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087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课件播放暂停,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品析: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熟知的情景中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激趣导入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板书身高163厘米、1米63厘米。

现在如果老师要用米作单位的话,应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测量中,总会遇到像这样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情况,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来,用米尺来测量我们教室中的这张讲台桌的高度和这张讲台桌桌面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讲台桌的高度和讲台桌的长度,当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讲台桌的高度时,学生心里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讲台桌的高时多出的部分不够1米,讲台桌的长也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其他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

学生通过测量亲身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1页主题图片,探究小数的读法。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仔细看它是怎么组成的?

你会读出这些数吗?

生1:

这些数中都有一个点。

生2:

点的左边是一部分,点的右边是另一部分。

是的,小数分三部分组成,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称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称为小数部分。

边读边想这些数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零点八五。

二点六零。

生3:

三点四五千克

生4:

三十六点六。

生5:

一点二米,一点五米。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如何读这些数的?

它与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汇报。

先读整数部分,然后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是几,直接读出来就可以了。

小结:

像3.45、0.85、2.60、36.6、1.2、1.5这些数都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小数,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本环节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根据以往的有关数的认知,会读出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组成。

让学生品味出“数学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2页例1,探究小数的意义。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1米3分米。

1米32厘米。

……

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的,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作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3分米和32厘米如何用米来表示呢?

联系生活,由学生的身高问题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渡自然,很好地衔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教学零点几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数一数把这条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

生:

10段。

其中的一段是多少?

1分米。

1分米用分数如何表示?

米。

1分米除了可以表示成

米,还可以把它写成0.1米,这个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1分米。

0.1米就是

米也就是1分米。

这样的3段有多长?

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这样的3段是3分米,用小数表示为0.3米。

0.7米用分数可以怎样表示呢?

0.9米呢?

看来十分之几米都不够1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就表示1分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那么刚才这位同学的身高是1米3分米,超过1米了,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呢?

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再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米3分米是1米和3分米两部分组成的,3分米写成0.3米,1米是整米数,在小数点左边写1来表示,合起来就是1.3米。

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新知的教学开始,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位小数和十分之几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引领学生明确小数的意义。

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

在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0读不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根据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数部分是几就要一个一个地读出来。

如:

3.20读作:

三点二零。

所以小数末尾的0读出来。

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回顾、反思、巩固,会正确的读出小数,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小数,也经常用到小数,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读小数和写小数,明确了小数表示的意义,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知识吗?

学生交流后作答,师提出课下思考问题:

1.2和2.1相比较,哪个数大一些呢?

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

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

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时,应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消化吸收。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整数部分➝3.45➝小数部分

↑ 

小数点

3.45读作:

三点四五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3页例2及第93页“做一做”。

例2 通过比较四名男生跳高成绩的活动,教学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1.能够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够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1.本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2.本课时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结合小组讨论,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培养自己独立探究规律的能力。

课件展示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激烈地角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

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9

1.2

1.15

0.88

课件播放暂停,出示问题:

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结合运动会的比赛,引起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求知欲,可加深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理解。

游戏体验法: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   □□□□□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

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

为什么?

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

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体会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而初步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3页例2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出示主题图片,请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跳高成绩。

0.8

1.1

小明0.8米。

小刚1.2米。

小强1.1米。

小林0.9米。

那么这四位同学谁的跳高成绩最好呢?

小刚。

小强。

◎共同讨论、比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你是怎样排列的?

为什么这样排列?

小组讨论、交流。

小刚第一。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

所以1.2米比1.1米高。

在尺子上面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因为120厘米比110厘米长,所以1.2米比1.1米大。

这两个小组的同学是先比较的1.2米和1.1米,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两位同学的跳高成绩都超过了1米。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采用上面两个小组的方法,能不能给他们排名呢?

先想一想,我们在以前比较整数的时候怎样比较的?

 生1:

我们可以从这个数的最左边开始比较。

我们可以先从小数点左边的数来比较,例如1.1,小数点左边是1,而0.9小数点左边是0。

真聪明,如果小数点左边的数一样大怎么办呢?

