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756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docx

《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docx

管理学

第一节认识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什么是管理呢?

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把事情办好;更有人把管理和决策、命令、权力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管理。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他绝不等价为命令或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才是管理的关键。

下面我们从管理的基本特征来加深对管理概念的认识。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多人组织起来,进行分工都会达到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只要是多人共同活动(即向一共同的目标努力),都需要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等活动来达到协作的好处,这就需要管理。

因此,管理活动存在与组织活动中,或者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内部都含有五个基本要素,即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信息(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机构(反映了管理上下左右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目的(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效果与效率有很大影响,外部环境一般包含九个要素:

行业;原材料供应;财政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经济形势;政治状况及国家法律、规章、条例;社会文化。

一般认为,组织内部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如产品市场)部分不可以控制的(如国家政策)。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既然管理是让别人和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就要对管理的效果负重要责任。

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三)管理的职能、任务与层次

管理的职能有五个:

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指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个组织通常划分成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既是管理中的主体又是管理中的客体,管理的大多数情况是人和人打交道。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多人共同完成目标,因此,管理中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千万不要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他还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已无人怀疑。

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大效果。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但这一点已不完全正确,现阶段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已很少直接参与管理,所反映的多数是管理者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管理二重性的重要意义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真总结我国40多年来在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管理体现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左”的错误思潮,在管理上表现为重社会属性轻自然属性、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我们应当引以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学,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管理实践。

(二)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

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就能使我们正确地评价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使其成为我国管理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

(四)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任何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出现,都有其时代背景,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因此,我们在应用某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时,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机制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

管理学有别于其它种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2)多样性。

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属于边缘科学。

(3)历史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实践性。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经过了两次转折,管理学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第一次转折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意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次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看到,不依照管理规律办事,就无法使企业兴旺发达,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也日益表现出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管理是促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由于管理落后。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的能力,即管理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先进的技术,要有先进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否则,落后的管理就不能使先进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

通过实践可验证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

而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长过程。

目前我国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

因此,学习、研究管理学,培养高质量的管理者成为当务之急。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

因此,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系统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其特性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一个实体;二是指一种方法或手段。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系统的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系统的特性。

把管理过程或活动看作实体的系统,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

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2)目的性。

管理系统的整体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3)开放性。

管理过程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4)交换性。

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存在变革。

(5)相互依存性。

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

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的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统的观点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

(1)整体观点。

整体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2)开放性与封闭性。

若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4)模糊分界的观点。

将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开放的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

(6)信息反馈观点。

系统要达到体内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7)分级观点。

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的过程去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管理学原理跟踪复习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   

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B.边缘科学C.经济学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B.信息C.机构D.人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B.复杂性C.模糊性D.控制性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导和领导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B.边缘性C.历史性D.多样性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B.原材料供应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D.有管理者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B.自然属性C.艺术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D.决策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

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B6.C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E3.ABCDE4.ABCE5.ABCDE6.ACD7.BD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

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①整体观点。

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

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④模糊分界的观点。

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⑥信息反馈观点。

⑦分级观点。

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⑨等效的观点。

六、论述题

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

③联系实际说明。

2.①管理学的定义;

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

④联系实际说明。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

第一节概述

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的形式,而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

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管理理论。

人们反过来又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二、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

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学形成以前又可分成两个阶段:

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动或实践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它是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所产生的。

人类进行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6000年的历史。

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我国的万里长城等,都是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

戴克利先成为皇帝后,实行了一种把中央集权控制与地方的分权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连续授权制度。

罗马天主教会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有高度效率的职能分工,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

我国宋真宗时期,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和清理废墟三个问题。

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就体现了管理的公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

汉高祖刘邦总结其取得天下的原因,关键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长原则。

在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颁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等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周礼》、《墨子》、《孙子兵法》等书籍中都体现了不少管理思想。

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当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延续2000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重大的影响。

二、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

(一)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

在兵工厂的管理工作中,较好地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原则。

(二)部件储存。

这有助于实行装配线作业和精确计算存货,节省时间和劳力,加快了安装船只的速度。

(三)装配线生产。

兵工厂在安装舰船时采用了类似于现代装配线生产的制度,生产效率很高。

(四)部件标准化。

(五)会计控制。

兵工厂的会计制度使它能追踪并评价所有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

(六)存货控制。

由专人负责检查并由专人记录。

(七)成本控制。

兵工厂还利用成本控制和计量方法来帮助作出管理决策。

(八)人事管理。

兵工厂有严密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规定上下工和工间休息的时间,等等。

三、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一)群众认可。

所有的政府,其持续存在都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即权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二)内聚力。

要使国家能持续存在,必须要有内聚力。

组织内聚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使人民确信他们可以信赖自己的君主,知道君主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责任明确性原则。

(三)领导方法。

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自然或天生型,另一种是后天获得领导技术的类型。

(四)生存意志。

任何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

马基雅维利所提出的管理原则是为了使君主能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但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其它组织,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从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

而工厂制度的发展,促使了人们对管理的关注。

二、有关管理问题的主要论点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

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另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并列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一般是分开的,特别是当赚钱的时候。

(二)关于管理的职能。

经济学家们各自都特别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

萨伊强调计划职能的重要性。

鲍克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指挥。

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重视。

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

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三)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经济学家们提法各不相同。

(四)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将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

(五)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事实上已进行了有关动作和工时的初步考察。

(六)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七)关于工资和激励。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

德·拉维勒认为,凡是能实行的地方,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

而穆勒认为可采取多种工资形式。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有关管理问题的论述,还未能建立起管理理论。

但它们已经区分了管理职能与企业的职能,意识到管理将会发展成一门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科学,预见到管理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

“管理运动”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过程。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管理运动”发生在美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可概括为:

(一)大势所趋。

工业革命以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来适应逐渐扩大的工厂规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促使人们对管理的重视,并在实践基础上对管理问题作了一定阐述。

(二)铁路先行。

铁路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型企业。

美国由于开发西部的需要,铁路发展很快,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采取的很多措施为大型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经验,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形成。

(三)一个火花。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会员享利·唐纳在学会上发表了有关论文,并倡议把管理从工程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学科。

(四)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美国东方铁路公司涨价的意见听证会,律师布兰戴斯提出,公司经营不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科学管理”被首次公开宣传;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采用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靠管理而不是靠技术使公司转危为安并发展壮大起来;第三次高潮是霍桑试验,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五)四个观点。

“管理运动”所提倡的观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即:

保存;调研;合作;渐进。

第四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出生于美国,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既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的才能,又有从事社会活动和领导工作的才能。

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是:

(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为此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三)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责。

(四)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

(五)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六)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而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七)实行职能工长制。

把管理工作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这种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八)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上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二、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出生于法国,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煤矿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在漫长而卓有成绩的管理生涯中,他一直从事管理工作。

他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独创地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