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791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doc

历史总复习教案

顺利实验学校

牛怀国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

(3)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4)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理解层次:

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导学]

1、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3、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4、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周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5、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变法的原因(背景):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战国时期新的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显著。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以勉除徭役;(3)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别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七上P38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课时]第2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

(2)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2)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3)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4)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

2、理解层次:

(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运用层次: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考点导学]

1、陈胜吴广起义。

为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成语“揭竿而起”由此得来)

2、张骞通西域。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丝绸之路在中外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至今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七上P83丝绸之路)

4、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他北击匈奴,开发南疆,扩大了疆域。

同时,他又是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耗费民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制定了严刑酷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功有过,但仍不失为千古一帝。

6、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在思想上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

他统治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p57秦始皇、七上P68汉武帝、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7、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8、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东汉末,北民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西晋时期,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和灾荒,展转南迁来到闽西。

他们与闽西的闽越族长期相处,并在融合中将闽越族汉化,繁衍成当今居住在长汀、武平、上杭、连城、永定等地的客家人,他们属于汉族的一支。

9、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为顺应历史潮流,孝文帝主动采取改革措施。

一是迁都洛阳,以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二是实行汉化政策,要求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礼。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时]第3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3)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理解层次: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3、运用层次: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考点导学]

识记:

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

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武则天时设武举),科举历经了隋、唐、宋、元、明、清。

整整存在1300周年。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确办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考试十分严格,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

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

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确考试内容。

(七下课本P18鱼贯而出P8右上文字图)

2、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

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制度的政策,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

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表现在:

农业方面: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原犁、筒车,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

(七下课本P14筒车)

手工业方面:

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商业方面:

出现许多商业城市,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

3、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7世纪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社会进步。

尺带珠丹上书时说:

唐朝与吐蕃已“和同为一家”。

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博大精深,世界先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亚洲诸国纷纷派人前来华学习,中国也积极向外传播和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

如日本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生动事例,都说明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运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七下课本P8唐太宗、P10武则天、P31玄奘、P30鉴真准备东渡)

[课时]第4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4)----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纲要求]

识记层次:

(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点导学]

1、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农业方面,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引进了占城稻,推广水稻的种植;

手工业不断创新,全面发展,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兴起,制瓷业(浙江哥窑、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规模和水平全面超过前代;

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东京等商业城市的繁荣程度超过唐代长安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七下课本P57泉州船59交子84清明上河图)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经济发展,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的趋势从唐朝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②唐朝中后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完成。

3、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北宋建立后,北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1115年女真人建立了金政权;出现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辽、西夏、金并立的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辽对北方地区的开发、西夏对西北地区的发展都做出贡献。

辽、西夏和北宋之间并立、“战”与“和”,对各个政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和融合都起重要作用。

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蒙古军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还一直打倒欧洲多瑙河流域。

1271年,其孙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消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重视发展农业,开凿了会通、通惠两段新运河,开辟了刘家港到直沽的海运航线。

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设立省级行政区(“行省”),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图:

七下课本P66成吉思汗、P67忽必烈P69元朝疆域)

5、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在元朝统一的疆域内,共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民族大融合突出表现为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等同汉族逐步融合,同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所以在这一时期,由于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时]第5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5)-----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考纲要求]

识记层次:

(1)知道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3)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4)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2、理解层次:

概述郑和下西洋。

3、运用层次:

列举“闭关锁国”的重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考点导学]

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强化皇权。

明朝:

在中央废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

清朝:

承明制,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文化专制。

明实行“八股取士”,清同时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1727年(雍正帝时),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极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生活在天山以南区域的维吾尔族,自明朝以来称之为回部。

乾隆帝时,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派兵平息了叛乱,并设伊梨将军,进一步加强对新疆天山南路的管理。

3、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①反击外来侵略,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②镇压分裂势力,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设台湾府。

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倭患难与共严重,戚继光受命组建“戚家军”抗倭。

1561年取得台州九战大捷,荡平了浙江倭寇,后又进入福建、广东抗倭,1565年基本肃清倭患。

为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大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于1662年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七下课本P96戚继光、P103郑成功、P104投降图

5、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广泛应用,具备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但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P93郑和、P94路线图

6、“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其特征就是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

一方面严禁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这种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造成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

其严重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同时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课时]第6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6)-----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司母戊鼎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3)记住“四大发明”;

(4)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知道孔子;

(6)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7)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

(8)知道《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9)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2、理解层次: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考点导学]

1、司母戊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2、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称为“神医”。

他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1600年。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边行医边实践,经27年的努力完成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3、“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七下课本P34金刚经、P35杜甫、P72-73毕升、宋朝的罗盘针、南宋突火枪

4、“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创造了重要条件。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促进了作战方法的改进。

5、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公认的历史名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提出“为政以德”;在教育上兴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和提出学思结合的方法。

晚年时著有《春秋》。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编辑整理成《论语》一书。

6、“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转型的剧变,各学派站在不同的阶级与立场上,著书立说,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有墨、儒、道、法、兵家等学派。

7、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逐步流传开来。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东汉时期,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8、《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9、汉字的演变。

我国的汉字演变最早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后业发展为商周时期的“金文”和秦朝统一文字的“小篆”,最后演变为汉代的“隶书”和魏晋的楷书。

10、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

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眺,全长一万余里。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

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运河开凿于隋朝,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跨六省,沟通五大水系,成为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2000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它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洪水冲击。

仍坚固屹立。

成为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奇迹。

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整个故宫建筑沿南北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金壁辉煌,气象威严,是我国和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七下课本P122明长城、P128《红楼梦》插图

[课时]第7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

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

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

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铜牛头圆明园残迹

④影响: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

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讨伐中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