我们接着看小数点右边的数,如0.9和0.8,0.9小数点右边的数是9,0.8小数点右边的数是8,9>

8,因此0.9>

0.8。

原来比较小数大小也可以用以前我们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先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地来比较。

本环节首先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带着讨论去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了作用。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质疑:

如果小数的位数比较多又该如何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后面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比较一位小数大小方法的一个补充,也为四年级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多位小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后面依次类推。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授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时,教师设计与其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没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没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0.8米       1.2米       1.1米      0.9米8分米       1米2分米     1米1分米  9分米

1米2分米>

1米1分米>

9分米>

8分米

8分米      12分米   11分米      9分米

12分米>

11分米>

1.2米>

1.1米>

0.9米>

0.8米

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6页例3,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例3 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1.初步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够准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并能列竖式计算。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1.本课时教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与引导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明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

出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图片。

课件播放暂停,出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熟悉环境、熟知情景,让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问题导入法:

红红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今天她的笔用完了,打算去文具店买一支笔和一瓶墨水,来到文具店一看,笔1.2元一支,墨水1.4元一瓶。

那么她需要花多少钱才能买一支笔和一瓶墨水呢?

问题辅助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生活,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故事导入法:

小动物们的体检开始了,小动物们排队去测身高,小狗高0.4米,长颈鹿高2.3米,大象高4.2米……长颈鹿比小狗高多少?

小狗比大象矮多少米呢?

同学们,你们能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

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展开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6页例题3中的主题图片,探究小数加法。

通过你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一个书包和一个卷笔刀一共多少钱?

……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的问题,要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用加法计算。

0.8和0.6都是什么数?

小数。

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法。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列式?

0.8+0.6=

同怎样计算呢?

把你的解答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交流。

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14角,14角表示1元4角,用元作单位,用小数表示是1.4元,也就是0.8+0.6=1.4(元)。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我用竖式计算。

能不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用竖式计算的?

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呢?

我想小数点对齐,跟整数加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是一个道理吧。

是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交流汇报。

 生4:

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小数点对齐,从最右边算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从最右边算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和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本环节学生学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

齐,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探究小数减法。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个,如:

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钱?

这个问题怎么列算式?

0.8-0.6=

如何计算呢?

先自己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2角,2角用元作单位是0.2元。

所以0.8-0.6=0.2(元)。

用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和小数加法一样,从最右边算起,小数点也要对齐。

是的。

一支带橡皮的铅笔比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你能用竖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计算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差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让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质疑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计算小数加法时可以从最左边算起吗?

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相同数位要对齐,都要从右边算起,特别是在计算进位加法时,满十还要向前一位进一。

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区别的一个总结,在对比中强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算理的理解、应用。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①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

②从最低位开始计算;

③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④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知识迁移训练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比较开心。

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数位还对不齐,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

例3:

(1)0.8+0.6=1.4(元) 0.8-0.6=0.2(元) 

(2)1.2-0.6=0.6(元)

  

总结: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

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7页例4,及第97页“做一做”。

例4 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钱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初步掌握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1.本课时教师通过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讨论,体验小数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丽带10元钱去文具商店买东西,她皱眉思考,分别提出问题:

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带的钱够吗?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融入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课了,老师出示一些小数加减法的口算习题,请学生老师,看看哪些同学口算得又对又快。

游戏停止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呢?

通过这个口算练习的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从生活中来”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7页例4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仔细观察主题图片,你知道哪些信息?

小丽有10元钱。

她想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她带的钱够吗?

你想怎么计算呢?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

我们组是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9.1+0.6=9.7(元),9.7元<

10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2.5+0.6=3.1(元),3.2元>

3.1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

0.6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来解答,都可以说明,小丽带的钱是够的。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思考的思路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同。

◎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比一比哪个组的算法最多。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

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9.1+1.2=10.3(元),10元<

10.3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算一本练习本和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2.5+1.2=3.7(元),3.2元<

3.7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生6:

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

1.2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同学们的方法比较多,也都很好。

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互相检验对错。

本环节注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注重解答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熟悉程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

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这部分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学习完例4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果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运算时该如何计算呢?

讨论后得出:

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