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862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docx

中唐诗诗歌鉴赏总录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李儋(dān):

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与元锡都是作者的朋友。

  ②春愁:

眼前是美好的春天,但自己只有忧愁苦闷。

  黯黯:

低沉暗淡。

  ③思田里:

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

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

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④问讯:

探望。

“闻道”两句说,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渴望你们来,在州城西楼盼望,已经有几个月了。

  【译文】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

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

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

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

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

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作品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

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

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

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

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

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此诗的政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这种评论并不切实。

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

“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

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论佛骨表

臣某陈说:

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

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

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吴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

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

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

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

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

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

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

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

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

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

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

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

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

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

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

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

  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

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

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

“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

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

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

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

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

孔子说: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

”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

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

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

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

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

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

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

注释

【封】这里指谏书。

一封:

指韩愈《谏迎佛骨表》。

朝奏:

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潮阳】今广东潮安。

一作“州”。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

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

岂肯。

衰朽:

衰弱多病。

惜残年:

顾惜晚年的生命。

  【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雪拥蓝关马不前】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

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江边:

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鉴赏

赏析一

  中唐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

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

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

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

“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

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

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

“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女挐年十二,病在席。

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女挐,韓愈退之第四女也,惠而早死。

  愈之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亂治,梁武事之,卒有侯景之敗,可一掃刮絕去,不宜使爛漫。

天子謂其言不祥,斥之潮州,漢南海揭陽之地。

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

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死于商南層峰驛。

即瘞道南山下。

五年,愈為京兆,始令子弟與其姆易棺衾,歸女挐之骨於河南之河陽韓氏墓,葬之。

  女挐死當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

其發而歸,在長慶三年十月之四日,其葬在十一月之十一日。

銘曰:

  汝宗葬于是,汝安歸之,惟永寧。

)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

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

“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

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

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

“秦岭”指终南山。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

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用古乐府:

“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

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

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

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

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

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

“横”状广度,

  “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

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

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3]

问题研讨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

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

“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表现韩愈被贬原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注释

⑴柳州:

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

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

今属广东。

  ⑷刺史:

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

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

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

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

吹动。

  ⑼芙蓉:

指荷花。

  ⑽薜荔:

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

层层遮住。

千里目:

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

指柳江。

九回肠:

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

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

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

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

仍然是。

音书:

音信。

滞:

阻隔。

译文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

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西塞山怀古

【注解】

  ⑴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金陵:

吴国都城。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作品鉴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

“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

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