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47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docx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一专题九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霸权主义的危害。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的作用;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别了,雅尔塔”一目和“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归纳

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如近代国际格局主要是以英国为霸主的欧洲中心格局。

近现代主要世界格局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梳理: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

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

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2.20世纪60/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朝多极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逐渐解体,第三世界崛起

3.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苏东剧变,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终结

4.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目前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第1课 美苏争锋

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背景

什么叫“冷战”?

“冷战”政策:

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

“冷战”对峙:

是指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局面。

“冷战”的手段包括:

挑起事端进行颠覆阴谋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缔结众多的军事条约,建立庞大的军事集团,扩大军事同盟,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

在战时并不难保持团结,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彼此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于雅尔塔

但是在临近战争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却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而宁愿牺牲团结。

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却因其内部不和而分裂了,并在两、三年内便被时常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轮廓

【知识链接】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

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战后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冲击。

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2、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美国:

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

政治军事大国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实力

●经济:

工业产量占世界:

53.4%

出口贸易占世界:

32.4%

黄金储备占世界:

74.5%

●军队人数:

1100多万,并拥有

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控制整个东欧地区

●反法西斯战争使苏联在世界上赢

得了极高的威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军事:

军队人数1230万

在56个国家驻军

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

1949年前唯一拥有核武器

 

苏联是战后惟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最根本因素

不同的社会制度:

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

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

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二、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

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46年)

2、政治上对抗:

美国:

“杜鲁门主义”(47年)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内容、特点.)

3、经济上对抗:

美国:

“马歇尔计划”(48年)苏联: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内容、目的、作用、实质)

4、军事组织上对抗:

美国:

“北约”(49年)苏联:

“华约”(55年)

(主要国家、性质、影响)

(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思考: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是指哪些地区?

他说这段话的用意何在?

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等国家,包括德国东部地区。

倡议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抗社会主义。

(2)杜鲁门主义——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冷战开始的标志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思考:

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武装

“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来自苏联的高压和控制

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公开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全球扩张。

(3)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运用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

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合理经济的再生”是指什么?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

此计划的实施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合理经济的再生”指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复兴。

目的:

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

作用:

促进西欧经济恢复,有利于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势力,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三、两极对峙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总特点: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2、消极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笼罩在核战阴云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3、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④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高考题目欣赏

(03上海)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本题共13分)

第一次:

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9分)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参考答案:

(1)第二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如答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也可给分)。

第三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

第四次: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

(2)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20C六七十年代起推动多极化趋势的新兴力量

主体

国际地位的变化

特点

重大影响

 欧共体

(欧盟)

 1967年走向联合求强

 经济政

治实体

经济上:

与美国竞争

政治上:

推行独立外交

 日本

 60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经济

实体

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第三世界

1961年兴起不结盟运动,

崛起国际

 国家

众多

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中国

 26届联大恢复联合国合

法席位,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

大国

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社会主

义阵营

 随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而瓦解

 瓦解

弱化了两大阵营的对抗,推动了

多极化进程

整体认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各新兴力量在不同方面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各力量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欧洲人的欧洲”的?

欧共体的建立:

⑴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签定《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⑵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⑶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盟简介:

80年代中期时,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再次启动,政治联盟的目标又开始浮现

1986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为日后欧洲联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备。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特别首脑会议,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通称为《马约》

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在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批准后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1年,欧洲12国签定《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

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戴高乐主张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1973年,成员国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

●80C后,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2、欧洲人为什么要建立“欧洲人的欧洲”?

⑴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为了更好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有必要联合。

⑵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发展与安全。

3、欧洲的联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西方政治家曾这样建议“关于萨尔区的协定仍然有效。

……同时应当又一个附加条件,在同一时期内,法国应当与德国缔结一项条约,规定由洛林供应德国的铁矿,至少是战前数量的50%。

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应洛林供应煤矿,其数量在考虑了萨尔区的产量之后,应与战前的供应总量相等。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

问题1: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和约》对法德经济发展和欧洲国际秩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概括材料二中欧洲政治家的主要意图。

①不利于德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法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确立了欧洲国际新秩序,加深了法德矛盾,埋下了未来战争的隐患;

③法德经济合作,化解彼此的矛盾

材料二 法国外长舒曼在1950年提出: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间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

……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

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战争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外长舒曼的建议对法德经济发展和两国关系产生的作用。

指出放德关系变化对欧洲国际秩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密切了经济联系,加快了法德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两国的和解,为两国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推动了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欧洲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平

问题3:

从上述法德关系的实例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认识?

国家关系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彼此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秩序。

和平相处、发展经济、平等互利是化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资料选读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已经崩溃,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日本经济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然而,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仅花了10年时间,就得到了迅速恢复。

到1955年,日本经济已经超过了二战前或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日本人如此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令世人惊叹。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⑴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了了一系列合乎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⑵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⑶加强政府投资和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

⑷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础,依赖美国的保护

⑸冷战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机会(国际环境)

2、表现

(1)60年代末,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世界第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厉害……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我们遇到了连作梦也想不到的情况。

”——尼克松

根据材料指出这种现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形成资本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3、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足鼎立局面,经济的多极极化发展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和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的崛起对我们有何启示?

Ø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Ø要重视教育和科技

Ø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三大改造 工业化建设)

1956——1966 十年探索时期;

(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有失误成就突出)

1966——1976 十年文革;

(“左”倾错误使建设严重受挫,经济等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

1978——至今 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建设取得全面成就,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78年):

A.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农业、工业、进出口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等);

B.国际地位提高(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

原因:

二战后的新兴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争霸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

诞生: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1,南斯拉夫)

内容:

宗旨和原则: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

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意义:

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的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为维护独立、主权和发展经济,既需要国际合作与团结,又不愿介入美、苏的争霸斗争,他们采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被称为“第三世界”。

第3课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别了,雅尔塔——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

①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

②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③此次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1)国际形势发展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

2)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新的矛盾和冲突(民族矛盾激化、地区冲突加剧、霸权主义横行等,使天下并不太平);

3)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进程,目前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一)多极化势力的加强;

1、鼎足之势话西方;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①目标:

建立单极世界;

②可利用资源:

综合国力世界第一,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

③推行的政策:

霸权主义政策

④行动措施:

 1998对伊拉克空中打击;

 1999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发动阿富汗战争;

 2003发动伊拉克战争;

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2)欧洲一体化。

①目标:

加快一体化进程,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

②行动:

1991年签定《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积极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③影响:

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①目标:

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东亚地区的领袖

②努力:

注重日美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③影响:

军事力量的日益膨胀引起亚洲各国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担忧.

西方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2、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重重困难。

2)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

确保大国地位。

①加强与欧盟的关系;②车臣问题;③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国家的关系;④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

3)普京总统的举措。

①内容:

改组政府,应对车臣问题,加强中央权力。

②作用:

稳定了政局,使俄罗斯走出了低谷;俄罗斯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3、风云际会看东方;

立足点:

用团结的力量来抵抗西方的压力,力争在国际事物和地区局势中发挥重要影响。

第三世界的斗争:

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支持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斗争取得胜利;东亚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

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对霸权,国际影响增强

中国:

已成为政治大国;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二)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三)影响: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7、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和认识

 

世界格局

变化原因

第一次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第三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世界格局国际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认识

 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综合引导

材料一1948年美国《对外援助法》规定:

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同署同意;……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为“援欧”(法、意、荷、比、卢等16国)拨款131亿多美元。

材料二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几乎所有西欧、拉美地区的政府,一再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

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地位便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后初期,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达到了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材料三从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

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

1965年~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