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874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知识一览表(初中)1.doc

记叙文知识一览表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项目

基本知识及示例

说明

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

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你、你们)。

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

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

《为你打开一扇门》等文章用。

第三人称(他、他们)

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

(1)核心人物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核心事物

(3)时间

(4)地点(游踪)

(5)作者的情感

(6)明暗线索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

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B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归纳中心三部曲

A概括:

a要素归纳法:

b共性提取法:

c捕捉关键词法:

B归纳:

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C升华:

由B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

如《孔乙己》通过其预付麻木的性格,看造成的社会根源,明确希望做目的是唤醒民众。

人物分析(多方面分析)

1、人物肖像神态

2、人物语言

3、人物心理

4、人物行为

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

共有的思想本质。

如爱国主义等。

性格特点:

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共性+个性。

如镇定、勇敢、坚强等。

归纳模式

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

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写作手法

(1)拟人手法

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

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烘托手法

(8)讽刺手法 

作用: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郑人买履》

(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前后照应

作用: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设置悬念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2)铺垫

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以次衬主。

关键是“垫”“衬”。

一显一隐;一前一后;一浓墨重彩一点到为止。

(13)伏笔

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可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14)联想、想象

修辞方法   

作用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三)生动形象类修辞: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二)结构类修辞:

排比、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语意相关、仄起平落)

排比:

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彻、抒情淋漓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作用:

结构整齐、音韵和谐、

(三)语气类修辞:

设问、反问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四)突出强调类修辞:

对比、反复、夸张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文章结构、思路

开头、结尾

开头的作用:

A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其他: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作用:

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过渡、照应

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间发生变化、由倒叙转入顺叙、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均需要过渡。

照应:

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

层次、段落

(一)理清层次结构:

A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记叙的顺序,二是记叙的线索。

B善于捕捉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重要语句。

C自然段组成:

领起句(中心句)——扩展句(可能不止一层)——收束句。

(二)归纳段意: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文章标题

记叙文题目作用:

1)新颖,吸引读者;2)点明中心;3)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线索;5)语意双关;6)概括文章内容;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记叙文结构、思路

 一、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十三岁的机遇》

二、横式结构:

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

《幼时记趣》《故乡》

三、纵横交错式:

时空交互式

《老山界》

全文或文章主体:

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句子理解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A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行文线索、照应前文。

B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的位置。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引出人物(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后有照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话题、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接上文;为后文埋下伏笔。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中往往有一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词语理解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解释句中的词的意义。

熟记书中重要注释即可。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

A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细节描写。

B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C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三)场面描写:

《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散文

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小说

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见前面内容。

情节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小说人物分析:

同记叙文。

传记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新闻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