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94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选修1专题04 王安石变法A卷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答案】B

【解析】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破除大官僚不服役的特权,方田均税法的施行消除了地主隐田逃税现象,故选B。

5.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答案】A

【解析】A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故选A;

B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排除;

C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

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排除D。

6.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A.支持

B.反对

C.默认

D.不管不问

【解析】王安石变法损害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选B。

7.《宋史·

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8.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A项正确。

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信息不符,排除B。

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与材料不符,排除C。

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与信息不符,排除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结合宋辽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9.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10.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A.财政困难

B.经济发展衰退

C.边患严重

D.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加上北方民族侵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断起来斗争,但是经济上较之宋初有了较大发展,故排除ACD,所以选B。

本题熟悉北宋中期政治统治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不包括”即可知道答案。

1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抑制

B.禁止

C.放任

D.鼓励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C项正确。

宋太祖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抑制,排除A。

宋太祖时期没有禁止土地兼并,反而是放任土地兼并,排除B。

宋太祖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鼓励,排除D。

1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A.改革取士之法

B.改变土地所有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限制旧贵族权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相似点出发,排除不同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3.宋太祖曾说: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

【解析】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是属于削弱地方割据经济措施,故A错误;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是属于军事措施,故B错误;

材料中“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的信息说明宋太祖对武官担任地方官存在担忧,为此采用文官管理地方政事,故C正确;

设通判,监督知州属于监察机构,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错误。

14.“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

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

A.削夺大将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集中军权

D.吸取历史教训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

B.理财

C.军事改革

D.教育改革

【解析】范仲淹认为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即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

故排除BCD,选A。

1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

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解析】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当时,有诗描述道:

“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故选D。

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是错误的;

B项起义频繁是造反的表现而非原因;

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

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17.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18.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解析】“范君、希文”指范仲淹,他主持了庆历新政,故B正确;

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的秦国,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王安石,故C错误;

孝文帝改革属于北魏,故D错误。

故选B。

19.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因果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集权措施的后果出发,即可找出不具有因果关系的选项。

20.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A.养兵政策

B.守内虚外政策

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

D.一职多官

【解析】养兵政策是指招募流民从军,造成“冗兵”现象,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

守内虚外政策指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

由于北宋实现更戍法,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故C正确;

一职多官造成“冗官”,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抓住关键词“直接原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更戍法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后果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

(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

……“任之”,即任用人才。

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目的:

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内容:

扩大大学自主权;

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3)据材料“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回答即可。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和改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2.【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连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

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

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

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珠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

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兼治黄河、运河;

分段管理;

机构逐步完善。

(2)原因:

黄河改道:

急据动荡的政治局势;

清政府财政危机;

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

商品市场的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2)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