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法西斯势力冲击世界和平,挑战美苏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影视宣传来获得美苏对中国积极抗战的认可和支持,并非国民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排除D项。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